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未必都是好事
中国大学生参加各类、各层次的科学竞赛比较多,的确可以是好事,可能是很好的大学经验,竞赛也有积极的一面。而且如果没有竞赛,不少学生可能没机会或者没想到进实验室,另外不少学校的实验室可能不会愿意大学生来“添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不过为竞赛而竞赛的科研是一件糟糕的事,大学教育的本质最重要的是帮学生找到长期的兴趣点及专长。多数大学生朦朦胧胧进了大学,第一年往往懵懵懂懂、迷迷瞪瞪的适应、享受着新的自由生活;最后一年一般重要的是落实、找好下一步的出路。多数学生比较有时间进实验室的可能是二、三年级,这两年“科研”还刚起步、摸索,学点皮毛,门还没入,就要去竞赛,虽然得奖好像皆大欢喜,操之过急的可能性更大,实实在在学的时间反而少了。而且有可能在写作上,出现抄袭的现象;既然是竞赛,那总得多来点好结果吧,实验不容易耶,研究生几年辛辛苦苦下来得点好结果都不容易哟。🙉🤕🤼🥃
另外当科研竞赛(包括国际层次的iGEM?)得奖的太常见了,对升学帮助未必大。美国大学生参加实验室课题科研的不少,有自己联系也有学校组织的,参加科研竞赛的很少、很少。更少有学校层面动员、组织的科研竞赛;(顺水推舟,有好数据后参加会议的比较多。)看看马丝壳、乔布丝,大学期间可能都没得过神马奖,没像盖茨那样退学就谢天谢地啦哟哈耶耶耶。🐒🤣😢😤🤧🍉🍕🥩🍔🍯🍷🍹⚽️🏀🏈
另外这个老师还反对硕士生及大学生浪费时间写没麻深度、自娱自乐的综述🤧😂😭
大学时扎扎实实接触、了解专业,发展兴趣远甚于竞赛。比如我们常提王立酩做教材,大学时,他进了实验室,🦐折腾鼓捣,没得神马成果和奖项,后来也进了加州理工学院读博🤕🤧🤯😂;表面上看,会🦶得他默默无闻、平平淡淡,毫无过人之处,可能是走后门、加塞儿;其实原因很简单,虽然懵懵懂懂,但他对科学的激情、能力和潜力的体现被他当时的导师吹的“天花乱坠”、一榻胡涂,被理所应当的推进了名校,后来发展果然很好,虽然也有误入歧途过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