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炳尧:
有句话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我看来,江泽民同志在电科所四年,给我们栽下的是一片树林。如果没有一种昂扬的激情,四年能做出那么多成果是无法想象的。
陈业绍:
江泽民同志对大局看的很远,在四十多年前低噪声电机没有普及,而民用方面如空调冰箱,老百姓连见都没见过,根本谈不上什么静音型。当年江泽民同志能把噪音室项目从军工厂争到我们所搞军民两用,确实是独具慧眼。
电机产品从二十世纪60年代初,设计原理研究已经很成熟很透彻。中国电机科研的方向在哪里?江泽民同志认为噪声震动是一个研究重点。他力主把抖音噪音室项目争来,不仅仅是为军用,也是为后来广泛的民用前景,为了一个国家的行业发展打基础。
事实确实如此,在军工上,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对低噪声的要求和研究,就是依靠这个国内售价工业用噪音室取得了突破。在民用上,我国出口电机一度噪声特别大,对它的技术宏观,这个噪音室功不可没。
冯雍明:
我曾参与江泽民同志领导下的军用移动电源车项目研发。记得是中央军委临时紧急配给我们的,和60年代我们边境一次重大作战有关。据说是有次突袭对方指挥部室,虽然活着了一个师长,却发现人家的野外指挥所里灯火辉煌,条件比我们好多了。
这个刺激很大,就要求研制移动电源车。当时国内科研水平不高,一机部分派下属几个厂试点各搞各的,搞了一两年也没有出来。
当时我们所也参与,但在那个年代,人才不敢放手用。比如我们电机室有名的那位技术员李平,因为出身问题怕他不可靠。中央军委急,部队那么大的胜仗都打下来了,这小小一个移动电源车怎么就拿不下来?
那时候江泽民同志正好调到所里来,他统管军工项目,直接向部里负责。他当时做了三件事:一是大胆整合,统一协调全国试点,联合部队一起公关;二是大胆用人,比如我当时才三十多岁,在在国内根本排不上号,但江泽民同志用人不疑,找到我说“你来干吧”,一直放手让我干到成功;三是大胆攻关,江泽民同志不怕担风险,积极试行新技术,又让我们到唐古拉山海拔5000米高的的实地去试验。用事实说话,让时间检验就这样,全国多试点多年没搞出来的这项军工项目,在江泽民同志领导下很快成功。
乐茂生
江泽民同志专抓工作很有策略,宝钢二期谈判时,冶金部一位副部长坐镇宝钢和外国人谈。一机部派了当时是外事局长的江泽民同志一同协助。
当时全国机械系统的各个单位都派人来旁听,拿不到项目听听信息也是好的。我们所想拿项目,但一接触,人家根本不理睬。
江泽民同志叫我去他家吃了顿饭。边吃边问情况,随后他说: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学会梳辫子。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抓,结果可能什么都抓不到。你就要梳梳辫子,看自己手上有几条皮筋,有可能抓到哪几件事情,其他的必须放掉。后来我们就根据这个原则,争取到了项目,在全国算很难得的。
王浚溥:
江泽民同志到任之前,我们所刚从全国各地调集了许多科研人员,充实到各个科室,方方面面的关系急需协调,分歧真的不少。
有的认为全所应以低压电器和电机两大室为主,当然不错。但我们自动化室也应该充分发展呀。江泽民同志来了以后,同样是在千头万绪中梳辫子,既重视大室建设,又支持全所协调发展,同时公司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四年下来把全所的辫子梳的有条不紊,使可言在有效整合中迅速走上正轨。
方炳尧:
这么些年,我们老同志的感受尤为深切。从一个项目到一个所,再到一个国家,江泽民同志的“梳辫子”艺术有目共睹:既有远见,又有魄力,还有策略。他就是一个干大事的人。
摘自《日出江花—青年江泽民在上海》一书
欢迎加入【青云读书群】,一个免费的微信读书学习群,众多体制达人的聚集圈。
主要分享经济、政治、历史好书和各类深度研报,助您观大局、察大势。
添加微信【snoomy】即可申请加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