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陪伴孩子的时间久一点。但是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我们不能参与他们全部的人生。
当我们忍不住希望自己的存在就是他们的保护伞时,需要扪心自问:希望达到何种养育目标?如何教他们自己去做?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是自《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从科学研究到真实生活的观察及常识性的建议熔于一炉,讲述把孩子养育成人的方法,以及如何获得采取行动的勇气,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启发。
书中素朴地告诉我们:“成年不等于成人,成人取决于成长,而成长不在于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一份精彩的简历书。” 
过度养育不仅伤害孩子,也伤害我们自己。如今的父母担惊受怕甚至精疲力竭,他们感到焦虑、抑郁。
一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快乐,另一方面是焦虑和抑郁,心理学家所说的这种“养育悖论”是养育子女所致。 
当然,父母的喜悦无法具体衡量,但忧郁却是可以量化的:在美国的抑郁症患者中,父母的患病比例要比普通人高出两倍,美国大约有750万抑郁的父母。《儿童保健杂志》(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200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称,有1/3以上的女性在怀孕和抚养孩子期间呈现出抑郁症状。
2013年,《父母世界》(Parenting )杂志发表的《阿普唑仑(Alprazolam)使我成为更好的妈妈》一文引起了轰动。在这篇文章中,多位家庭女性详细描述了导致她们需要这种药片的日常压力和恐惧情绪,有位批评者认为,心理诊断和药品行业把人类正常的伤感情绪变成了抑郁性障碍,我们并不需要药物来处理“养育的日常过山车”。我认识的很多父母都对这个说法感到愤慨。
"Alprazolam makes me a better mom"
这句话甚至被印上了T恤
我们承受着压力,这个情况孩子们看在眼里。研究员埃伦·加林斯基(Ellen Galinsky)询问了1000个孩子,了解他们最想改变父母日程的哪些方面:“很少有孩子提出想要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最大的心愿是爸爸妈妈别那么累,别那么紧张。”
可见,我们的压力也影响到了孩子。研究表明,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子女遭遇负面心理健康的危险也就越大。
01
四种养育方式,你用了哪一种? 
20世纪60年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 Diana baumrind)研究了不同的养育方法及其对孩子的影响。1967年,她撰文阐明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养育方式:放任型、专断型和权威型。在随后的15年里,她的分类被奉为该领域的圭臬。而后来者又对上面这个分类进一步优化,以“放纵型”取代“放任型”,并增加了“忽视型”。 
这四种类型的养育方式一方面描述了父母要求孩子的程度,另一方面说明了父母回应孩子的程度。
可以把这四种养育方式绘制在一个简单的笛卡尔图表中,如下图所示,从x轴的左边到右边,要求程度逐渐增高,从y轴的下方到上方,回应程度逐渐增高。
专断型:要求高,回应迟缓。这类父母很严格,期望孩子服从、尊重他们,如果孩子不听话,就予以惩罚。 
放纵型:没有要求,有求必应。这类家长照顾孩子的每一个需求,顺应孩子的每一个请求。 
忽视型:不要求,不回应。这类父母中,最好的情形是“撒手不管”,最坏的可能甚至触犯了刑法,犯了玩忽职守罪。 
权威型:有要求,有回应。这类父母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们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并坚持目标的达成。
专断风格的父母“在学术训练和实践方面走得太远”,而放纵风格的人则“娇惯孩子,让孩子无忧无虑,好像生活在月亮上一样”。
权威型养育风格最好兼具严厉和温暖,这样的家长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这可不容易,需要练习。我们有时会失误,有时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又会再次失误。
但是,通过克服松懈,扩大对成功的定义,将关注点放在无条件地爱孩子和爱自己上,其实,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02
让孩己独立玩游戏 
要避免这两种情况:意识任务繁重、清单化管理的童年生活让孩子抽不出时间,他们没有机会真正自由地玩耍。
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的游戏时间都由父母计划和组织,安排在未来某些家长和孩子都有空的时候。
整个过程中,我们参与特别深,不仅陪着孩子一起玩,还会推荐他们玩什么,同时警惕万一孩子们玩不到一起,或者有人出现行为不端的情况。
其实,这两种都不妥当,当孩子们玩耍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走开。
游戏是孩子们应该进行的第一项真正关涉成长的“工作”。如果你不确定什么才算游戏,记住这句话:“只要有大人在旁边指挥,那就不是游戏。”
独立的玩游戏,对孩子有多重要?
1、游戏帮孩子学会如何应对日常焦虑,形成应对环境的能力。 
2、游戏有助于自我在无意识和有意识的现实之间形成调节能力,增强自我的力量。
3、游戏会重复或确认一个可喜的经验,点燃孩子对生活的热情。 
03
教他们面对挣扎的人生常态 
预测孩子未来成功的最佳指标是抗挫力、勇气以及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的能力。
如果没有感受过失落,没有失败过,那孩子根本不会懂得如何面对这些,这可是人生路上的常态。 
挫折力,即韧性、毅力,指从逆境中恢复过来的能力,它能给我们继续前行的决心。
拥有抗挫力就是有说这话的能力:“我还好。我可以选择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另外想个办法,或者决定那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我,我依然被爱着,生活会继续。”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呢?
1、跟孩子站在一起,表示你的爱、表达对他们的兴趣、展示你的关心。
2、站到一边,让他们做出选择,并决定如何做事情,让他们冒险,犯错误。
3、帮助他们从经验中成长。在孩子经历过后,做出决定或选择之后,与他进行一次提问式对话,了解他从经历中学到了什么。持续提高标准,但也要抵抗完美主义。 
04
让他们自己规划人生 
当我女儿的幼儿园老师把我拉到一边,盛赞她的画作时,我承认自己心里的想法是:“对对对,但那不能让她考上大学。”
埃弗里那时才4岁,但对于她“应该”做什么,我心里已经有主张了。我那时还没有意识到,剥夺孩子的艺术天赋对她有害。
然而,在担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期间,我很快就明白了我思维上的错误之处。我听到太多的学生跟我诉说“每个人”希望他们学习或追求的东西,当我问他们:“是啊,但你想做什么呢?” 
后来在家里,我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我不再期望埃弗里和她哥哥成为任何特定的人,比如医生、律师、教师、企业家等。
我不再把他们看作是我可以精心修剪的小盆栽,而把他们当作种属不明的野花,相信只要我给予合适的营养与环境,他们就会展现出独特而瑰丽的美。
戴蒙的研究表明,使命感对于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满足至关重要。他把使命定义为一个人的“终极关切”,一旦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或说人生目标,这些问题就有了终极答案:“我为什么做这件事?为什么这件事对我来说很重要?” 
作为教务长,我兴致勃勃地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人生目标的智慧,以此帮助他们踏上有意义工作的旅程。
我会告诉他们:忘记你认为“每个人”都希望你学习的东西,或者应该从事的职业,学习你所喜爱的东西,其他的自会水到渠成。
05
孩子们会把我们的痴迷看在眼里 
孩子们把我们的痴迷看在眼里。大多数孩子的“名校短视症”不仅来自各种报道的大学排行榜,这也来自父母的影响 。
父母告诉孩子,只有考进最好的大学才行。他们无意间给孩子传达了这个标准,于是孩子们采取了同样的思维方式。把学校当成高压锅不只是没有意义,还有其他更糟糕的结果。 
今天,有很多学生身在很好的地方,却觉得应该去另外的地方。如果你怀着这种想法,那你的大学经历就毁了。这些地方都是礼物,却不被视为礼物,因为你一门心思认为自己该去另一所学校。你没有充分的理由,却对自己的大学经历感到不满。 
声望不那么高的学校出来的孩子往往更有趣,他们好奇心更强、更开放、更能欣赏他们的东西,远没有那些名校出来的孩子那么趾高气扬、争强好胜。他们往往表现得像你的同伴,而不是竞争对手。
“请记住,人生路上满是风雨,作为父母请学会放手。”
“‘如何’两字其实是两只手:及时地牵好手,适时地放开手。”
作者介绍
作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是美国知名教育者,她是斯坦福大学美国研究学士,加州艺术学院文学硕士,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她曾担任了10年的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深受学生喜爱,并获得斯坦福大学最高教学奖,丁克斯皮尔奖。 朱莉借鉴相关研究,通过与众多招生官、教育者、雇主、家长及学生的交流,融入自身作为母亲与教导长的洞见,深刻揭示出现代父母的过度养育问题,呼吁家长摆脱过度养育的陷阱。这一观点备受关注而激起了热议,她被称为是美国的“国宝”。
她不仅是诗人、戏剧作家,畅销书作家,还是知名的TED演讲人。 她所著的是《纽约时报》、亚马逊双料畅销书,TED演讲超过300万点击量,被评论为“应置于所有教养类图书之前”。
翠鹿升学榜课程中心:
翠鹿升学榜新上线了课程板块, 托福雅思,SAT ACT,背景提升,暑假活动等内容不定时更新!
相关阅读:

内容综合自网络。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