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成了城市建设的新指标,新的公园设计需要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只是修建大面积精致的景观,却与居住者不发生关系。
记者 | 任思远
编辑 | 张云亭
“公园城市”成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新热词。大到对山川河流的生态治理,小到居民社区里的“口袋公园”,设计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成了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新趋势。
各地城市规划中不断增长的数字可以作证。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已有406座公园,并计划在2025年增加到1000座;截至2021年10月,被划归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建成绿道4700余公里,规划建设了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以及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
对公园类型的精准划分随之而来。除了大型公园,成都同时强调要建设“公园社区”。杭州则在2022年制定了《加快公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四级公园体系”。
公园成了城市建设的新指标,城市管理者寄希望于它能解决过去城市快速扩展中的环境污染、人地矛盾等诸多问题。这意味着新的公园设计需要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只是修建大面积精致的景观,却与居住者不发生关系。
公园的设计和运营也不再遵循传统的模式,而是探索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社区自主参与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新旧城市发展模式的迭代过程。
在临近山川河流的新城区开发中,生态公园的设计成为这股趋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兴起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土地增量有限,城市边界比如滨海区域反而成为发展的重点。
这要求城市规划师对于自然地理环境有更多的了解,以新的模式代替过去城市建设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改造,扭转“人造”美感转而尝试探索能与自然共存的城市。“环境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共存’不是应该这样,而是必须。”荷兰的建筑与规划事务所KCAP的副合伙人陈亚馨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我们的认知之所以还有这个矛盾在,是因为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我们逐渐丧失了与自然共生的能力。”
常见的“以人为中心”的方案正在发生改变。KCAP在深圳就经手过这样的案例,他们负责的光明湖碧道项目原本规划了一条马拉松道,但在生态调查中发现附近有野猪栖息地。为了避免对周围生态的破坏进而造成对野猪生存环境的影响,KCAP主张将这里的跑道取消、换到生态敏感度更低的区域,并最终得到了委托方的支持。
“国内过去的大部分规划都是以发展为核心,”陈亚馨说,“当我们提出‘通过发展来保护’,或者‘通过保护来发展’,相当于提出了新的概念”。
同时,过去城市发展对生态的破坏已是既定事实,部分生态公园面临修复问题。在江西南昌,美国景观设计公司SWA设计了赣江“S湾”活水岸公园,它位于江西省赣江新区的核心起步区,SWA设计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分析河流形态的演变历史。他们发现在近30年人工干预的影响下,河岸不断被侵蚀,原本稳定的S形凸岸逐渐瓦解。因此这个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减缓侵蚀过程,并尝试恢复S形河流地貌。
城市公园趋势的另一重点则与当下的“城市更新”“老城改造”联系紧密。在这种语境中,密布在居民生活空间中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的设计成为城市公园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有不少小公园被用来解决城市废弃“盲区”的遗留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深圳梅丰社区公园就是典型案例,它位于福田区北部,周围城中村、老旧住宅和工业区混杂,而公园所占的4000多平方米地块已经因为周围小区业主和开发商矛盾被闲置20年。2019年,梅林街道发起了设计竞赛,让街道、社区规划服务机构、设计师、居民和第三方顾问合作设计。原本的围墙被拆除,与周围小区打通,改建成了社区的公共空间。
深圳设计团队自组空间设计的梅丰社区公园,利用碎裂的混凝土块进行微地形塑造成为裂缝花园。(图片:梁瑞华、叶 颖)
与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一样,社区花园同样面临着革新。疫情过后,曾经整齐的、充满“奇珍异草”但并不利于本土动植物生存的公园遭到质疑。尝试改变现状的人和组织开始出现,并实践探索城市“野生公园”的可能性。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悦来2014年就和伙伴成立了非营利组织“四叶草堂”,希望通过居民共创,在城市社区里营造出更自然、更有野趣的花园。受景观设计师俞孔坚的影响,他赞同应使用“乡土物种”而非“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并且从早年经历中他发现,“园艺化”的、“高级且贵”的公园往往并不利于人在其中自如活动。
刘悦来和四叶草堂尝试指导居民利用小区附近的闲置地块种乡土植物农作物、做菜园和花园,这些植物作为“景观”的同时,还能让社区的居民参与种植和采摘,因此被称为“共治的景观”。除此以外,他们尝试通过改变植物、土壤,修建辅助通道的方式,探索给青蛙、刺猬、蝴蝶等昆虫和小动物留出栖息空间。
设计的社区花园,花园以与社区居民互动为中心,不 再追求精致的景观,而是让人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几年过去,他们接手的公园项目逐渐增多,在上海规划建造了200多个,指导居民共创了900多个,还即将在广西完成1000多个。他参与的项目2021年入选了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编的《上海手册:21世纪可持续发展指南》。
这类项目的甲方主要来自基层政府,对于他们来说,“四叶草堂”的作用在于使用专业知识、组织活动,让社区有合作和自治的氛围和习惯,“找到有责任心的、能发出理性声音的居民”。
在刘悦来看来,社区花园比较理想的管理模式是,居民有自治的、能在社区备案的花园管理和社区营造治理组织,主导花园的运营;街道、社区和居委会对于组织给予精神和经济上的支持与补助,同时物业公司做保底的清洁、特殊情况处理等工作。
但这一类型的公园常常要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便是:由谁来建设,又由谁来管理?在过去的开发模式中,基层政府是常见的管理者,但在新的模式里,即使由公共机构管理,也更希望社区居民参与。更多的时候,这类公园成了政府与居民、社会组织、公司合作建造和运营的试验项目。
位于上海老城区永嘉路的“口袋公园”便是这样的案例,它宽18米、纵深40米,来自于政府在永嘉路更新期间拆除两排住宅后留出的空间。在这个公园里,它所属的区级建设管理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没有像传统市政工程一样对这片区域统筹规划和建设,而是委托上海阿科米星建筑事务所做了公园设计,公园的空间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以植物、花坛与步道作为规划的重点,而是把重心放在如何为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的空间。
在运营上,管理部门引入了“口袋咖啡”,这家咖啡馆在提供公共空间、吸引客流的同时,还是公园的协管方。他们每月负责策划文创、生活方式的市集,这恰好与住在附近的文化、艺术从业者的喜好相符;同时他们针对公园出现的问题想办法,例如劝诫发出噪音的人、在宠物太多时疏通管理等。咖啡馆因此获得了租金优惠,并因为公益性质,与周围街区的其他“网红咖啡”有所不同。
而像刘悦来带领的既作为公园设计师、同时也能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社区营造团队,正在成为设计师就业的新方向。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2022年金字招牌大调查已经启动啦,
快点击下图来为你支持的品牌投票吧 
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购买2022年7月刊《00后出道纪念》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