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嘉宾 赵宏,法律编辑,副编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曾策划多部畅销书和精品图书。
采编|李蕙蔚,UOE LL.M.
         殷子淇,KCL LL.M.
         虎子元,华政刑事司法/甘政信息安全
审校|张旭东,UCB  LL.M.
编辑 | 吴青,BU LL.M. & 浙大PhD candidate
责编
| 陈逸漩,中国人民大学法本

赵老师总结其资深编辑的专业经历,于近期推出集法律人写作思想、思维、方法和文字的四维指引——《法律人思维与写作》(文末附新书简介链接)。本期中美法律评论特别邀请到赵老师,与大家分享如何以出版的水准来进行法律写作。
阅读导引
Part I  谈写作也讲法律人思维的书
1. 写作本书的灵感从何而来?
2. 本书的逻辑框架是如何设计的?
3. 写作是生存技能还是诗与远方?
4. 本书的自序为何与众不同?
5. 如何巧思设计一个好标题?
6. 本书之后是否有相关续集?
7. 非法学专业人士如何阅读本书?
Part II  法律人思维-写作的重中之重
8. 如何理解“法律人思维”?
9. 非法学专业人士如何塑造“法律人思维”?
10.  “法律人思维”与写作关系密切吗?
11. 如何运用不同的法律写作思维模型?
12. 思维与技巧两者孰轻孰重?
13. 怎样的“法律人思维”可视为专业、职业?
Part III  关于发表与出版的那些事儿
14. 法律人在出书方面如何准备?
15. 做编辑会遇到哪些出版趣事?
16. 广受欢迎的稿件有什么特征? 
17. 编辑审稿时候关注哪些方面?
18. 法律专业类出版社一般关注哪些题材的稿件?
Part Ⅳ  特别彩蛋
19. 赵老师的赠言:给予有志于或有意向从事法律编辑的同学
20. 法律写作的万能钥匙
1
Part.1
谈写作也讲法律人思维的书
Q1:能否谈谈写作本书的灵感来源?能否用一句话向读者们荐读?
我是一个作者,同时也是一个编辑,这本书的话,从写作灵感来讲,是我恰巧发现我自己的文章暗合了我的约稿逻辑——我会检索某个话题的写作成果,一般文章写得最多,反馈最好的(表现为阅读量、转载量、好评率等)作者就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约稿对象。关于“法律写作”这个话题,我
常偶然地发现我
作为作者不知不觉地符合了我作为编辑的约稿要求,加之一位朋友大加鼓励,于是我便开始拉框架、做计划,一篇篇地来写了。

如果用一句话推荐这本书,那就是:本书有体系,有方法,有细节地分享,如何高质量高水准地进行法律写作
Q2:本书的逻辑框架从写作的思维、技巧、要素讲到出版,是基于何种原则与理念设计的?
本书的核心是法律写作,理想的法律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对严谨性要求极高
,这点与出版中的内容质量要求很一致。比如,哪怕已经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或者获奖的裁判文书,再以出版要求来审视,还是有不少待改进之处,那么最初以出版水平来要求法律写作,那就一步到位,本身就是接近理想的法律写作的途径。这是本书贯穿的一条暗线。

至于框架上的设计,考虑到仍要以法律写作为核心,思路是先从底层逻辑再到技术细节,最后到终极产品,因为无论篇幅还是质量,书都是写作的终极产品,本书的结构便是这样的一种设计。
Q3:本书开篇首节说写作是法律人的生存技能,也是诗与远方,似乎是一对矛盾,应作何理解?
说写作是法律人的生存技能,说得直白点,我们法律人工作量统计的时候,是不是常常要看“写了什么”。放眼任何一个法律职业的工作,其实都体现为写作——老师在写论文,法官在写判决,立法者在写法条。
说是诗与远方呢,因为写作本身也蕴含着我们法律职业人士的追求,我们的写作不仅是完成工作,不仅是获得眼前的“一城一池”,同时也体现着我们追求的公平正义、法治理想,包含着我们个人职业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用时髦的话来说,体现了个人的专业品牌。本书签名的时候,我写的寄语是“写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这句话是仿照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写作对于法律从业者而言既“不得不写”,同时,也“不由得想写”。
Q4:本书序言除了推荐序还有教人如何作序的自序,是出于何种考虑作此与众不同的安排?
博尔赫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在读他的《序言集以及序言之序言》的时候,觉得他把序言作为一种文体,非常有趣,他说关于序言并没有一种理论,想想确实没见过有人写怎么样写序,怎么样读序。我就忽然有个反套路的想法,要不“就在序言里说说序言”,一来这样有点俏皮,跟我自己喜欢小创意的个性比较像,二来可以当个科普,聊一聊看上去习以为常但其实有点冷门儿的小知识,这蛮有趣的。
Q5:本书序言中重点提及“如何给文章取一个好标题”广受大家关注,本书的大小标题设计精巧,如“抠字眼:语言的艺术”、“审判错别字”, 能否分享设计本书这些标题背后的巧思以及方法?
我多年来的策划编辑经验和技能,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起名——起书名和起标题,因为它们能够盘活整个文章,就像我在书中说的,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认为起名首先一种它是一个创意、是一个视角,其次是对内容的高度凝练,最后是对字词的精细推敲。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是一种一语中的的能力。我们如何以长篇大论来说一件事情,这似乎不难,但是如果要以最短的一句话来精准地表达并说服读者去关注,这便是起名的技术和艺术了。以什么样的视角去阐述它,以什么样的语言修辞去描述它,这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非常深厚的功力。有时候我在想,这么多年的编辑修炼,我的技能点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对书名和标题的概括,因为当把书名儿和大小标题改好之后,一本书的基本框架和风格也便能大致定型了。
Q6:本书序言除了推荐序还有教人如何作序的自序,是出于何种考虑作此与众不同的安排?
因为就我接触的法律职业人士而言,律师群体是属于写作积极性最高的,也是跟我咨询写作问题最多的,为了避免每次都从头到尾说一遍,我就写了一篇能够即调即用的回复。如果说把律师主体换成其他法律职业,其实问题也不大,因为底层的逻辑和整体的规律是一样的。当然,不同职业会有各自职业经历和经验的个性,如果其他群体咨询得多了,也许我也会如法炮制,写针对不同群体的,哈哈。
Q7:非法学专业人士阅读本书有何意义?可以重点关注书中哪些章节?
首先本书并不拒绝非法律专业人士阅读,因为我对“法律人思维”的定义,就是说它是一种智者思维,它的本质是解决复杂、棘手问题的思维。但是,从本书定位来讲,需要更聚焦,于是叫做“法律人思维与写作”,而不是“智者思维与写作”。这个书名一方面精准地吸引法律专业人士,另一方面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是有劝退效果的,所以,选择这本书的非法律专业人士一定很有勇气、很有追求,我相信他也会有所收获。
我举一个例子,之前做总编室主任的时候,有次几个主任之间讨论业务,《图书质量保障体系》里规定一般由责任编辑对稿件初审,那没有责编证的同事能不能做初审呢?其中一个主任说,这意味责编做初审这个事儿,我们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比如说我们出1000本书,有999本都是责任编辑初审,应该没啥问题。如果说我们出1000本书,有500本初审都是没责编证的人做的,明显超出了合理范围,那就不能叫做一般了,当然,如果有50本,还是60本是没证的人初审的,那就要看对“一般”的度的把握了。听完她这段分析,我第一反应就问她是不是学法律的,因为她对于规则的理解,对于定性定量等分析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她不是,但是她有法律人思维,后来跟这位主任多一些交流,感觉到她思路清晰,非常有能力,我也赞叹她胜在思维方式。
所以,推荐非法律专业人士多了解法律人思维,法律人思维不是法律人的专利,它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本书中“思维驱动写作”部分有较多涉及这方面内容。
2
Part.2
法律人思维-写作的重中之重
Q8:如何理解“法律人思维”?“法律人思维”与其他思维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地方?
我重新定义的法律人思维,分为两块,
一是法律思维,即专业性思维
,它与日常思维不同,
二是职业性思维,体现为职业综合素养和底层思维能力
。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面对现实,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希望提出理论和实务能够在同一个频道上讨论、对话的概念。

就“法律人思维”来说,重心不必放在概念之争,或跟其他思维相比较上,而是从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角度,法律人要解决问题,圆满地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思维。思维的本质是思考工具,当我们提出一些具有笼罩力的思维时,能够帮助和提示法律人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法律人思维”概念的意义。我之所以提出一些专业性和职业性思维,目的是化繁为简地将各种纷繁复杂的分析和思考路径提炼出思维模型,便于提供思考的支点。工具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最方便地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一些凭借,让我们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Q9:非法学专业人士可以如何塑造自己的“法律人思维”?
非法学专业人士也可以塑造自己的法律人思维,法律人独有的是“法律思维”,当非专业人士,重视概念的明确,注重言必有据,尊重规则,尊重程序,逻辑严密,我们一下就能感受到他的“法律人思维”气质,就像我上述举例的那位总编室主任。
Q10:“法律人思维”与写作的关系是如何的?
思维驱动写作,法律人思维驱动法律写作,它体现在我们思考的过程,体现在我们处理事务的过程当中。而写作的话,是具体思路和工作行为的一个文字化固定,所以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写作成果,其实本质上体现的是法律人思维。
Q11:在日常写作中,法律人如何训练运用不同的法律写作思维模型,来帮助自己提高写作水平和文章质量?
日常写作当中,
如果我们对写作思维模型有意识,一方面会扩大我们的选题范围,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和文章质量会大有助益
。比如说,如果脑中没有很多的写作思维模型,想到写作时,可能只想到写论文、写文书、写案例,选题就比较局限。而有很多思维模型,可写的方式就一下子很丰富,结合自己内容的优势,以不同的方式来展开。

另外,就写作水平和文字质量来说,明确不同思维模型下写作方法,不至于不知道怎么写,或者写得失控。举个例子,现在常讲可视化写作,我们知道“图文互释”写作模型,目的在于更清楚明白地传达想表达的意思,那么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可能会加入一些图表呀,或者是插图呀,文章变得一目了然,而有些人,没有“图文互释”模型意识,可能把可视化本身当成目的,写作会成了为配图而配图,那就是失控了。
Q12:法律写作思维与技巧孰轻孰重?
思维和技巧都很重要,思维是能够得出技巧的过程,技巧是经过检验的有效的思维方式。比如说我在写这本书的文案的时候,我说“66.67%以上的法律人需要这样一本书”,其中的66.67%,就是汉字“大多数”“翻译成”数字了,因为我知道在新媒体当中,标题用数字比用文字更有吸引力,这是一个技巧。而这个技巧的背后呢,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是对众多新媒体标题进行分析总结形成的规律认识。
如果按照我们数学的证明题,思维是证明的过程,技巧则是证明的结果。掌握思维,能证明一切,而技巧则是已经被证明的,也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可以拿来即用。
Q13:怎样的“法律人思维”可视为专业、职业?
专业的法律人思维,是法律思维,是法律之所以成为独立学科的基本原因,比如说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替坏人辩护呀?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红灯明明没有人不可以走过去呀?为什么不能对坏人进行刑讯逼供啊?法律有自成一体的内在逻辑,也许跟日常的认知不同,但是为了更高的秩序、正义,法律如此,这是法律人思维的专业性。而法律人思维的职业性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当中,在处理问题过程当中,拥有最基本的人文精神和基本的智商和情商等。比如在书中提到的一些具有笼罩性的,全局性的思维呀,成长性思维呀,管理性思维呀,等等,这些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法律人都需要,漂亮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很必要的,但是并不专属法律的内容。
3
Part.3
关于发表与出版的那些事儿
Q14:目前有不少的法律人计划或正在出书,有的是执业多年的律师,有的是秉公判案多年的法官等等。可以做哪些必要准备?哪些细节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高频错误可以避免?
这方面的话可以归结成三个小问题,第一是写什么,第二是写给谁,第三是怎么写对于写什么的话,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长项,结合市场进行确定。写给谁的话就是一个读者定位,要根据读者的接受能力,读者的阅读兴趣和读者的需求来定义自己写作的内容。具体写作过程当中要避免的高频错误,建议可以参考书里的《法律写作的6大问题和20个细节》。
Q15:作为编辑,您有许多和不同法律人(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务等)接触交流的机会,能否分享一二与他们的出版趣事与糗事?
有本书,当时我在微博看见有篇爆款文章,很有趣,看这方面图书是空白,就私信联系作者,撺掇作者写本书,作者说很多出版社联系她,但是说得一头雾水,我给她的留言,她一下子就看明白了,欣然同意。过了选题,签了出版合同之后,作者忽然不自信了,觉得自己写得不好,没人看,说要不别写了。我鼓励她,每本书就像作者的孩子,你看每个小孩儿刚生下来都是皱巴巴的,丑乎乎,别担心,我和你一起,我们可以帮助他一点点地优化,等真正变成一本书的时候,你会很喜欢他的,很爱他的。终于说动作者了,最终写完,出版了,出版之后,那本书很畅销,作者后来写了一篇手记,谈到了这一段,说一度不想写了,写完是为了给编辑一个交代。还说到某某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看后也特别感慨,人一生中能够改变的机会也不多,我也参与其中了。那时觉得做个编辑很幸福。

还有,几年前,我做一本译著,正好有台版译本,于是,请在台北读书的师妹帮忙买了,然后又辗转请一个在清华做博后的家在台北的朋友回老家时帮忙带回来,他们因为这本书相识相知相爱了,后来那本书(《不寻常的玫瑰枝》)出版的时候,我特意写了一个前言,把这段佳话写进去了,我跟设计师讲了这个故事,那本书的封面特意设计成了红色,设计师手绘了一个玫瑰书签。虽然那本书没有畅销,但是他对我们有特别的意义。也是编辑生涯中最幸福的事儿。
Q16:回顾您审稿经历,能否总结那些广受欢迎稿件的特征与成功经验?
特别受欢迎的稿件,首先是选题本身生而逢时,选题切中了当下或者说时代很需要的话题,就是读者特别需要这样的内容时,作者写了这样的内容;其次就是内容很丰富,要么是提供了新知,要么是提供一些实用的干货。
要说成功的经验,就是说选题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书本身体现出读者的关切,体现出经济发展的周期和当下社会的需求,选题不能脱离这个时代,所以成功的稿件,大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同时,又有作者个人的倾注和个人特色,基本没有想沽名钓誉的稿件能获得成功,那些广受欢迎的稿件,我们首先感觉到是作者的心血之作。
Q17:作为编辑,您主要从哪些方面做稿件的审核?
作为编辑,我们判断稿件时,主要审核选题和框架,就是整体的建构,然后就一些重点部分的论述再重点看一下,我们看一个稿件,可能用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判断出一个稿件的潜力,没有必要全部读完。所以说我们经常需要的是作者提供作者简介、目录、大纲,还有样稿,这些的话,我们能够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进入出版流程的审核,就复杂一些,要事无巨细,每个字每个标点都不放过地通读,审核的内容也就方方面面了。
Q18:法律专业类出版社一般对于广大的法律从业者,目前有推出什么合作计划么?一般主要关注什么题材的稿件?
因为图书产品并不标准,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独立的项目,然后每一套丛书都是个大项目,一个出版社一年出版很多书,项目源源不断。所以说,出版社整体上跟广大的法律从业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广大的法律从业者既是作者,是合作对象,同时也是读者。
法律专业的出版社的图书有法律法规、法律考试、法律实务、普法党政、大众+法律、学术等各种类型,我个人倾向于关注一些实务类的选题,一些思维技能类的,一些前沿类的、通识类的。
4
Part.4
特别彩蛋:
  • 赵老师的赠言:给予有志于或有意向从事法律编辑的同学的建议
如果有志于从事法律编辑,建议到出版单位实习一下,真正地深入进去,了解一下,体验一下,是不是跟自己想象的一样,是不是真的享受,真的热爱。因为热爱对一个职业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编辑这个职业对于法律人来讲,是个相对小众的选择,从职业规划上来看,编辑职业是属于出版业,所以还建议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出版业的规律和特点。
  • 法律写作的万能钥匙
提问法,可堪称为法律写作的万能钥匙。在任何的一个阶段,这个方法都会像一把万能钥匙,帮我们打开任意一扇门,解决法律写作的一切问题。
提问法可总结为以下5个步骤:1. 为什么不写,为什么而写?2. 写什么?发现问题。3. 找到问题,建构体系。4. 选题建构之后,诠释这个体系。5. 个人检查与交叉检查。
提问法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渗透在每个环节,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改,写作是思考的艺术,也是实践的艺术。提问法,启发思考,推动实践。
更多有关提问法的内容可见《法律写作的万能钥匙》
点击上方即可购买
若有意向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图书,欢迎联系赵老师。
注:欢迎在评论区向嘉宾提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