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将爷
生活有太多羁绊,光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每天我都忙得够呛。至于琴棋书画诗酒花,竟已渐然忘却太久了。
恰是因为生活负累,这两个月,我的写作多少有些敷衍,在文本修辞上缺乏灵动,在观点思想上缺少升级,在框架逻辑上不够理性。
而且,更新少了,质量低了,这些,都令我有些惶恐,也很抱愧。
其实,每晚在推文之后,我都会怯怯地守在后台,等待着朋友们留言,然后,带着大家的宽容与批评,不安而眠。
2022,对无数人来说,生命注定会是一个分水岭。
我的人生也不会例外。这段时间,我虚置了写作,在为现实生活奔波,在寻找人生转身的机会。
但是,这日子过的,还是真的难。每天都有撞墙之感。
就像昨天,我精选了一批小说,放到百度网盘中,在知识星球上发文,邀请朋友们去取。没想到,很快,连购买的百度网盘号,都永久炸了。
其实,我推荐所有小说,都是经过考证,全是正规出版物,是当前市场合法流通产品。但我真不知,为何还会踩坑。
反正,封起来,从来也不需要具体的针对的理由。
本来,我已经分类精选了五百本电子书,就是要送给星球朋友。现在网盘也炸号了,我又得延期了,请星球朋友再等待。
再过段时间,我会找来专门的小伙伴,每日为大家提供贴心服务。到那时,我写开来却不适宜放开来的文章,也能精准地专供给大家了。
现在公共表达遇到的困境太大了。还真不是我文章写得不正确,而是在专业缺位、价值分歧、理解偏差、错误联想等多重夹击下,误杀连连。
反正,想要发一篇有故事和观点的硬核文章,真的太难了。
最有深度是故事,最有风骨是批评。我的故事和观点,其实,也只想传递基于人性的普适价值观呀,促进人心向善,社会向好。
对,这里我没写错字,是“普适”,而不是有些人老想校正的“普世”。我追求的,只是普遍与适用。
在我看来,人性是高于很多东西的。就像莫言的小说,很多人选择的视角,那完全就是矮化的,根本就无法抵达莫言叙事想要透视的人性伦理,属于只能成为一个弱智笑话。
前天,我写《南京本是一座伤城,绝不能再被玄奘寺供鬼搞得一笔屌糟》,至少有98%的朋友是激赏认同的,但也有个别人提出三种质疑。
一是我在表达自己爱国情愫时,顺便鄙夷了一下“陈平李毅金灿荣”等爱国生意精,结果引起这类网友不快。
对此,我不想有任何解释争辩。我不是文人相轻,他们也不配我轻。
痴迷阴沟的蛆虫,都不应到人格志来仰望蓝天。谁在爱国,谁在害国,苍天有眼。而传递仇恨、愚昧,就是害国。
这类网友尽管也会关注我,但多是自私刻薄冷漠。我并不怪他们永远白嫖我文章,但烦透了他们无底线在消耗我的情感。
人生价值观不同,爱国方法论也不同。我们彼此取关,各自安好,都不必恨。
二是我怒批玄奘寺供鬼的“吴阿萍”,惹了某些对佛学似乎深有研究的网友,追缠着我试图解释吴阿萍行为在佛法语境下的各种可能性,指摘我对“供奉”“超渡”等深度缺乏理解。
掉进佛法思维的,有些人确是善良的,也是尊重人性,好几个还是我的老铁,经常给我打赏。
但是,我认为,这次你们也严重偏失了。看待“玄奘寺供鬼”,我的价值次序选择是民族大义——人性伦理——城市基因,还真轮不到你们说的什么超渡宽恕。
是的,我不接受你们说的佛法视角。
对吴阿萍这种傻逼贱货,我认为任何开脱,都是有罪的。
三是我个别表达用词粗鄙。比如,这篇文章我甚至骂吴阿萍是“人间贱逼”,认为南京要不被骂“呆逼”,不被说是管理得“一逼屌糟”,就必须彻底和问责。
我这样写,是痛恨。这个事情背后的水纵然很深,但再深,也深不过一座伤城背后的血泪之深。
熟悉我写作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写作语态很大程度上偏好清丽,并不喜粗鄙。
但是,特定语境下,我也认为个别民间粗鲁恶骂,是一种代表特别地域文化的符号标签,是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共鸣共情的文化修辞和语言载体。
我相信,无数真正理解南京、深爱南京的南京人,也一定会在石头城大骂吴阿萍是个呆逼,大骂玄奘寺供鬼背后的管理是一逼屌糟。
这一点,我托大一点说,代表南京大多数,错不了。至于为什么,南京人都懂的。
事实上,后台大量南京人都在痛骂吴阿萍是“呆逼”。在我看来,这次也算是一种值得呵护的南京文化,全城痛骂吴阿萍是“呆逼”,都不算是人间失格。
特别想说的是,在上篇文章中,我也写出了在南京寺庙供奉战犯牌位,这个事有多恶劣。
其实,如果你真的了解日本祭祀文化,就会明白这个国家神社招魂,不仅侮辱性极强,而且危害性极大。
所以,再次说声抱歉,那些试图给我想佛法的,嫌弃我用词粗鄙的,我敬你有些宗教或文化的知识,但我悲你缺乏普适性价值观的朴素节义。
本来,我已越来越聚焦具体而微的人间冷暖,而不愿介入宽泛宏大的主题叙事。
但是,“玄奘寺供鬼”,在我看来,就是完全没有公共文明和人性伦理底线的行为。
老铁们应该记得,我以前在文章中多次推荐过秦晖的著作,其中有一本叫《共同的底线》。
我初读相关文章,至少都有20年了,而到现在为止,其中很多细节观点,都在深深影响着我思维。
前段时间,在俄乌战争开始后,我想写持续书写一组系列文章,来把这些年我阅读俄罗斯的很多理解植入其中。
老铁都知道,我写了七八篇,都俄粉举报得都没法活下来,而且遭遇的威胁谩骂,让我快抑郁了。
后来,我还试图去写俄罗斯文学肖像,来帮助人们认清这个民族的真正面目。奈何普丁丁的儿孙实在凶猛,我只能败退沉默。
不过,我当时就推荐,在中国,从理论上研究俄罗斯,最好的学者就是秦晖夫妇。
特别是推荐秦晖夫人金雁老师那本《倒转红轮》,真是把俄罗斯灵魂来源给写清楚了。
现在,俄乌战争打了几个月,远方的炮火和残酷的战局,不知道有没有敲醒那些装睡的人。
背离人类文明的人,注定被整个人类所嫌弃,这是现实提供的最好证明。
这几天,网上热传普大帝访问伊朗的照片,只有小官员到机场迎接,会见时被晾晒在一边,只在一个小屋里接待,只能坐在狭小椅子里,甚至连伸手都没有被接的各种细节,相关诉求也没有得到满足等等,这种画面,估计会伤透普丁粉丝的心。(图片我不发了,免得刺激性太强)
我只说一句——野蛮不止是被文明人嫌弃,甚至,连尚未进化到文明程度的人,也会反感那种无底线的野蛮。
在《共同的底线》的首篇中,秦晖曾这样剖析过俄罗斯:
一部分社会民主派日益民粹主义化,而一部分自由派日益寡头主义化,两者的冲突日益尖锐而寡头主义与民粹主义之风却愈刮愈烈。
终于在一场植根于“不公正分家”的社会大动荡中,导致了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同归于尽,而民粹主义和寡头主义却以最极端的形式结合为一,并把俄国带入了漫漫长夜之中。
或许当时的秦晖也不会料想到,2022,才是俄罗斯在漫漫长夜之中最至暗的时刻。
经此一役,要走出漫漫长夜,我真不敢想象,俄罗斯的命运不知要在悲剧中经过怎样的世纪时光。
我应该就是从当年阅读秦晖的“共同底线”之后,就从来不愿意掉进“左”“右”的虚妄争议中,而是更加看重人性的良知。
在我看来,左右都有好人,也都有坏人。
极端了,无论哪边都可能成为公害;理性了,双方都可以释放光芒;整合了,就是一个美好的圆;撕裂了,就是一个黑洞峡谷。
认清共同的底线,真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智慧头脑,只要依据常识,只要尊重逻辑就明白了。
这个底线,其实也就是为老百姓“争取最低限度的自由权利与社会保障”。后来,我也将这种底线具象为爱“具体的人”。
疫情以来,经济下行,社会撕裂,人心焦虑。
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警惕民粹主义崇拜的那种抽象概念,而要善待一个个具体的人。不论是他们是普通平民,还是知识精英,其实,大家的痛感和诉求都是具体的,都是有底线的。
这两天,下面这条朋友圈贴图,给了我很多思考。
是的,面对疫情防控的层层压力,面对民生发展的重重困境,面对破产、裁员、失业、离异等社会问题,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压垮一些不堪重负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得不说,这种个体命运悲剧,拿到主流叙事的层面,也只能归咎于贫贱夫妻百事哀之类的“家庭生活琐事”,很少有人去反思,这背后是否有一根“共同的底线”失守了。
相对于看待“玄奘寺供鬼”,很多人仅凭文化自觉和人性伦理,就能意识到这是一次严重的底线失守。
但是,对于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生保障,这根应该守护的底线在哪里,其实是很需要智慧和理性的。
而很多人恰恰是迷茫的。这实际上是需要国家、市场、社会等共同来厘清和守护,来承担眼前最重要的时代责任。
就在刚才,我又去看了“眼里有光又消失了的郑州小夫妻”的直播。热度过后,相比前段时间,直播间里的人数已经寥落。
但是,男生在不停地叫卖,怀孕的女生在身后吆喝,他们遭遇楼市烂尾,但努力地想抓住这波流量机会,让生活健康起来。
看着这对年轻人拼搏的样子,我特别感动,仿佛看到年轻时自己的那种挣扎。同时,也深深明白,在自媒体的江湖,他们要想真的杀出一条血路,会有多苦多难。
没有极致才华做出可持续输出的支撑,在这个卷极了的年代,都会很难。
其实,对这个世界,像我们这样的绝大多数,要得都不多。只要能在底线之上,只要能在人格之上,只能能靠自己的能力来讨生活,就已经觉得是生活的赐予和幸运了。
现在,真心希望这个世界那些强大的不可抗力,能为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守护那条“共同的底线”。
假如这种“共同的底线”失守,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无异于时代洪流中一根漂向不知名方面的稻草了。
也真心希望所有善良正义的人们,能在守护这种共同的底线上,不退。
惟有这样的双向奔赴,这个社会才会更好,普通人的生活才会更好。
PS:全文完,共4000字。写后感:长文不易,欲说还休,没能具象。从小时候,我受的教育,就是爱国家爱人民,这也是永恒的初心。
不论世事如何变化,我认为,像我这样持续努力学习的人,像我这样有着理论实践经验的人,像我这样希望国家社会老百姓都好的人,像我这样怀着普适价值观呵护社会底层的人,至少应该比那些贩卖愚昧收割韭菜的坏人,更应该有资格有空间实现抱国爱国梦想。
我是多么希望每个具体的人,都能过上平安幸福的好日子呀。欢迎扫维码交流。微商勿扰,过号勿重复。
推荐阅读(已做超链接,点击以下绿体字即可阅读):
郑州小夫妻眼里的光,到底因何点亮和消失
上海九旬老太过生日买面条遭拒的真相来了:两种叙事,谁悲谁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