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将爷




昨天我在文章中说了,今天要去贴瓷砖的。这个活,是很累的。今晚回来后,我腰都直不起来了。

不过,干这种活,要比在电脑上码字,更能让人懂得茨维塔耶娃为什么说“我是手艺人,我懂得手艺。”

十指连心,手艺,那一定是有思想的。

我本来今天是真没力气再写文章了,刚才翻看了一下手机,发现余秀华写了篇《关于二舅:生命的悲怆哪能赞颂?》,里面也提到了手艺,就有了些灵感。


余秀华是残疾人,因为才华,特别是价值观,以及孤绝的生活方式,令我为之动容。

之前已经几次在文章中表达敬意,写下了诸如“脑瘫比脑残高贵一万倍”的价值激赏的文字。

在我看来,残疾人之间,在灵魂上,是更容易通感的。这方面,读过毕飞宇《推拿》的朋友,一定会懂。


那是一本写盲人的书,能拿到茅奖,我认为是思想够得着。国内好小说家,男的我偏爱毕飞宇,女的我喜欢迟子建。

很多人对《推拿》这个作品低估了,没有真正走进这类人群的内心。

我因为读《推拿》,后来还办了张盲人推拿卡,长期在与这个群体对话。

真正走进他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就会明白毕飞宇为什么在小说里这样说:
 
天从来就没有亮过,反过来说,天从来就没有黑过。
“自食其力”,这是一个多么荒谬、多么傲慢、多么自以为是的说法。去你妈的“自食其力”。
眼盲心不瞎,脚歪走正路。

余秀华和二舅也有着共同的残疾表征,他们走路的姿式是一样的,都是歪子。

所以,余秀华看待二舅,最是感同身受,击中灵魂。这里,我提炼她在这篇文章中的几个观点,来拆解分析一下。


1,要把“苦难”饮之如酒


余秀华这样说:
 
二舅的日子又苦又难,岂是那短短的11分钟的视频可以包含的?但是,又苦又难就是许多人的日常,如何把“苦难”饮之如酒才是我们一直要学习的事情。

这与我之前观点是一致的。

很多轻易就给别人贴“赞颂苦难”标签的人,最可悲可恨的是,他们连苦难的细节都没有正视过,只是聚焦在“苦难”这个概念。

不去触摸其中细节,也不真的关心苦难者的人生细节,只是把目光聚焦在“苦难”这个概念,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可悲的宏大叙事?

反思苦难的前提,就是记录苦难,呈现苦难。

正是因为看见二舅的苦难,才能让“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进入议程。

当然,这种有力前行,肯定不能只是指望制度驱动。

所以,余秀华才说,把“苦难”饮之如酒才是一直要学习的事情。

这一点,我特别要补充的是,真正尊重残疾人,就是把正常人的尊严还给他们。包括劳动的尊严。

面对生活的苦,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必须要自我突围,这是生物界的共同选择。尊重二舅们自己是如何走出苦难,这本身就是赋还尊严。

所以,余秀华强调,“悲悯不能是宏大的,必须是细碎的。”

不让戾气祛散悲悯的细碎,那是对待苦难的第一步。



2,要有世俗的爱


余秀华这样说:

舅生命里的火焰是在沸腾的,这是世俗也是爱。二舅活得清苦,孤零零的,但是他的心是温暖的,一颗温暖的心什么样的日子都是可以过下去的。

这是我特别共鸣的地方。

大家读我文章,应该记得我经常用的一个词,叫“人间烟火”;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叫“把孩子当信仰”。

以往像这样的周末,我不写作,或者不去搬砖,一定是陪着老小到社区小街上闲逛,听城市各种叫卖声,与各种摆摊的闲扯,看小商小贩打烧饼,冷菜的,修鞋子。

尽管我的精神世界里,密布着各种政治、商业、技术的内容。但是,世俗的爱,特别是家庭的爱,总是令我无比沉醉,让我觉得活得有劲。

其实,今天还是将爷的生日。在这被家人温情包裹的夜晚,我特别想把内心得到的这饱满的世俗之爱,传递给人格志的每一个朋友。

人间烟火,人间有格,这,就是我对各位的永远祝福。

活在这个世界,只有家人之间,才是真正在彼此投奔。

我看多了乱世家人生死情,我真心希望各位能珍惜当下这份平淡从容的日子,在人间烟火中,治愈精神内耗。


3,人真的需要一门手艺活。



余秀华这样说:
 
二舅会木工,会修锁,修收音机,他会的东西太多了,这些日常的活计把他的时间塞得满满的,一颗心也就被从枯井里打捞上来,忙忙碌碌地过活。

对余秀华来说,写诗就是她的手艺,也是她对抗生活的武器。

在我看来,手艺,从来就不只是一种活计,一种技巧,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植入的一种思想精神,是在以行为动作来表达的人生哲学。

之前我写过歌手李健。其实,在芒果台的《我是歌手》节目中,曾呈现过李健的书架,上面有奥威尔的《1984》、《茨维塔耶娃文集》、加缪的《异乡人》、西蒙·沙玛的《风景与记忆》……

李健也收藏有盐田米松那本《留住手艺》。这是讲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的书,有点伤感怀旧,在感叹那些用手工一下一下做出来的东西,是有体温的,是真诚。

上面这些书,我也喜欢,基本也都读过。

我的理解是,这个歌手应该也是从盐田米松这类艺术者那里,找到手和心完美结合的灵感,懂得音乐中包含着手艺的思想吧。
 
各位,真不要丢掉对手艺的信仰,一个人把手艺做好,就一定可以活得有尊严,因为任何时代也都不会辜负技术和思想。

对我来说,写作也就是一门手艺,是需要被信仰的手艺。


4  在安静中享受自我,才能摆脱内耗


余秀华这样说:
 
二舅的村子幽闭安静,想必许多人想去经历一番,太多这样叶公好龙的人了,这样的安静不是什么人都配享受的。那骨子里的傲慢和俗气是怎么都掩饰不住的。

和比自己低级的人谈恋爱,真是一种最大的内耗。因为我们本身的富足不需要他额外地输入了,而获得的那一点甜蜜实在是可怜的。

这两句话,大抵应该算是余秀华的醒来吧。

前段时间,这个诗人经历的情感是非,实在有些狗血,是对诗性和诗意的巨大破坏。

直白地说,余秀华的身体外貌和精神质地,确实处于两极。

活在在这样巨大的落差里,余秀华想要找到一个与自己一切都能实现动态平衡的人,在现实世界特别难。

正如二舅未娶,秀华未嫁,二者身体是平衡的,但精神又是不平衡的。

余秀华写过很多给李健的情诗,虽然有此李健非彼李健之说,但从诗文的意象看,那个李健也如同音乐诗人一样俊朗健壮,而像李健这样不油腻的中年,也是人间极品呀。

对待现实的落差,很多时候,生命是无能为力的。

从这个意义讲,思想者注定需要回归自我,守护一片静气,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摆脱精神内耗。


有人把《二舅》说成是视频版《活着》,而《活着》作者余华曾这样描述当下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现实和历史双重的巨大差距里,可以说我们都是病人,也可以说我们全体健康,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两种极端里,今天和过去相比较是这样,今天和今天相比较仍然是这样。

这是余华在2007的一次心理治疗大会上的演讲,题目就叫“我们活在巨大的落差里”。

面对眼前沉重的落差,愿您固化心中世俗的爱,凭借自己的手艺,饮下生活苦涩的酒,在告别精神内耗中找到自我。

对我来说,写作本不是渡人的,更多是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是用来渡己的。

所幸的事,我觉得,渐然找到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今天文章最后,就把我极喜欢的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这句话送给大家吧:
 
我用尽了全力以赴,过着平凡的一生。






PS:全文完,共3000字。今天过生日,这个文章,写得有些动情,也算是以生命的体悟,给各位捎上一份最真诚的祝福吧。感恩遇见,祝您幸福!欢迎扫维码与作者交流。微商勿扰,过号勿重复。




推荐阅读(已做超链接,点击以下绿体字即可阅读):
看透周劼和二舅的真相,你愿相信我经历的真实吗
透过周劼黑幕和二舅争议,看清谁是连岳说的“人民的敌人”
活到老,很多人为何也活不出“二舅”的尊严
周劼的父亲竟是科级干部:原来是个集傻X脑残弱智病态于一体的骗子
没有这个自比“严世蕃”的哈儿,真不知衙内退化得如此傻x
郑州小夫妻眼里的光,到底因何点亮和消失
不要在莫名的狂欢和哀矜之中,失去自己最后的体面尊严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