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了“生产理论”的经济学
文:朱海就  编:瑞秋的春天
生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但目前的经济学其实缺了“生产理论”。下面将说明,这是因为古典经济学错误地把“生产”理解为“自动的产出”,没有认识到生产是企业家判断主导的。
新古典经济学也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这一缺陷。文章将说明,生产的关键是“能否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把产品生产出来,这就涉及“企业家判断”。这一点被既有的生产理论所忽视。生产是通过企业实现的,阐述生产,必须首先阐述企业。
如前所述,生产不能理解为产出产品,而是一个主观概念,即消费者需求的更好满足,这意味着需要企业家做出承担风险的决策。企业家是否具有自主的决策权,是生产的前提。如国企的束缚太多,使企业家无法放开手脚,实现自己的想法,如国企可能做不到高薪聘请经理,因此也就不能进行上述生产。
由于创新可以定义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企业家主导的生产过程就是创新过程,或者说,不存在于独立于生产的创新,生产与创新都是需求导向的,这方面也可以参考深圳科技局周路明对深圳经验的总结。能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对企业家判断的检验,也是对生产与创新的检验。对企业家来说,更好地满足需求,意味着获取利润。
生产(创新)的前提是企业家的判断,而企业家判断的前提是企业家是否为自己的判断承担风险,这意味着需要为自己的判断押下自己的资产,而这对国企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经营者不可能拿国企的资产去承担风险,因此国企只是假装在生产,也不可能有创新发生。
企业家做出判断(决策),不只是利用自己的知识,也是利用他人的知识。企业家的决策,不是“拍脑袋”,能否更好地利用专业人士的知识,是企业家能否成功决策的重要条件。如绍兴某药企用专家打分的方式来为企业家的决策提供支持,决策前,首先进行专家投票,如赞同选 1 ,反对选负1,保留意见选0。该药企老总说,他的决策,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先进性,二是是否有市场需求,对应地,在企业内部设置两个部门,一是科学委员会,二是市场委员会。
企业家的判断,是综合性的知识利用。专家只是提供意见,最后的决策还是要由企业家做出。但判断不是在给定的程序下利用知识,或者说,企业家决策并没有给定的程序,从这点上说,判断本身又不能被视为“利用知识”。如企业家决策只是利用知识,那企业家扮演的就是专家的角色,企业家就是多余的,计划经济正是用专家决策代替企业家决策,目前很多部门仍然是如此。
企业家决策决定企业创新的方向,但企业家的决策是在企业中实现的,企业家决策能否变成现实,还要取决于企业的各个层面能否落实企业家的决策。企业家的决策需要员工的支持,授权给员工,让员工也发挥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家决策能够实现的重要条件。
因为无论什么决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为了获取利润,就必须降低成本,而很多降低成本的环节是在企业微观层面发生的,企业家对这些微观层面不可能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具体从事操作的员工才有相关的“地方知识”,因此企业家为了降低成本,必须授权给员工,使他们有激励降低成本,这意味着员工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企业家角色。
一个例子是某药业鼓励生产车间中的创新,这些创新都是很细微的方面,如“某产品中间体含量检测频次优化”,项目组获得奖金3300元;“检测流程、记录优化”,项目组得奖金2700元;“某车间某机器改造提高某产品生产速度”,项目组获得奖金4800元等等。
这些基础性的,细节的创新,构成企业的毛细血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这方面比亚迪也是很典型的例子。这些隐含在员工身上的细节创新,构成企业不可被模仿的能力,使企业具有地方性。企业虽然可以转移,但能够转移的往往只是设备,难以把员工的创新能力也转移过去,除非把这些员工也带过去,才能把这种能力也带过去,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当地要形成类似的能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所以员工和企业家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也有企业家精神。但是,发挥企业家才能需要资本,如不在企业中,员工可能缺乏利用自身才能的资本,因此无法发挥才能,而在企业中,企业家提供了资本,使员工有机会利用资本,发挥才能,如美团使员工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员工可以发挥才能的程度,与他得到的授权的程度有关。即便是流水线上的员工,只要获得授权,也可以发挥企业家才能,发现生产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所以,在企业家判断主导的企业中,员工一般不会被视为“劳动力”,企业家必须通过授权,以利润分享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事实上是给了员工发挥才能的机会。
利润不是直接来自于生产,是企业家准确判断的产物,这种判断,也包括员工参与的判断。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利润是工人创造的,因为工人的劳动力是“可变资本”。然而,单纯的劳动力,就如机器设备一样,不能产生利润,最多只会带来租金。只有当劳动力参与到企业家判断的实现中,才可能参与了利润的创造。
企业是追求利润的组织,也只有当企业追求利润时,消费者的福利才有不断的改善,企业家为获取利润,必须展开竞争,谁的判断更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获取利润,在竞争中胜出。所以,如承认人们的生活水平需要不断改善,那么就必须承认,企业是企业家判断主导的。
相反,如只是把企业理解为“生产单位”,认为可以忽视企业家判断的作用,那么就是错误地理解了企业,选择了一种不能改善生活水平的手段。企业家追求利润,与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企业家获取利润时,就意味着企业家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并且也是企业家准确判断的验证,同时也意味着他进行了“创新”。
所以,正是企业家的判断,把各种要素组合在一起,生产出使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地得到更好满足的产品。换句话说,需求的更好满足,不是自动发生的“生产”的结果,而是企业家根据判断,配置资源的结果。如否定企业家判断,那企业就不再是企业,而是一堆松散的生产要素,不会创造任何价值。
古典经济学的严重缺陷,正是在于没有从企业家判断的角度理解企业和生产,甚至认为利润(剩余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资本家只是无偿占有了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古典经济学家的生产理论中,只有生产要素(劳动力),而没有活生生的人,即能够做出判断的人,好像生产要素能够自动地组合在一起,变成产品
虽然古典时代的企业与现代的企业一样,也是企业家判断主导的企业,但古典经济学家却没有正确的生产理论去理解当时的企业,因为他们的生产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企业家判断”之上的,这导致他们把企业的利润视为“血淋淋”的掠夺。
如前所述,利润是对企业家正确判断的奖赏,存在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更好满足中,而不存在于单纯的“生产”活动中,即单纯的生产活动不会产生利润。更重要的“生产”是企业家判断,而不是要素(劳动力)的利用,这种判断产生利润。基于对生产的错误理解,古典经济学家只好把利润解释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中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那部分。这一思想导致二十世纪的计划经济,因为计划经济被视为没有这种剥削,从而更加公平的制度。
生产活动并不是自动地创造财富。事实上,生产有可能是破坏性的,只有当生产被企业家判断引导,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时,才创造价值。因此,真正具有生产性的,是企业家的判断,而不是“生产”本身,这也意味是否具有生产性,不是一个由事物的属性决定的。
由于忽视了“企业家判断”在生产中的主导性作用,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事实上是没有“生产理论”的。在斯密的《国富论》中,好像“劳动分工”自动地创造了财富,其实不然。只有进入企业家判断,被组合起来,生产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的那种“分工”,才是创造财富的。不同个体或企业之间存在分工,不是财富的原因,而是企业家根据自己的能力,确立自己行动边界的结果。
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重要的不是“生产出产品”,而是“需求的更好满足”,“更好”是一个边际概念,能不能更好地满足需求,必须运用判断。所以,边际概念是与企业家判断是联系在一起的。古典经济学家把财富理解为“使用价值”或“需求的满足”,而没有边际思想,这导致他们认为只要是生产,就是创造了财富,并把劳动分工(生产)等同于财富的原因,实际上,如生产不遵循边际法则,即以更好地满足需求的方式来生产,那就是破坏性的。这种满足边际要求的生产,只能借助于企业家对利润的判断来实现,而古典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是没有这一内容的。
古典经济学家缺少生产理论,也导致他们缺少一个市场(价格)理论,如斯密用社会财富的分配(构成)来解释价格,把工资、租金和利息视为价格的构成。这是基于均衡思想的解释,认为有了劳动分工,就产生了财富,然后在看不见的手段作用,通过财富的分配,产生了价格现象。
实际上,分工的产生本身就离不开价格,财富并不是先与价格的现象。当企业家判断自己能够获取利润时,才会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才会产生工资,因此利润预期是工资的前提条件。所以价格不应被视为均衡的自动结果,好像有看不见的手在决定价格一样,其实每一要素无时无刻地都处在要素拥有者(企业家)的“判断”之下,他们决定要素如何使用的“判断”决定了价格。
由于没有人的行动(判断)概念,斯密用本能,即人性中“交换的倾向”的本能来解释分工,但事实上,分工更多的应该被视为企业家追求利润(成就感也是利润概念)的结果。因为,仅仅是分工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只有那种能够给企业家带来利润,从而意味着更好地满足需求的分工,才是创造财富的。
而这种分工的出现,不是“利用本能”的结果,而是“利用理性”(判断)的结果。怎么认识分工的来源,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水平。如一个社会只把分工的程度限制在利用人的本能的程度,不允许企业家追求利润,那么这个社会的分工程度不会高,财富的水平也比较低。
重要的不是分工本身,而分工能不能不断变化,使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改善。设想一下,如分工突然停在某个水平,那么生活水平的提高马上停止。而这种动态的分工,是企业家判断的产物。这种动态的分工思想,不仅在斯密的国富论中没有,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也没有,或者说,它们的分工理论都是静态的。
如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边际”是为“均衡”服务的效用最大化概念,而在动态的分工理论中,边际是与企业家的判断与利润相关的概念。利润信号,通过经济计算,引导引导企业家边际上改善消费者的需求,这个过程也是分工变化的过程。
古典经济学家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产理论,即企业家判断主导的生产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家在这点上也是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即同样没有生产理论。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看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试图打开企业的黑箱,但他们的企业理论没有企业家判断,因此也不构成真正的生产理论。
一些奥派经济学家也是没有真正的生产理论。如罗斯巴德《人、经济与国家》一书的“生产理论”部分正确地指出了马歇尔理论的不足,但遗憾的是他自己的生产理论也是没有企业家判断概念,而是以均衡思想为基础的,很大程度上还是在马歇尔的框架中分析,或者说,他只有一个均衡理论,而没有生产理论。熊彼特也是一样,他虽然强调了创新,但他对创新的探讨只是一种“描述”而已,是没有一个基于企业家判断的创新理论。所以,熊彼特其实也是没有生产理论的。当然,凯恩斯等宏观经济学家就更加没有生产理论。
引入企业家判断,使我们有更加现实的生产理论。我们也看到生产理论、企业理论和市场理论的相关性,如缺少了生产理论,也必然意味着缺少企业理论与市场理论。
也许经济学理论的合理顺序是先谈企业家判断(人的行动),然后谈生产,包括企业理论,再谈市场理论,包括交换,分工,价格与利润等等,最后再谈财富的来源,而不是像斯密一样,先谈分工与财富,再谈价格与市场。
欢迎大家一起加入《人的行动》精读之中来,一起精读,一起精进。
米塞斯《人的行动》精·读·训·练·营
塞斯的《人的行动》是奥地利学派的集大成之作,值得反复咀嚼吸收,也是最早在「一课经济学」解读的书本之一。
这次重新来作为精读训练营的解读,配合书稿的修改,再次重新进行更细致深入的学习。
1、领读人:张是之
2、学习方式:精读训练营
1)文字讲义:每周更新两讲。讲义以出版的标准要求,已经基本完成。
2)音频录音:已经完更,即原来的《人的行动》精读课。购买此训练营免费赠送原来的音频课,但讲义内容是重新修订的。
3)视频直播:要点串讲+直播答疑
4)视频剪辑:直播视频剪辑成短视频并配字幕,方便学习。
5)文字交流:专属讨论圈子,沉淀有价值讨论内容。
6)微信群交流
3、主要收获:彻底读懂《人的行动》,完成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入门和根基。
4、适合人群:热爱经济学,喜欢深度思考的人,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人。
5、超值附赠:1)《人的行动》精读课音频;2)《第一本经济学》精读课音频;3)《经济学入门50讲》音频(朗读版);4)英文语音文字版《人的行动》;5)《图解奥派》(奥派经济学思维导图)
合作公众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