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两个大国最终走向了濒临战争的危机时刻?重读《柏林危机》很有必要,尤其对于当下我国外交处置如此棘手的问题将很有帮助
第一次柏林危机,英语版,注意针对性浏览,不要受其偏见影响
当前中美关系正驶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刻,尽管中美双方正在努力寻求缓和,但这并非一件概率很高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情势,如何去审视当前的中美关系走向和风险,其实是需要一个合适角度的,就像观察一种未曾见过的动物,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镜子。唐太宗说过,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而观察当前中美关系尤其是台海风暴的最好镜子就是1948-1949年的第一次柏林危机。
从1945年波兹坦会议到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实际上能够给我们很多启迪。当时战后欧洲条约秩序有赖于《雅尔塔协议》和《波兹坦协议》,今天的远东条约秩序有赖于《中英声明》和《中美三公报》。
其中:
《雅尔塔协议下东欧的政党及选举的独立性,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中英声明》下今天的香港政治问题;
②《波兹坦协议》下关于德国问题的处理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今天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台湾问题和一个中国原则问题;
由于东欧的不稳定迫使苏联不得不干涉各国的选举,使得《雅尔塔协议》中美苏对东欧各国的选举保证名存实亡,特别是1947年对波兰反对党的审判和1948年2月的捷克政变更激发了西方对苏联的深深不信任;
作为回应,英美开始违反《波兹坦协议
关于德国地位的保证,打破东西双方的模糊空间,单独组建一个亲西方的联邦德国,这引发了苏联的恐慌,苏联极其恐惧德国与英美结盟对抗苏联,这迫使苏联以武力封锁西柏林试图打断英美的计划。

这其实类似于今天的南海、香港事态发生巨变后,美国开始有意曲解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不断单方面以既成事实推动独台政策,这迫使中方反过来不得不采取高频率的武力威慑试图阻止对方。
双方开始由此推进事态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中美实际上都是身不由己,就像1948年的美苏双方一样——中方难以理解美方对事态的看法,美方也难以理解中方对国家利益的定义,他们都将对方的行为视为最危险企图的代表,这种认知反过来强化了他们行动对信任的破坏性。
而当年情势更与今天类似的是——一个绝对的大陆强国使得大陆均势荡然无存,而英美对此深感恐惧。
彼时刻,强大的苏联压碎了欧洲大陆的均势,英法无力单独面对苏联,1948年6月,当斯大林发动第一次西柏林封锁的时候,整个西方在欧洲只有14个师的部队,但斯大林仅在中欧广大区域就部署了三百个师,这是完全不相称的对峙。美国前国务卿马歇尔回忆道,“想到这一数字对比,我就因恐惧而无法安眠
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是日本的三倍有余,人口是日本的十倍有余,中国的军事力量远远压倒其他远东国家,以至于美国高层忧惧中国随时可能进攻台湾。
2020年12月3日,已退休的美国高级将军麦克里斯特尔(Stanley McChrystal)接受美媒采访。他警告道,中国军事实力的发展速度,比外界想象的快得多。“我的担忧是,我们可能一觉醒来,中国大陆已经让占领台湾变成了既成事实——已对台湾发射了大量的火箭弹。”
在1948年6月,随着苏军包围西柏林,原本不愿做明确承诺的美国不得不大举介入,大批战略轰炸机部署在西欧,准备战争爆发后对苏联各大城市发起攻击,并同时以此向西柏林人提供援助,在煎熬了数个月之久后,斯大林在接受美国媒体时采访时决定寻求各退一步的妥协,他和俄国人民并不想要战争。
危机结束了,但此事促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的成立——西欧确认了对美国承诺的信任,美国则明确了对西欧国家的安全保证,并将自己的命运与布鲁塞尔的安危联系在一起,由此开启了第一次冷战的大幕。

实际上,如果第一次柏林危机反映的是英美对大陆均势的关注,那么第二次柏林危机和第三次柏林危机对我们实际上更有借鉴意义,当赫鲁晓夫的庞大军团两次进击西柏林,并发出核威胁时,美国为何要不惜战争也要保卫这个从军事意义上根本无法防守的城市?

不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能理解今天美国对台介入政策的根源和风险。1961年第三次柏林危机,面对赫鲁晓夫的核威胁和战争动员令,肯尼迪是这样回复的,“因为西欧对我们承诺的信任,这关乎美国世界同盟体系的基石守不住西柏林,就会失去西欧国家的信任和西欧本身,为此美国不惜一战”(1961维也纳峰会
所以,重读《柏林危机》很有必要,尤其对于当下中国外交处置如此前所未有的棘手问题将很有帮助。

——————————

参考:历史的决裂
2020年5月4日,国安法讯息出台前两周,笔者预感到香港必然发生的事态及其地缘后果,以及这些事态的无可奈何,乃写了以下这篇文章,以抒其意。
华约军歌
王陶陶语音节目系列
欢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点击二维码加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