战国后期,在经历了一系列兼并战后,中国大地上仅存在十余个诸侯国,其中以秦国和赵国最为强大。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飞速崛起,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又依靠外交和军事手段搞垮了齐国和楚国,成为当时的霸主。赵国则在胡服骑射之后国力蒸蒸日上,靠着尚武精神,成为东方唯一能跟秦国抗衡的国家。
战国后期诸侯分布图: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围绕上党郡爆发了激烈冲突,秦国军队向赵国发起了攻击。此时的赵国朝野认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不便,我们只要坚守一段时间,秦军就会因为粮草接济困难自动退兵。”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还存在魏国、楚国等中型诸侯国,因此赵国朝野也判断秦国不敢与赵国硬碰硬,因为秦赵一旦两败俱伤,与秦国有仇的韩、魏、楚等国家就会趁火打劫。届时秦国即便能把赵国打残,自身也会面临巨大消耗。
客观说这种判断不是没道理,从外交的角度来说,秦国确实害怕其它诸侯国坐山观虎斗,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因此赵国把这场战争定义为遭遇战,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小规模的军事冲突,用不了多久就能通过外交手段让秦国退兵。因此赵国的战争准备非常有限,既没有大规模屯粮,也没有及时扩充军队,更没有向其它诸侯国求援。
但秦国可不是这么想,秦国的君臣拥有的是统一中国的雄心,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接连打败了魏国、楚国、齐国等大国,如今赵国成为阻拦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后障碍。虽然赵国朝野按照往常惯例那样,将上党冲突定义为小规模遭遇战。但秦国朝野却把上党冲突看作是决定天下归属的决战。秦国不敢有丝毫怠慢,它从开战之初就做好了充分动员,全力筹集粮草军械,第一时间进入了战时状态,甚至专门修建了长达上百里的运粮通道来解决后勤问题。到了战争后期,秦国甚至将河内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拉上战场,以举国之力跟赵国决战。
但另一方面,为了麻痹赵国,秦国对赵国采取了胡萝卜+大棒的外交策略。一边与赵国作战,一边与赵国和谈,以图让赵国形成误判,认为其可以通过和谈而非战争来解决冲突,这就使赵国迟迟未能进入战时状态。赵国的都城邯郸依旧歌舞升平,赵国也未对粮食生产和贸易实行管制。到了战争后期,等赵国发现秦国的真实意图是决战的时候,才发现储备粮草远远不够,可惜为时晚矣。不仅如此,秦国与赵国和谈的目的也是为了麻痹其它诸侯国,让其它诸侯国以为秦赵已经和解,从而不出兵救赵。
最终的结果我们也知道,秦赵从上党冲突,发展为长平之战,此次决战赵国45万大军损耗殆尽,全国失去了大部分精壮男子。秦国则扫清了统一中国的最后障碍,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这场战争中,赵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秦国产生了战略误判,它一直以为秦国远道而来、补给困难,不愿意在客场与赵国作战。它也以为秦国害怕与赵国两败俱伤,再加上秦国一直释放的和谈烟雾弹,赵国严重低估了秦国的决战野心。殊不知秦国早已将赵国锁定为最大对手,欲除之而后快。因此秦赵在战争动员和外交准备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试想如果赵国在战争之初就积极屯粮,又岂会在后期因为缺粮问题而不得不铤而走险呢?
纵观人类历史,因为战略误判而带来地缘灾难的案例很多。一战前德国就是误判了英国的参战决心,才贸然开战,结果同时遭到英法俄的围攻。下面要说的一个案例,是二战前美国和日本的博弈,日本同样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意图。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入侵中国,并在上海登陆,淞沪会战爆发。这就严重违背了美国主导的《九国公约》的宗旨。当然,《九国公约》虽然表面上是要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实际上却是想在中国搞“门户开放”政策,允许各国瓜分在华商业利益。但不管怎么说,日本侵华战争,严重损害到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也威胁到了美国的地缘安全,美国舆论出现了对日强硬的声音,要求政府对日本实行制裁。
但战争刚开始的两年里,美国却对日本采取了绥靖政策,只是在口头上谴责日本,但实际上却源源不断向日本出售钢铁、石油、橡胶、机床等战略物资。可以说抗日战争的前几年,日本扔到中国的炸弹就有很多是美国提供的原材料。
为什么美国要对日本绥靖呢?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一点在于:美国不愿过早卷入战争漩涡。当时的世界形势是纳粹德国和社会主义苏联同时在欧洲崛起,衰落的英法几乎无力阻挡,战争笼罩在欧洲头上。美国决策层判断世界大战迟早要打起来,美国参战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但越晚参战,对美国越有利,因为这样可以等别的强国先打起来,等它们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美国再去收割胜利果实。因此尽管1937年日本就挑起了侵华战争,但美国还是选择了绥靖。
但到了1939年下半年,形势出现了变化。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殖民主义国家先于美国卷入战争。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决定转换对日政策,它以日本入侵海南岛为由,废除了《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对日本发动了史无前例的贸易战。这无疑是对日本人的当头一棒,他们几乎不敢相信美国会愿意放弃庞大的商业利益与日本为敌。美国的举动,使日美关系走向破裂,加速了日本倒向德国的进程,为后来的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19405月,德国入侵法国,不到40天就彻底打垮了法国,德军横扫西欧,并派飞机轰炸英国。在英法进一步被打残的情况下,美国继续收紧了勒在日本脖子上的绳索。从19406月开始,美国对日本实施了多轮禁运,从机床到大部分工业品,从废铁到所有钢铁制品。无论日本人如何妥协,美国都不肯放松对日制裁。这难道是因为美国突然良心发现,想通过对日制裁来帮助中国了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此时的美国,觉得参战时机越来越成熟,因此想通过对日强硬来倒逼日本开战,以此获得参战借口。不仅如此,美国这么做,也是为了把日本赶到德国阵营,以图将东亚局势和欧洲局势联系起来。19409月,日本、德国、意大利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19416月,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兵分三路入侵苏联。美国终于等到了苏联被拖下水的时刻,此刻罗斯福政府判断:美国参战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因此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制裁:冻结海外资产+石油禁运,故意触犯日本的红线。我们知道日本是个贫油国,被石油禁运后,日本的战争机器将沦为废铁,它将无力维持与中国的战争。随着时间推移,日本必将因为能源消耗殆尽而自动输掉战争。此时的日本,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对美开战。因为如果不开战,阶级矛盾空前严重的日本经济和社会注定崩溃,贫困的无产阶级会把怒火转向富裕的财阀甚至皇室,日本会出现革命和内战。因此日本选择发动珍珠港偷袭,以求一线生机,赌的不是日本海军能战胜美国,而是赌德国能击败苏联,这样还有机会利用美国精力被牵制在欧洲的机会与美国和谈。
日美太平洋战争:
后面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通过“珍珠港事件”,美国成功凝聚起了参战的民意,并将太平洋战争和苏德战争联系在一起,发展成世界大战。借英苏之手打败了德国,借中苏之手拖垮了日本,最终亚欧大陆被打成一片废墟,本土未落一发炮弹的美国则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美国从来没有什么“孤立主义”,它在二战初期之所以对日德绥靖,只不过是想等世界上大多数强国都卷入战争后,再下场收割胜利果实。二战前的世界强国,包括美国、德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中国等,如果美国早早陷入战争,它就会给其它强国提供坐山观虎斗的机会,因此它才会高举“孤立主义”的旗号,让其它强国先斗起来。等最后一个强国——苏联也被卷入战争后,美国对日政策也从绥靖转向了绞杀。不断踩日本红线,无论日本政府如何妥协,美国都毫不留情升级对日制裁,把日本逼到墙角,直至日本主动挑起战争。
当前的中美形势,和二战前的日美形势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二战前的日本采取军国主义,到处扩张;如今的中国奉行和平崛起政策,是正义的一方。二战前的日本是小国,资源稀少,国力与美国有明显差距;如今的中国是大国,拥有丰富战略资源,国力与美国差距有限。相似之处在于,当初的美国对日政策和如今的美国对华政策,都经历了妥协—收紧—极限施压—全力围堵的过程。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当初美国通过能源禁运,逼迫日本开战;如今美国是否也存在通过对华极限施压来迫使中国决战的想法呢?
当今世界国际制衡体系:
如今的世界形势,有五大博弈者,分别是美国、中国、欧盟、俄罗斯、印度,中国虽然和美国、印度较为敌对,但和欧盟、俄罗斯却是合作关系。俄罗斯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能源和军事上的合作,欧盟则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俄罗斯和欧盟的存在,使中国不必单独对抗美国的霸权体系。如果美国决定全力对华施压,那么可能会面临两败俱伤的问题,届时欧盟和俄罗斯就能趁势崛起,这是过去几十年中美关系斗而不破的重要原因。
作为世界霸主,美国既要考虑亚太的情况,也要考虑欧洲的情况,甚至要兼顾中东和南亚的局势。在二战初期,美国之所以对日妥协,是因为当时欧洲还没有完全打起来,苏联这个最重要的角色还没有被拖下水,一旦美国率先对日开战,那苏联就能趁机南下,侵吞日本在东亚的利益,成为日美战争的最大受益者。但到了二战中期,随着苏德战争爆发,欧洲已经一片混乱,这时美国对日政策发生360度转变,从妥协转向逼战,通过封死日本所有退路,让日本开第一枪。
如今的情况,与二战中期不能说没有相似之处。受俄乌战争影响,俄罗斯和欧盟势同水火,如果不是核武器的因素,二者只怕已经打起来了。欧盟把俄罗斯剔出Swift,并对乌克兰援助武器和资金;俄罗斯则对欧盟发起能源断供,并加大在欧俄边境的核部署。实际上,欧洲大战已经开始,只不过更多是经济上的较量。当前来看,欧盟经济陷入三十年一遇的滞胀,意大利债务危机有扩散的趋势;俄罗斯则面临供应链断裂和物价飞涨的问题。不管战争结果如何,欧盟和俄罗斯短期内都很难再对美国构成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能腾出手来对付中国,这是其几十年一遇的战略窗口期。现阶段它完全不必担心跟中国开战后俄罗斯和欧盟还能趁火打劫,它甚至还能把台海局势和俄乌战争联系在一起,发展成世界大战,就像它曾经把太平洋战争和苏德战争发展成世界大战那样。因此俄乌战争越持久,不确定性越多,在这种节骨眼上,我们千万不能犯错,一定不要误判或者低估美国的战略意图,它完全有动机在这种时间点挑起对华战争。
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美国已经尝试多种手段遏制中国崛起,包括外交、经贸、科技、金融、意识形态等等,但均宣告失败。对当前的美国来说,它现在相比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在军事方面,特别是以航母为主体的远洋打击能力,因此美国有可能会尝试动用武力手段来遏制中国崛起,因为再晚几年,它可能就没这个机会了。
另一方面,既然是要判断美国的真实意图,那就得对拜登政府展开深入研究。虽然中美民间舆论都觉得拜登是个能力有限的人,没什么政绩。但如果深入了解拜登的过往,会发现他是个很有城府、很擅长伪装的人。
1979年,拜登(右二)赴莫斯科谈判,讨论《国际核力量条约》:
拜登本科学的是历史学和政治学,深入研究过国际关系史。上个世纪70年代,拜登踏入从政之路,并进入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自此之后,拜登充分参与了美国重大外交事务的决策,学历史出身的他在外交领域得以大展身手,仅30多岁就被派到苏联,与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和苏联总理柯西金谈判,探讨核裁军的问题。
到了90年代,拜登已然成为民主党外交智囊团核心成员。在此期间他主要谋划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支持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以此来打击欧元。第二件事是推动北约东扩,以此来离间欧俄关系。拜登一直主张北约要一路东扩,直到把除俄罗斯之外的东欧国家全部囊括进来。
拜登后来成为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不仅擅长欧洲事务,对中东地区也有很深的研究,成为美国外交界的权威人物。连共和党的小布什也会充分参考他的意见,“911”事件爆发后,小布什第一时间打电话咨询意见的人是民主党的拜登,而不是包括基辛格在内的其他共和党外交专家。
拜登担任副总统期间就多次访问乌克兰,挑唆俄乌矛盾:
正是因为看中拜登丰富的外交经验,2008年,奥巴马将拜登选为副手,一同参加美国总统选举。拜登就任美国副总统后,强烈反对向阿富汗和伊拉克增兵,并主张撤离中东,重返亚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拜登坚持美国应该向乌克兰大量提供武器,并强化北约的作用,这个建议被谨慎的奥巴马拒绝,二者甚至爆发激烈争吵。但拜登并没有放弃这种图谋,他动用副总统的有限权力,在任期间6次访问乌克兰,鼓动乌克兰对俄强硬;并组建研究乌克兰问题的智囊团,里面很多人现在都身居要职,包括布林肯、沙利文等。拜登及其智囊团对2014年奥巴马在克里米亚危机上的“绥靖”政策非常失望,在经过多番研究后,拜登认为俄罗斯并非不可战胜的,只要能动用整个北约的力量。从那时开始,美国挑唆俄乌开战的计划,就已经被设计出来。
2021年拜登就任总统后,在外交上主要干了三件事:
1、引爆乌克兰局势,挑动欧盟和俄罗斯对立
拜登刚上任一个月,美国就向乌克兰提供大量致命性武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也跑去访问乌克兰,给乌克兰打气。在美国的怂恿下,乌克兰撕毁了《明斯克协议》,主动向乌东地区开火。拜登还利用默克尔下台的窗口期,加大对俄罗斯的挑衅力度,故意踩俄罗斯红线,直至战争爆发。
2、撤出中东,重返亚太
历史上阿富汗是英美对付俄罗斯的地缘杠杆,如今阿富汗的作用被乌克兰取代,战略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去年拜登宣布从阿富汗撤军,以图抽身对付中国。但美军前脚刚走,阿富汗政府就被塔利班推翻。美国坐视阿富汗政府倒台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使普京产生了误判,他认为拜登是个软弱可欺的人,从而更加坚定了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决心。
3、打造“印太战略”,全力围堵中国
拜登将中国视为最大竞争对手,因此也拿出最大精力来对付中国。他上任后力推“印太战略”,该战略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打造“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建立一个针对中国的安保协议。
第二步:进一步扩大四国机制的范围,争取将韩国、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国家拉入,在中国周边形成一个军事包围网。
第三步:以意识形态为旗号,将北约纳入印太战略体系,进一步将欧盟、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纳入围堵中国的包围圈,未来甚至会把台湾省也纳入。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拜登虽然嘴上说要跟中国保持和平,但实际上却在亚太地区煽风点火,先是跟日本搞了个《日美联合声明》,时隔50年重提台湾问题;然后是给澳大利亚打气,怂恿其跟中国打贸易战,破坏RCEP协议;再就是策动尼泊尔签署MCC协议,企图在尼泊尔复制乌克兰模式,挑唆中印矛盾。
拜登可以说是“西方司马懿”,看似软弱无力、实则心怀杀机:
深入研究拜登这个人,可以发现他并不像舆论描述得那么软弱无力。拜登拥有50年的外交经验,可以说是二战后美国外交能力最强的总统,外交老辣程度远超特朗普,特朗普执政期间所作所为只不过是把美国的盟友都推向中国。但他又很擅长隐忍、伪装、欺诈,纵观过往,拜登说的话几乎没有可信度,他喜欢通过含糊其辞来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通过各种示弱来让对手放松警惕,在对手最艰难的时候发动致命一击。在上台前,拜登曾经承诺要给黑人发14万亿美元的补贴,以获取黑人选票;上台之后,拜登却再也没提过这事。一个对自己国民都不讲信用的人,又怎么能指望他对外国讲信用呢?
因此这次佩洛西窜访台湾,拜登虽然口头上表示反对,实际上完全有可能是跟佩洛西唱双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在拜登的引导下,舆论一度以为佩洛西窜访只是个人行为,是她个人想为中期选举造势,并非拜登的意愿,拜登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无辜的立场上。
事实上,佩洛西窜访台湾可能有三种动机:
1、在中期选举及卸任之前,为民主党多争取选票,并留下政治遗产;
2、通过极限施压,从中国身上敲诈一些好处;
3、故意踩中国红线,让中国退无可退,挑起中美战争。
如果她只是为了选票,那无需过度担忧,等中期选举之后中美关系就能缓和。如果美国是想搞外交敲诈,那就是“里子”和“面子”的权衡问题,也并非无解。但如果美国是抱着挑起战争的意图来的,那我们就要高度警惕了,它可能是想通过极限施压的方法,反复踩你红线,逼你开第一枪。美国历史上经常这么干,比如通过“缅因号”事件获得对西班牙开战的借口、通过“珍珠港事件”获得对日本、德国开战的理由。
当今的世界,和上个世纪30年代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大萧条,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有逆全球化、贫富差距、地缘矛盾、债务危机等各种问题,当时的苏联经济则一枝独秀,凭借举国体制,苏联成功避开了大萧条,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苏联民众的自信心也明显上升,这就引起英美嫉妒和警惕。因此才有了西方的“祸水东引”政策,以图扼杀苏联的崛起。
2007年—2021年全球各经济体GDP增量(亿美元):
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大部分发达国家同样陷入低增长的状态,欧洲和日本GDP几乎原地踏步,债务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凸显。全球大部分国家都面临低增长、高通胀、高债务、产业结构失衡、贫富差距的问题,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泛滥。和当初的苏联一样,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很容易引起西方嫉妒。战争的本质是财富再分配,西方在无力治理本国经济难题的情况下,不排除会通过对外战争来转嫁国内矛盾的可能。
如今的美国面临滞胀问题,经济衰退基本成为定局。而且当前国际秩序也处于崩坏期,曾经维持世界和平的三股力量——核威慑、全球化、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除了核威慑之外都在失效。2016年之后逆全球化兴起,新冠疫情以来欧美供应链断裂,大部分西方国家都面临巨额贸易逆差。俄乌战争爆发后,中、美、欧、俄、印的五大国制衡体系失灵,欧盟和俄罗斯这个本可以拿来制衡美国的重要环节被抽离,世界秩序越来越动荡。
有没有一种可能,拜登政府一开始就是按照第三次世界大战去做规划?近一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包括默克尔下台、俄乌战争、美国经济衰退、欧洲债务危机、安倍遇刺、中美台海危机,这些事件应该都不是孤立的,如果连起来看,会发现今年全球地缘事件无论频率还是激烈程度均明显超过以往,这并不寻常。
抱着料敌从严的原则,要警惕美国引爆世界大战的意图,如果拜登政府一开始的目的就是挑起战争,那就需要早做准备。未来美国可能会反复试探中国底线,这次佩洛西窜访台湾可能并不是美国挑衅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未来美国可能会加大对华挑衅力度,比如拜登政府亲自窜访台湾、增加对台军售、宣布“一中一台”政策、向台湾派驻军队等,通过不断的激怒和羞辱,让你沉不住气,逼你动手,在现阶段与美国决战。
如果战争打响,美国很可能也不会在近海与中国作战,在第一岛链以内中国占据绝对优势,它甚至都不会跟中国公开宣战,而是实施非对称的斗争策略。美国会采取“帕提亚战术”,利用其航母的远洋战斗能力更强的优势,在马六甲西侧堵截中国商船,对中国发动所谓的能源、粮食、贸易禁运,通过掐断我国的海上生命线来压制中国经济。另一方面,美国会以日韩为基地对我国发动攻击,诱使我国炮弹落入日韩本土,将日韩卷入战争,以此在全世界大力宣传“中国威胁论”,利用舆论优势抹黑中国的自卫行为,把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推向中国对立面。之后其会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把台海战争和俄乌战争联系在一起,强行把中国和俄罗斯捆绑,形成欧盟+日韩+美国对抗中俄的局面。事实上未来如果发生世界大战,很可能跟过去的战争截然不同。过去的一战和二战,主要是以军事手段为主,交战国士兵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由于核威慑的存在,未来的世界大战可能是以经济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的新型战争。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固然会有,但更严重的后果是全方位的经济脱钩,国际供应链完全中断,民间交流彻底断绝,世界重新分为两大阵营。
当然这些都是针对极端情况作的假设,但底线思维还是要有。如果拜登真的是抱着打仗的意图来的,那就应该有所防范。这里有如下建议:
1、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就尽量不开第一枪,把时间拖得越晚越好。一战和二战的经验就是,谁越晚参战,谁就越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在俄乌战争没有得到稳妥解决之前,欧洲局势仍存在相当不确定性,我们应该保持战略定力,不被愤怒冲昏头脑,多争取备战时间。
2、如果被迫与美国开战,应尽量坚持不结盟政策,不给美国把区域冲突发展为世界大战的机会。只要我们不跟俄罗斯搞军事同盟,欧盟就没有与我国彻底翻脸的必要。历史上的结盟政策往往会形成两大阵营,继而把国家间的对抗转化为阵营间的对抗,不可控因素太多。我们也应该避免把日韩拖下水,如果斗争范围局限于中美的话,那大部分伤害都会落在美国头上,那它就会重新评估对华战争利弊。
3、当前应该稳住印度,避免两线作战。如果说土耳其是俄乌冲突中的赢家,那印度就有望成为中美冲突最大赢家。从地缘角度,当前只有印度有能力和动力在陆地上对我国构成威胁,因此中美对抗时,应避免与印度再发生冲突。但印度的外交传统一贯是你让一寸、他占一尺,比如在中印第十六轮军长级会谈后其又在中印边境部署了新的S-400防空系统。因此也应该预防印度在中美冲突后趁火打劫,侵占我国利益。
4、利用经贸等手段,精准打击民主党票仓。对我国来说,美国最好的情况是民主党干一届、共和党干一届,这样可以使其无法形成政策合力,也没办法推行长久、稳定的战略。当下来看,如果2024年特朗普上台的话,虽然美国依然会反华,但拜登执政期间的大部分政策也会被推翻重来,这就能为我国争取到战略喘息期。
5、积极充当俄乌之间的调停者。美国之所以会选在这个时间段对华施压,是因为俄乌战争牵制住了欧盟和俄罗斯,使美国得以腾出手来对付中国。如果俄乌战争能够尽快结束,那国际制衡体系有望重新恢复,美国可能会重新转变对华政策。当然,按现在这个架势,短期内俄乌战争没那么容易结束。
6、更加注重安全问题,包括军事、科技、能源、金融、粮食、经贸等领域。比如发展新能源以降低石油对外依赖度,扩大内需以降低外贸依赖度,发展半导体以防止科技断供,发展数字人民币、调整美债持有规模以预防海外资产被冻结的风险。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增加航母规模,加快形成足够的远洋战斗力以应对关键航道和海外贸易被掐断的风险。
7、稳固经济大盘,凝聚国内共识。未来的中美对抗,无论是冷战还是热战,比拼的是谁的经济更稳固,谁更能获得国民长久支持,比的是耐力和内功。因此稳定内部比稳定外部更重要,加速经济调结构进程、完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尤为关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