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成为主流用户的知乎上,有这么个提问,叫《我国大飞机C919如果在全国试点运营,你会愿意做第一批乘客吗?》。
读完这个问题下的回答,简直要笑死我。大概是被东航坠机事故吓怕了,平时一边倒喊着要支持国产航空工业发展的主流声音弱到听不见,对安全性质疑反倒成了主流;平时谈大国崛起谈厉害了,一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模样看着吓死人,现在让他们坐个国产飞机,个个变成怂得像被踹到墙角的吉娃娃。
就这费拉不堪的德性,还入关,还想入人家合法持枪全民皆兵之国的关?回家入自己老娘的关吧,那还比较有技术可行性一点。
图:ARJ-21

C919我现在还没机会坐,但我非常喜欢乘坐ARJ-21飞机,只要有它的航线,我从来都是优先挑选ARJ-21出行。
原因很简单,ARJ-21的动力表现非常好,爬升、加速非常凌厉。起飞过程非常爽快,甚至能给人一丝刺激感;而且座椅间隔大,比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航司的A-320和波音737配置都要舒适。吵是吵了点,但坐在最前方几排是可以接受的;真要碰上哪个机龄比较大,机况不太好的320/737,爬升和下降过程完全可能出现比ARJ-21更吵的情况。
这并不代表我对ARJ-21的安全性缺乏认识。基于现实中的从业身份和个人人脉,我对这个飞机各类故障和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了解程度远超大多数人;

我个人的评估结果是,在ARJ-21与A-320/波音737之间权衡,比起乘坐感受的改善,其安全性上的风险完全可以接受。
我并非对所有国产飞机都一视同仁。在有选择余地的前提下,一些原始设计基于苏联老旧型号基础的产品,哪怕是近年来的新改进/发展型号,我就完全不会去碰。但哪怕是乘坐这样的产品,也远比我过去伺候过的设备和任务安全多了。
从小到大,我耳濡目染了难以计数的安全事故,数不清的思想工作教育,听过数不清的最恶毒的诅咒和最悔恨的哭喊,连自己也差点几次死在这类事故中。
如果说有什么心得体会,那就是在安全管理上,人性一定本恶。这也是为什么,“人、机、料、法、环”中,人为因素永远排在第一位。
在安全管理中,任何人一旦开始唱主旋律高调进行道德艺术表演,或是强调从大格局着眼开始搞宏大叙事,或者是开始操弄起辩证法;那么这些三观超正的中流砥柱,一定是准备干损人利己、揽功卸责的勾当了。
在任何需要维护大型复杂设备运行的行业,实现安全管理的先决基础,首先是成本投入。
图:生不如死远比快速彻底的死亡可怕多了,空难死亡绝对不是特别糟糕的人生结局

符合高安全标准的设备和工具采购,定时且彻底的设备维护保养,性能下降或是故障部件的及时更换,技艺精湛的人员招聘雇佣,工作人员良好的责任心和工作状态维持,没有一条是能脱离经济支持而存在的。
相对而言,航空运输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更高,因为符合行业标准的所有设备和工作流程(包括人员招聘培训定期评估在内),在安全设计上的水平都是世界顶级的,本身预留了极大的安全冗余。而且至少在绝大多数时刻,主观上没有人敢让存在明显安全缺陷的飞机放行上天。
而在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中,明知设备和工艺流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依然强行生产的例子,多到数不胜数,特别是在以低人权背景为基础形成人口资源红利导向的国家。
图:2014-2015年的统计数字骤降违背一般实际规律和当时的经济形势,也不符合我当年的工作经历和业内听闻,不排除是通过调整统计口径在定义上的操作结果

然而民航掉个飞机,一定举世皆知,而制造业出伤亡事故,往往默默无闻。摔飞机死一百多人,事故确实很惨烈,但一个国家多少年出一次?比起制造业每年的事故死亡人数的零头都远远不到。
但两者舆论关注程度,天差地别。区别在哪?说到底,不能身受,便绝无感同,更谈不上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这才是人性所在。
比如那些还在读书啃老的学生崽子,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衙门的三门公务员,他们不用进厂或是觉得自己未来不会进厂。但飞机?他们是真的会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