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已授权公司管理层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改变上市地位为主要上市。在香港联交所完成审核程序后,阿里巴巴将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两地双重主要上市。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这个决定的目的是希望让更广泛多元的投资者,尤其是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参与者,能共享阿里巴巴的成长和未来。
阿里宣布消息当晚,乱翻书组织了一场在线圆桌讨论,关于阿里申请在纽约和香港双重主要上市。三位嘉宾分别是:通商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合伙人张新阳,雪球大V、知名财经博主Takun,风云资本创始合伙人侯继勇。其中,通商事务所首创了VIE结构,Takun从二级市场视角一直紧跟阿里,侯继勇是从2001年就开始跟踪阿里巴巴到今天的资深媒体从业者。
我们聊到了什么是双重主要上市,跟二次上市有什么区别?阿里与香港的渊源,以及阿里回港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聊到了阿里业务基本面的一些问题。以下是在线圆桌讨论纪要:
双重主要上市
阿里之前已经在香港二次上市了,为什么又要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
其实双重主要上市可以简单理解为在这两个地上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未来可以互换,如果你只是二次上市,那就相当于两个市场是单独独立的。双重主要上市,可以理解为万一其中有一个主要上市地,公司被摘牌了,在另一个上市地不会影响到他的上市地位。
7月26号阿里巴巴宣布要在香港纽约双重主体上市,到当地时间7月2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更新一批“预摘牌名单”,阿里巴巴、蘑菇街、猎豹移动、波奇宠物等4家中概股企业被加入名单。
有双重主要上市的公司可以应对一个极端情况,就是另外一地证券市场因为监管环境的变化,因为是双重主要上市,就是万一它的股票被摘牌,那些转换的股票可以继续在另外一个双重主要上市的上市地上市。
为了应对这种复杂的未来的潜在的变化,阿里做出了双重上市这样一个决定。在香港联交所完成审核程序后,阿里巴巴将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两地双重主要上市,相关流程预计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哪怕明年上半年发生极端情况,阿里在美国摘牌下的股票可以转换到香港主要上市,说白了就是不会受宏观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
其实阿里并不是第一家双重主要上市的,前面还有像贝壳、理想、知乎,但是阿里体量比较大,迅速变成了这样一个市场上的热点。在阿里巴巴之后,也还有很多中概股的公司在路上,也要完成双重主要上市,其实都是为了要应对这种最极端环境下的资本市场的监管环境的变化。
当然双重主要上市也不是谁都能去,香港联交所关于双重主要上市设了一些标准。企业必须为创新行业公司,且已经在纽交所,纳斯达克和伦交所上市满2年,市值达到一定标准 (400 亿港币市值,或者100亿港币市值且营收超过10亿港币),然后有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有自己足够的护城河,市值又足够大,那联交所就欢迎你。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中概股企业都能符合双重主要上市的标准,能去香港双重主要上市的公司,还是非常优秀的证券市场资产。
阿里巴巴在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后,美国存托股和在香港上市的普通股依然可以继续互相转换。双重上市公司不仅可以在香港市场上融资和交易,还将正式获得“港股”的法律身份,从而更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客观上能够有效规避跨境监管风险。
像阿里巴巴的双重主要上市事件,会使更多的未上市企业也开始提前关注,尤其现在处于B轮、C轮的公司,未来公司融了D轮、E轮之后应该如何走入资本市场。会让这些公司提前做足相关的功课,去做这样一个选择。对于香港证券市场来说,这算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少了普及工作,更多的企业来了。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审核香港上市的其中一家机构叫香港证券交易所,它本身也是在香港上市的一家企业,港交所是个市场化的审核机构。
阿里与香港:渊源和影响
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过程有许多故事。
2007年阿里巴巴B2B业务曾经在香港上市过,后来这部分业务私有化了。后来2014年,阿里巴巴在选择上市地的时候,又因为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一种变相的双重投票权制度,不为当时贯彻同股同权的香港证券市场所接受,所以阿里后来选择在美国纽交所上市。2018年香港联交所痛定思痛,反思同股不同权的问题,结论是可以容忍双重架构治理的企业,可以回来,所以2019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
「同股不同权」是指在一家公司内,会发行最少两类股份——普通股份和特权股份。两种股份每股拥有的投票权并不相同,特权股份每股可多至10票,而普通股份每股只有1票。与「同股不同权」相反的便是「同股同权」,无论你是公司主席还是小股东,手上持有的每一股,都有同等的投票权。
2014年在阿里整体上市的时候,公司跟香港证券市场做过很复杂的沟通工作。因为阿里本身的市值够大,一个证券市场要有明星公司,阿里将会变成香港联交所的头牌。尤其当时腾讯在香港一直挂牌那么成功,当时香港证券市场还是有很多人支持阿里整体在香港上市,说我们能不能改革同股同权制度。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推行下去。最后阿里没有办法,就去了美国上市。
美国上市之后,阿里的股价如日中天,香港证券市场开始重新审视同股不同权这件事。经过当时香港联交所总裁李小加等有识人士的积极沟通,为了吸引更多创新产业公司来港,港交所在2018年针对中国所有头部新经济公司推出了一个改革,从2018年4月开始,容许同股不同权公司在港上市。小米集团是第一家以同股不同权形式在港上市的公司,再后来美团等新经济公司。
香港资本市场的双重架构的设计,公司治理架构设计,是因阿里巴巴而起,但是受益的是更多的中国新经济公司,也包括阿里的竞争对手,像美团、京东等。尤其是这两年香港联交所后续的继续规则,双重主要上市的规则细节出台,让更多中概股公司可以回到香港市场。因为中概股的主营业务市场往往在中国,港交所更接近中国市场。而且未来这些新经济大公司能够进入港股通,最终中国大陆的股民也能够交易跟他们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中国企业的股票。
此前,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期间,受中美关系紧张、中概股审计监管与退市风波的影响,逾280多只中概股市值从峰值2.8万亿美元大跌至1.4万亿美元,缩水约一半,众多业绩卓越的中概股面临估值被低估的窘境。
阿里双重上市肯定只是一个开始,伴随更多优质中国新经济公司在香港进行双重上市,相当于更多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头部的企业会进入陆港通的名单。之前存在不同的证券市场存在估值差异问题,摘牌退市的风险,同时有些私人投资者没有足够的外汇额度,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欧美二级市场投资基金知道中概股不会在港股退市,也可以吸引更多内地及亚洲其他地区投资人,增加股东基础多元化及出现新增流动性,带来更大的交易量,从而令中概股估值得到修复。
阿里巴巴作为流通市值超2万亿港元的优质龙头公司,此次回港双重也将显著拉高港交所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科研投入等技术指标。对港交所而言,包括阿里在内的更多优质交易标的,将加强它对全球市场的吸引力,将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向香港转移,有利于做大香港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Takun回忆他刚到腾讯工作新人培训的时候,领导讲过当时腾讯为什么来香港,是因为香港人是能够理解QQ号码是不是一个好的号码,香港投资者是能理解的。
而且实行双重主要上市之后,中概股美股和港股的定价相互独立,有望提升香港证券市场的定价能力。目前港交所已经准备对未盈利的科技企业在港上市放松要求,设立自己的“科技版”,这些都将方便内地企业以低成本、短链路实现全球融资。
一个资本市场有非常优质的资产,就会有更大的交易量,而不是先有了更大的交易量才有更多的资产。众多优秀的中概资产回归,会为香港吸引更多的交易量,而且未来会有更多的支持配套措施出台,注入更多的市场资金。在这几个条件下,香港这个自由、流动、开放的证券市场,将会更加走向扩大和繁荣。
寻求真正有价值变化
7月26日,阿里CEO张勇发布股东信,称面对这一年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应对之道的基本原则是“坚定信心,积极应变,做好自己”。张勇表示,阿里巴巴在2022年初进一步明确了三大战略:消费、云计算和全球化,作为阿里巴巴面向未来坚定不移的方向和指引。
消费、云计算和全球化,这也是Takun看阿里巴巴的三个主要逻辑。
第一个是用户生命周期的稳定性。当淘宝平台已经积累起了足够多的用户信用,足够多的用户信用型资产以后,创造了一个多亿非常稳定的淘宝用户购物的自由现金流。阿里巴巴这个业务做起来,可以非常稳定地在公司里面去给其他业务输血或是给基础设施这块提供更新,这个协同效应是长期存在的,这是第一点,首先公司基本盘是稳定的,这是核心逻辑。
消费这端可以感受到的点在购物体验的增强。阿里的物流现在有时效达,当日达,次日达,而且从天猫超市、猫享,包括淘特,都做了更多对商品有更多掌控的事情。另外物流这端重要的事情是把商家的履约系统跟阿里的打通,一个要保证物流履约的增速,另外是要提升对于消费者的预测。因为之前大部分商家都是做自己的仓,现在阿里在推把商家的仓接进天猫的履约系统。后台不管是从数据端还是从效率端,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改善,这块会挖出更多的消费场景和复购场景。
第二点是阿里用电商的闲时算力,加上电商比较容易标准化和模块化,去做了云业务。这块业务由于阿里巴巴极早接入到IaaS里面,有非常夯实的IaaS业务基本盘,还有在IaaS上面二次开发的SaaS和PaaS业务。尤其在跟腾讯不再打价格战之后,其实可以看到IaaS业务,马上就在季报里面出现了盈利的变化。现在4K屏、8K屏,往后数据只会生产得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在云服务器上形成了堆积。所以这块的增长虽然是规模效益的增长,但是非常显而易见的确定性的增长。我现在核心的观点是什么时候市场能够逐渐发现这些确定性。
第三点是阿里巴巴的全球化,包括云业务,包括Lazada等业务的国际化,能不能把一些在中国市场已经经过高度竞争的模块,到海外去做降维打击,这块我也继续保持关注。像国外的Lazada和AE的速卖通2C那边合网了,不管是前端还是后端,都在做很大规模的调整。把一些中台的业务和结构统筹起来,可以看到在海外这一端是在做正向积极的事情。说白了国内的模式在适应海外文化母体的基础上是一个迁移,相对来讲是成本比较低的试错的动作。
侯继勇跟踪阿里巴巴近20年,他认为阿里巴巴跟其他互联网公司不太一样的在于其公司文化,而阿里的每次上市都是他螺旋上升中的一个起步的起点。每当阿里面对新的技术的冲击,或者是商业的冲击,或者是外部环境的冲击,它能实现自己的迭代升级。比如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它是B2B业务,那时阿里已经布局了淘系业务,淘系业务后来成长为淘宝,再加天猫等一系列的业务。2014年互联网发展到顶峰的时候,阿里巴巴内部已经孵化了像蚂蚁金服和阿里云这样的业务,后来还有达摩研究院、芯片等等新业务。
阿里巴巴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抓住新的发展机会,这种特质跟阿里巴巴的文化有关,因为它很自信。阿里巴巴很多的逻辑和它的口号,是反一般传统或者是反一般通识的商业逻辑的,比如马云很早就讲“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但是我们学基本的或者学传统的商业逻辑的时候,以投资者为中心,但阿里巴巴从来不这么讲,这是阿里巴巴的文化自信。阿里巴巴能够在新的技术浪潮的时候迎接挑战,完成自己的迭代变化,最关键的一点是它的文化自信。
而过去一年,除了业务上的变化,阿里巴巴在组织和文化上做出的一系列改变,会成为阿里未来发展的新开端。张勇在致股东信中也提到,“我们必须比这个时代变化得更快,必须更坚决地调整和完善自己,更快速地把共识转化为行动。尽管这些变革的效果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显现,但是我们相信,我们正行进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过去一年,阿里巴巴尝试了多元治理结构下的经营责任制。成立23年以来,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了一个多业务引擎共同驱动发展的企业集团。不同业务分布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也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这意味着它们需要拥有更独立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意识,能够根据变幻的市场需求快速做出适合自身的判断和选择。
“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动荡环境下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因此必须让组织变得更敏捷、灵活,让组织内的每个个体快速学习,并积极行动,让阿里巴巴的未来基于不同业务引擎的共同驱动履带式前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