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惊悚、政治、阴谋一直是韩国电影的关键词,提及这类电影,我们不难想到《新世界》《黄海》《卑劣的街头》《与犯罪的斗争》等经典韩国电影。这类电影往往将个人命运放置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暴力不过是一种必要的电影点缀。
而最近一部热门新片《犯罪都市2》就大不相同了,相较于之前我们看到的韩国犯罪惊悚片,这个系列可谓是非常“纯粹”了。
《犯罪都市》第一部上映于2017年,由姜允成执导,能踢善打的马东锡主演,讲述了朝鲜族人张谦为首的凶残黑帮杀入韩国黑帮地界,为害一方的故事。
《犯罪都市2》基本延续了前作的风格,同样由马东锡主演,导演换成了李相龙,影片的风格基本上没有任何变化。换言之,在一部典型韩国制片体系的商业电影中,导演是可以隐匿不见的,因为它有成熟的工业流水线。
但与第一部不同的是,第二部里,罪犯不再是朝鲜族同胞的外来输入,而是韩国籍罪犯的对外输出,故事的背景地放置在了东南亚地区,在充满热带风情的越南南部,马东锡上演了一部跨国追捕的好戏。
凌厉的打斗、疯狂的追逐、依然延续着第一部凶狠至极而不乏冷幽默的电影美学。事实上,整部影片并没有太多可以阐释之处,除了让观众的肾上腺素飙升,狠狠地释放了内心的积郁之气之外,《犯罪都市2》作为一部典型的爆米花电影,它背后的潜台词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在第一部中,来自哈尔滨的朝鲜族罪犯张谦可谓是穷凶至极,为了霸占地盘动辄杀人越货。而在第二部中,外形相似的罪犯江海尚简直如同张谦的原版复刻,冷血无情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这不禁让银幕前的观众感到困惑,现实中真有这样残忍至极、毫无丝毫人性的存在么?
人物高度脸谱化正是《犯罪都市》系列的特质之一,在这两部影片中,无论是张谦还是江海尚,罪犯都不再是现实中存在的真实个体,而是一种罪恶的代言人,换句话说,是“恶”的符号,他们是纯粹的“恶”。
也正如此,他们身上带有一种原始的动物性,缺少智慧,犯罪手法也不高明,甚至会出现大量挑衅警察的愚蠢行为,他们所有的行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维护自己作为一个“恶人”的原则。杀人越货,不过是对于“恶”的守护。
相反,马东锡饰演的警察则可谓是“正义”的化身,而非“善”的化身,在这部作品中,马东锡同样是“暴力”的崇尚者,不同在于,他的目的在于无理由地维护正义,所以选择“以暴制暴”。
故事的开头,他就因为“过度使用暴力”被警局外派避风头。在《犯罪都市》系列中,马东锡是不可战胜的绝对正义,任何罪犯在他的拳脚面前都只有跪地求饶的份,虽然根据创作的原则,大反派绝不能束手就擒,但明眼人都看得出,罪犯的反击是象征意义的,马东锡的胜利摧枯拉朽,让观众直呼过瘾。
在《与犯罪的斗争》的结尾处,检察官问崔岷植饰演的主人公:“你这种人又不是黑社会,又不是好人,应该称呼你什么好呢?”以往经典的韩国罪案片,大多走的都是这个路子,以点带面,挖掘人性,烛照现实。
《犯罪都市》系列则放弃了这种深层次的直接思考,用一种“网络歌曲”式的力量直击观众的诉求。罪犯为何犯罪?心理动机如何?是不是有着原生家庭的不幸?这些看似可以敷衍讲述的情节,在影片中全部被废除了,所有的一切只是单单纯纯的“惩恶”而已。
“惩恶”是否能“扬善”,这或许不是主创团队所思考的问题。但在这部续作的背后,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一些韩国国民心态的反映。在第一部中,罪犯是来自于中国的朝鲜族人,从张谦这个角色的形象刻画的过度失真中,我们不难发现韩国人对于外来朝鲜族人的“偏见”
从创作的角度上说,韩国电影这些年来已经到了瓶颈,虽然奉俊昊等导演在国际上获奖不断,但整体上看,韩国电影的创作已经没了过多的新意。固然有《兹山鱼谱》这样兼具现代与人文意识的优秀作品,但更多的是重复炒冷饭的商业应景之作。
一个比较危险的趋势在于,《犯罪都市》系列开始用一种粗暴、简单的创作思路取代以往的“发人深省”,用单纯的“爽”迎合观众的压抑情绪,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