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国的夏天》
01
熟悉黄磊的观众,越来越无法记住他扮演角色的名字了。
从《夫妻那些事》里的唐鹏,到《小别离》《小欢喜》里的方圆,到《小敏家》里的陈卓,再到新剧《张卫国的夏天》里的张卫国。
不管黄磊在剧中叫什么名字,他们的性格都好似一个模子出来的:说话絮叨,爱耍贫嘴,爱说教,心态乐观,与人和气……就连一着急,说话带点磕吧,也是一以贯之。
正面看法,这些角色都算是乐观和气的中年男;反面看法则是,尽管程度存疑,但多少有点重复乏味,乃至油腻。
《张卫国的夏天》
曾为表演老师的黄磊,正在以重复再重复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表演方法,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摊牌了,我不演了。
不去管故事有什么不同,角色咋样变化,你自区别你的,黄磊的表演就是一路去,都没差。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面目一致的国产剧里的黄磊,与综艺节目或者艺人身份的黄磊,也越来越没有区别。你会感到,黄磊并没有在表演什么角色了,他穿梭在不同的剧集、综艺之中,但都在演同一个人,就是他自己。
《小敏家》
在《张卫国的夏天》的第一集,角色设定为老北京人的黄磊,热络地给邻居打招呼,带早餐。黄磊的综艺观众,会恍惚想起慢生活综艺《向往的生活》中,晨跑的黄磊与邻里们打招呼的场面。
你看,“黄磊”这个人物,从他自己,到综艺,再到若干国产剧集,就是一次次重复,而这就是《张卫国的夏天》的基本面。
02
这种角色与艺人身份的模糊,并不单纯是观众观感上的,它也是创作上的故意使然。
盖因为,仅从创作的角度,我们很难把“不演了”,看作是创作上的懒惰。它更接近于表演上的方法,主要是主观的、即兴的、松弛的,简而言之,即使演员大于角色的。
与黄磊多次搭档的海清,数次提到,和黄磊搭戏,要跟得上。因为黄磊会高频改对白,即兴发挥。
在《小欢喜》里,有个段落是黄磊扮演的方圆,与沙溢扮演的乔卫东在小酒馆里喝酒。两位各怀心事的中年男人,忽然看到金庸逝世的新闻,大发感叹。
《小欢喜》
在剧中,黄磊借方圆之口,大意是:“金庸先生过世了,以后谁带我们闯荡江湖?……我以前一直以为我是令狐冲,没想到突然到这个岁数了才发现,原来我是岳不群!”
来自幕后的采访才知,在剧集拍摄中,黄磊得知金庸逝世的新闻后,临时加了这么一段戏。
你看,这段契合时事的剧情,你能把它当作黄磊的夹带私货,抒发中年男人的个人情绪。但深究起来,更是角色方圆和演员黄磊在身份上的模糊,几无边界,乃至这样的段落不令人感到突兀。
在《张卫国的夏天》里,尽管故事又变了,角色又不同,黄磊仍是那个黄磊。硬要说,张卫国这个角色有什么不同,可能只是说,他更接近于《嘿!老头》里比较嬉皮喜剧的黄磊,仅此而已。
03
让我们回到剧集,在离开了《小别离》《小欢喜》的家庭教育题材之后,《张卫国的夏天》定位更简单,也更喜剧一些。
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张卫国,是京剧团的道具师傅,所谓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即使是去参加同学聚会,张卫国也是被群嘲的那一位。
这么一位没甚上进心的小人物,因为家传古物和房产风波,忽然看到一夜暴富,又忽然返回赤贫。这种故事我们熟,小人物的平淡生活激起点波澜,仍然是个找自己的故事。
《小别离》
生活艰难的中年男人,苦中作乐,也在苦中找路。国产剧不乏类似题材的佳作,远一点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近一点的《我是余欢水》。
相较于张大民和余欢水,张卫国的故事更喜剧,更阳光一些。哪怕涉及到现实素材,也是点到为止,绝不愿碰触,或刺痛,它甚至比不上“小系列”的家庭教育题材,保留在糖水娱乐的程度。
这令这部剧,失掉了关注社会议题的现实性,仅在娱乐剧的定位上。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也让城市中年男人的困局,不太具有起码的说服力,颇有些无病呻吟发感叹的意味。
由此看,黄磊仍然是那个黄磊,而《张卫国的夏天》则是合格的暑期娱乐剧,仅此而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