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来自于我们的食品系统。全球粮食未来联盟(The Global Alliance for the Future of Food)2022年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称,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减排计划中都没有包含食物系统的部分,强调更多的是工业、交通和能源系统上的减排。
无疑,如数据显示,要实现碳中和,食品生产商和相关方也面临提升产品可持续能力的巨大挑战。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企业以他们的方式卷入这场未来食品革命——调动植物基元素,探索肉蛋奶食品的福利养殖转型,计算食物产品的碳足迹,使用可持续性包装等。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食品可持续性未来?
从已有的实践来看,企业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我们离这个图景还有多远?当前,食品企业可以做些什么?
7月20日,第一财经记者文思敏在微博上直播连麦第一财经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旭峰、艺康集团亚太区食品安全负责人&中国食品七星联盟秘书长聂豫蓉、光明乳业公共事务总监沈婷、利乐可持续发展专家姚相和达能亚太可持续发展经理田文婷几位嘉宾,一起以#我们离食品的可持续未来还有多远#为话题,一起从食品消费的各个环节聊了聊我们“餐桌”上的可持续。
直播长达两个小时,错过直播不要紧,我们在这篇文章给你总结了直播连麦的“高光片刻”:
Q1:做完《可持续消费》报告的调查后有什么收获?
第一财经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旭峰: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企业在“可持续”上有了更多的表达。“可持续发展”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在某一个维度上的努力,但事实上,它展现的是企业真正核心的能力。比如,企业在面对新型社会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能很好地识别它的利益相关方,并且产生良好链接;它只是做了技术上的提升,还是真正认识到需要构建有效的内外部利益相关方。我们在发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时候发现,这些逐步成为了一些企业的核心能力,甚至成为能够拉开和竞争者差距的一种方式,这种结果出乎我们原来的意料。
所以调研结束以后,我们发觉一个企业如果真的很重视“可持续”的话,那么它会在自己的关键业务价值主张、核心资源、服务属性、用户细分、渠道通路等——在几乎所有的商业模式细节中都可以找到理念投射的场景和服务。这就不单单只是对环保主张的表达或者形象的展示。
我们当时还体验到,对企业做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很多消费者表达了一个矛盾的心情。比如说,他们认为企业在可持续领域的宣传,多多少少是有商业目的的。但他们一方面希望宣传能够在看得到的范围之内点到为止,另一方面也期待一些更多体验,这样的感受越多越容易获得比较好的评价。
Q2:这些年来,在可持续性上表现优异的企业在特征上有哪些明显变化?
艺康集团亚太区食品安全负责人&中国食品七星联盟秘书长聂豫蓉:
在2018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些餐饮零售企业包括酒店行业的企业,做得比较多的是绿色店。它们会去做LEED认证,在门店的设计、办公楼宇做一些改变,这些是从建筑、光线以及能源利用的角度来发展可持续;工厂方面,有些工厂会安装一些绿色能源的发电设备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早期看到的变化。去年,一些企业开始关注水了,因为在食品饮料工厂里,输送、加热、冷却及处理水都需消耗能源,因而在当今企业仍普遍使用化石能源的情况下,用水就成了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比如说旺旺集团,它很早就升级了光伏设备,所以现在的可持续项目就关注到了水,比如它去认证AWS的国际可持续水管理体系,在使用节水措施后,对比5年前,集团的水效提高了20%。关注到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动向。
Q3:从七星奖多年的评选结果来看,国内企业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艺康集团亚太区食品安全负责人&中国食品七星联盟秘书长聂豫蓉:
食品企业要动起来包含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农业端,动物养殖贡献了食品体系中快一半的碳排放。所以我们可以关注如何能够协助农民或者把钱投资在新的技术上,让农业生产碳排放降下来。另一方面是制造业端,如何运用数字化系统把工艺控制更精细化。这不仅仅是为了提升食品的质量,也可以帮助你衡量可持续能力的指标,比如计算水的能效等,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厂。
“减塑”也是我们行业里一直在做的。包括企业自身和上下游的管理。比如喝完的饮料瓶如何能回收再用于饮料的灌装,这个回收过程和相关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还没有法规可以支撑。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已经有一些企业在抱团做一些开拓性的研究标准,比如,如何给喝过的瓶子建立社会收集系统,而不单单只是把它从垃圾桶里捡回来。再比如像艺康这样的服务商,通过持续改进产品设计和包装,通过推出片剂、高浓缩等产品,为食品行业客户降低运输成本,节省储存空间,提升使用效率并减少废弃物产生。所以,其实我也是希望参与到这些项目的企业能够把这些故事讲出来,告诉我们的消费者。因为消费者在最终拿到饮料的时候其实不知道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
Q4:乳企以及畜牧业为了减排和动物福利管理在做什么样的行动?
光明乳业公共事务总监沈婷:
我们国内目前更多还是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在乳业的动物福利这一块,我们在对奶牛的管理和养殖已经做了一些数字化的升级。比如在上海金山的牧场,每只牛身上都会有一个计步器,有一个可以代表每一只牛身份的耳环,它每天的体温和步数我们都可以用数字化来监控,这就保证每一头牛都是可控、可溯源的。关注牛的体温和步数是因为牛有应激反应,产生应激反应的时候步数就会出现异常,我们就可以通过数字化的监控关注到。第二是对牛的精细化管理。牧场里有一个工种叫修蹄师,也就是牛的“美甲师”,因为牛的指甲很长,在嵌入脚掌之后,它会感到不舒适,需要定时修剪;另外还有最近上海40摄氏度的高温,我们的牛一天就要洗六次澡,通过集中喷淋来给它们降温。我们会给牛做这样一些细节上的管理,让它们生活得更舒服。另一方面是情感上的,我们牧场里的员工在照顾牛的时候也会自发跟奶牛产生一些情感链接,比如给它们听听音乐,抚摸它们,而不仅仅只是当作工作。所以其实奶牛也是有福利需求的,就像人一样,有生理的、安全的和社交上的需求,乳制品企业对奶牛的管理也会尝试去改善,关注到它们实际的更精细化的需求。
Q5:食品的碳中和工厂是什么样的?
达能亚太可持续发展经理田文婷:
碳中和工厂实际上就是在达能工厂的饮料生产运营环节,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采取多项减污降碳措施和碳抵消,从而实现碳中和。除此以外,达能还对产品进行了长达13年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其中包含了很多环节,除生产运营外,还有原材料、运输、包装、消费者使用以及最终处理的环节,实际上也是一环到一环计算的。我们第一步是实现了中国饮料行业最先的两家碳中和工厂,接下来就是拉动上下游一起做低碳转型,同时给包装减塑,让它更低碳化。像脉动这个产品,我们就做了一系列包装优化。最开始它的标签是PVC材质,后来我们换成了更环保的PETg材质,实现了全瓶可回收。同时,这个瓶子跟2004年相比,也减重了30%。这些都会更利于瓶子使用过后的回收再利用。
Q6:可持续性包装现在是什么样的趋势?
利乐可持续发展专家姚相:
包装材料的可持续趋势很明显是低碳和循环——包装的可再生,还有包装材料的减量化。我们在考虑如何更多地在包装上使用植物基材料。2015年,我们推出一款使用甘蔗提取来制作聚乙烯材料的植物基包装。它只含有两种材料,一种是纸板,另一种是甘蔗做的聚乙烯,而且它可以百分百回收。包装领域现在讲循环经济,而不是线性经济。线性经济是先生产、使用,然后丢弃,就是一条直线。而循环经济是一个圆圈。从设计理念开始就在考虑,包装在使用和消费后如何处理,是不是能重新变成一种可以使用的材料,制作出新的产品。我们会考虑产品从生产、运输到消费者手中,到最后的回收利用环节是不是可以减少碳足迹。比如运输环节的能源燃料节约,利乐有一款包装产品可以堆得很整齐,也就是一辆车的空间能运送更多产品,这是一个例子。
Q7:食品企业如果要参与可持续,它们可以介入的点会有哪些?我们离食品的可持续未来的图景还有多远?
第一财经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旭峰:
原来不少企业思路就是把产品做成可持续,同时尽量不给消费者增加价格负担,使命就完成了。不过和很多年轻消费者聊过后就感受到,他们会认为可持续不仅仅只是消费,里面还包含了企业的态度、审美以及价值观。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并不像前几代人认为可持续只是一个作秀,而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实践,在意是否能够感知得到。所以参与感越强,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会越高。当然,相应来说消费者也更难以容忍夸大和欺骗。
艺康集团亚太区食品安全负责人&中国食品七星联盟秘书长聂豫蓉:
我记得2019年的时候,大家对植物肉突然感兴趣了。我以为是因为生物科技发达了,所以大家去做,后来发现原来是因为养殖动物的碳排放比较高,所以就促成了植物肉和细胞培养肉的发展。我相信随着新型技术的成熟,可能之前飘在空气中的,或者只是投资行业在关注的新型食物,会逐步进入到消费者的可接受范围内。从长期角度来讲,我还是寄希望于新科技能够帮助到食品行业,也包括其他行业,给碳排放减负。未来可能会做到一些我们现在想不到的事情,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大家也是在不断改善的过程中。
利乐可持续发展专家姚相: 
从包装的角度来讲,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比如提升包装的回收率。我们看到从2019年开始,上海正式进入“垃圾分类”的时代。我看到一个“垃圾分类”一周年的统计数据,上面显示“是哪种垃圾”的关键词搜索的第一名是牛奶盒。很多人不知道它到底算可回收物还是干垃圾,其实它是纸类可回收物。投入可回收物桶后,它会顺着市政环卫系统,去到专门的工厂回收再利用,后面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再生产品,比如凳子、垃圾桶以及一些文具。只要大家一个小小的回收举动,牛奶盒就可以有新的用途。所以我想说从回收率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到在整个价值链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平时的工作在不断推动更多人知道怎么正确回收,也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从小养成这种环保习惯,这样小孩也可以带动家长一起参与进来,形成家校联动。同时利乐也在不断支持回收价值链的完善,包括分拣设备的投入和回收技术的改进。回收这件事情有很多挑战,因为回收的价值链很长,需要很多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
无论是生产者、加工者还是消费者,食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的参与,才能促成我们所要的变化。总结一下,食品企业要实践一个可持续性的未来模式,需要企业对科技持续探索,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适应新的需求和规则,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产品生产的精细化。另外,我们需要优化产品的原材料、包装等生产周期,以可靠的方式来监测产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当然,最重要的是共同协作,可持续性的食品未来与所有层次密切相关。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2年金字招牌大调查已经启动啦,
快点击下图来为你支持的品牌投票吧 
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购买2022年7月刊《00后出道纪念》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