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前段世界有小伙伴,问了我们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说之前看《90年代俄罗斯的那次世纪大洗劫》的时候,发现一件事觉得很蹊跷。
就是八国联军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上百年时间了。当时那几个发达工业国,到现在基本依然是发达国家,只不过它们现在改名叫G7。
一战二战以后盯着这些发达国家,照方抓药搞改革的后发国家有一大把,可最后全都掉坑里了。
实际上真正在二战以后崛起的国家,也只有东亚的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
看到这种现象,他百思不得其解。按理说照猫画虎就算不能完全一样,也应该能画出来点啥啊。
从个人对世界近代史和经济史的肤浅理解来看,其实原因也并不复杂。
一个国家的经济想要持续发展向上,从来不是单纯依靠国内的孤立体系,而是受制于世界分配的。
01 世界分配
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应该知道,经济要想流转起来,需要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是廉价的原料从哪里来;第二怎么用更廉价的成本,把这些原材料加工出来;第三是市场,也就是销路往哪里去。
所以如果你把我们整个地球看成是一个整体,那么整个世界经济的大循环,必然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这里面上游是原材料供应端,中游是加工制造端,下游是工业品销售市场端。
在以前殖民地还在存在的时代,殖民地既是廉价原材料的供应端,也是廉价劳动力的提供短,还是下游工业品的倾销市场。
二战之前的那些霸主们,都是靠着这样从殖民地掠夺,才完成了天量财富的原始积累。
二战以后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之前的殖民地体系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全球贸易。
我们之前在《人生发财靠康波》里面说过,每次人类生产力的迁越,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康波周期,本质上是技术驱动带来的生产力飞跃。
在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里面一些国家因为跟上了这次生产力飞跃,所以在工业化以后,成为了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从这个阶段开始,转向通过加工制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到世界其他国家获利。
同时另一批国家因为错过了科技革命的机会,变成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这些工业国的原料基地和产品倾销基地。
如果我们把全球看成是一个大市场,那么这些先发工业国在成为发达国家以后,在很长时间里面,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是处于碾压状态。
这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被剥削的状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维持了很长时间。
伴随着一战前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这些新兴工业国的崛起,这些国家觉得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挑战英法为首的协约国老霸主了。
亚洲、非洲和拉美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已经被老霸主瓜分完毕,新崛起的这些新兴工业国没办法从中获益。
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这些新兴工业国结盟和老霸主们,打起了一战。
一战打完没多久,二战又爆发了。
也就是经历了两次世界打仗的洗牌,才压垮了之前的旧殖民体系,也促进了新世界格局的产生。
两次大战直接的结果,是从根本上削弱了传统欧洲列强的实力,造就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产生。
我们之前在《为啥下次危机后热钱会涌入中国》里面,讲过这段历史。
英法这种老霸主之前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拥有自己的殖民地体系。
有了自己的殖民地体系,就可以得到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倾销市场了。
不过二战以后这套体系,也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通过民族独立运动拆掉了。
之后经历了美苏争霸,各自都搞了自己的经济小圈子。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倒下之后,才有了现在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
目前的全球贸易里面,和以前很不一样的一点,就是不同国家之间被人为的分工。
上游的原材料供应端,中游的加工制造端和下游的工业品市场销售端,都被拆分了。
所以经济这个东西,不是你想增长就能够增长的。本质上你在产业链里面处于哪个位置,决定了你的天花板在哪里。
因为原料从哪里来,低成本加工问题怎么解决,市场到哪里去,这本质是个世界分配问题。
02 新殖民主义
旧殖民体系的结束,其实只是新殖民主义的开始,虽然看起来文明了很多,但本质是换汤不换药的。
在二战以后的和平岁月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通过雅尔塔协议瓜分了世界。
之后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运用自己强大的工业、文化和军事实力,干涉别国内政。
把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国家,绑定到自己的经济圈。我们之前写过篇《全球化已经走向尾声》,讲过这个事情。
这个阶段我们看到的是美苏争霸,两个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制度优势比拼,同时大力发展科技。
美国的策略是在二战以后,通过马歇尔计划,回形针计划等一系列战略手段,把自己和老欧洲绑定。
之后向日韩输出技术和市场,把传统工业国西欧和日本,全部纳入其盟友范围。
同时通过美元和石油能源的战略绑定,完成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布局。
之前我们在《美元是怎么称霸和收割全世界的
》里面,也曾经讲过这个事情。

伴随着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开始了自己主导的全球化。
在这套体系中,美国及其绑定的盟友,打造的是一套全新的利益共同体。
这里面美国及其盟友占据产业链上游,其他国家要么充当下游原材料供应商,要么充当倾销市场。
这就是老美建立的全球分配体系,或者说世界新秩序,我们也可以叫做新殖民主义。
在这套新的分配体系建立以后,为遏制非盟友的后发国家也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从而瓜分高附加值产业这块蛋糕。

美国及其盟友采取了各种手段,甚至直接的武力输出的手段,来扰乱某个国家的快速发展
比如常用的方式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输出,常用的借口有民主、人权等方式。
如果这个国家意识形态干扰没有奏效,军事实力也比较强大,那就通过经济制裁或者货币手段。
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以后,有一个很大优势就是可以利用美元潮汐,或者通过搞金融制裁,来摧毁这些高速发展后发国家。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整个东南亚国家多年发展成果都被美元潮汐洗劫一空。
我们之前也曾经写过篇《97年的那场大鳄狙击战》,讲的就是这个事情。
如果上面的方式都没办法打败新兴的挑战者,那么还有个手段是科技压制。
通过对那些有挑战潜力的国家,进行技术封锁和贸易打击,将其永远压制在产业链下游。
相比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美国意识形态以及军事和科技优势很大,所以压制发展中国家一般走不到这一步。
因此在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往往看到,美国人更多的是用这种手段,针对和压制其盟友西欧和日韩。
至于针对发展中国家主动出击的案例,到目前为止可能只针对过中国一家,这侧面说明我们确实是强大了。
03 中等收入陷阱

我们之前在《人生发财靠康波》里面说过,每次人类生产力的迁越,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康波周期,本质上是技术驱动带来的生产力飞跃。
所以每次生产力发展推动新一轮康波周期产生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出现技术迁越和能源革命。
但是在不出现技术迁越和能源革命的时候,全世界的总生产是相对恒定的,增长也非常的缓慢。
如果我们把世界经济看成一个大饼,在这张大饼增长缓慢的背景下,那么怎么瓜分存量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也就是因为中间分配的问题,比如因为后发崛起的新兴工业国,不满之前的老霸主占据了分配的主导地位,才有了我们看到的一战二战。
事实上从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在17世纪成为全球霸主到现在,世界近代史本质上就是全球分配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前,全球收支平衡和分配的决定者,很大程度上是英国。
二战以后,英国人把之前百年积累的家底打了个精光。殖民地也被老美通过租借法案,和此起彼伏的民族独立运动拆掉了。
老美在二战以后,又和苏联在雅尔塔这个地方,建立了现有的国际秩序。
因此在雅尔塔协议以后,全世界收支平衡和分配问题的决定者,变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只不过苏联在美苏争霸后期没抗住,内部分崩离析,导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解体了。
在苏联解体以后,全球只剩下美国一个超级大国。这个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
二战以后那些有能力发动世界大战的工业国,要么进入美国的盟友体系被扶植,比如德国和日本。
没有进入老美盟友体系里面的,大多数都像苏联在九十年代以后一样,被想办法肢解掉了。
至于二战结束以后那些还没有工业化的国家,在这个阶段如果想要工业化,那是比登天还难。
因为不管对于美苏哪个超级大国来说,如果不是为了战略对抗,都不会愿意看着自己阵营里面的小弟,顺利完成工业化。
而且完成工业化这件事,不光存在着技术问题,还存在着天量资金的需求。
之前传统发达国家的列强们,在一战二战之前是通过向殖民地暴利倾销,完成原始积累的。
二战以后的这些后发国家基本都是农业国,又没有殖民地这类廉价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
所以也根本不具备向其他国家倾销的条件,也就没办法完成资金的原始资本积累。
想要完成工业化需要的庞大原始积累,就需要通过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以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完成。
这个阶段高新技术和上游那些高附加值产业链,依旧掌握在美国及其盟友手中。
所以这些后发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工业化过程中,会再次沦为发达国家的倾销市场和代工厂。
很多国家往往在这个阶段,又会在欧美意识形态领域输出的强大压力下,按照欧美的影响照搬各种民主制度
逐步放弃之前发展初期集中力量办大事,集合国内资金搞技术攻坚的路径。
伴随着后发国家经济,在这个发展阶段的高速发展和盈利积累的增多,天量资金又会涌入房地产金融等能赚快钱的暴利行业。
这最终会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的贫富分化,对于刚刚跨过中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是非常是致命的。
房价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提升,会使得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整个产业链,逐步笼罩在生活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双重上升的巨大压力之下
如果后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此停滞,没办法逐步占领上游的高附加值产业,最后就会彻底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出现的典型场景就是国内居民的人均GDP,在1万美元左右的位置停滞,没办法继续再上升和提高。
04 中等收入陷阱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啥叫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又是怎么产生的。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说的是一个有潜力后发国家在经济建设的初期,往往方法得当都能获得高速的经济增长。
但是在达到一定经济水平,也就是我们说的人均GDP一万美元的位置的时候,就没办法继续向上突破了。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经济体会逐步丧失产业链下游,低成本商品的竞争力。
如果在丧失低成本商品竞争力的同时,又没有掌握上游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能力。
这些国家在未来就永远没办法完成产业升级,进入产业上游的发达国家俱乐部。
国家的经济水平,也因此被长期遏制在中等收入阶段,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中等收入陷阱。
其实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在世界分配中总量天花板被设定导致的。
而且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从本质上看,也是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对后发国家进行产业压制和收割以后的必然结果。

现在世界上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那些发达国家,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
伴随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秩序的重建,这些发达国家在产业链的地位在不断巩固。
但是如果你研究过近代史会发现,事实上直到二战结束,世界上并没什么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因为在工业革命开始的阶段,大家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赛跑的,那时候也并不存在已经完成发展和积累的先发工业国。
也正是因为这些先发工业国是从同一起跑线起步,大家又都在高速工业化,彼此实力相差也不是太大。
所以虽然大家发展速度各异,但是一个国家想要通过和平手段吃掉另一个国家,也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当时这些先发工业国,只能采取彼此结盟打仗的方式,来暴力抢夺原料和市场。
于是我们看到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产生,也看到了在列强原料和市场发生矛盾的背景下,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因为那时候不存在先发国家为保护自己的优势,对后发国家的各种压制。
也就不存在先发工业国,为了保护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地位,想要把后发国家压制在中等收入这个位置。
更不存在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手段,避免这些后发国家爬到产业链上游的高技术领域,侵蚀属于自己的那块蛋糕,因此中等收入这个陷阱也就不存在。
现在我们看到老美开始搞逆全球化的同时,对我们的科技进行各种遏制,本质上就是怕我们动他们高附加值产业的蛋糕。
因为单纯搞逆全球化对抗,是治标不治本的。这等于说把自己的市场,拱手让给了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
想要改变这种高附加值蛋糕可能被抢走的局面,以老美为首的发达国家最想做的,还是要尽力把中国推进中等收入陷阱这个传统路径上来。
所以我们才看到在我们人均GDP步入1万美元的时候,老美开始遏制我们自主科技研发升级能力,封锁我们潜在的科技产品销售市场。
这两年可以说嘴脸是非常的难看,各种遏制的手段层出不穷,基本也没啥道理可言。
05 天花板限定
我们前面说过,在没有出现技术或者能源革命的状态下,整个世界总生产是有个总和天花板在那边的。
一个国家能在这个总和里面分到多少,客观决定了这个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怎么样。
在现有的世界秩序之中,全世界收支平衡的决定者很大程度上是美国,这是二战以后的雅尔塔秩序决定的。
多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本质上都是因为在世界经济总量的分配占比中,被老美这类秩序决定者人为设定了天花板。
在这样的天花板之下,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没法在世界经济里面获得更大的占比,只能跟随全球增长而缓慢增长。
如果我们观察从17世纪至今的近代史,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有很多。

比如阿根廷、俄罗斯、南非、巴西等国家,都曾经达到过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但之后都被限制在这个水平上,没办法继续向上了,很多国家甚至后面还滑落了。
当然了,二战以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也不是没有,比如日本和韩国,就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了发达国家。
但是由于日本韩国在世界经济总量里的分配占比,被美国人为的设定了天花板。
所以我们看到日韩的经济增长到达天花板之后,只能是伴随着全球的经济增长而缓慢增长。
在经济总量不能持续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全球经济这张饼每年的增量是很有限的。
这时候新增的劳动力就业就成了很大问题,因为经济没办法增长的背景下,个体能从中分享的也就非常有限。
这时候劳动力不再是稀缺资源,甚至不再是有用资源,因为有人也没啥活干,也不能产生价值。
所以在经济总量被限制以后,我们会看到生育率急剧萎缩,大家的欲望也变得低迷。
因为生出来孩子以后会非常卷,普通人只能做分母,拉低现在的人均指标。
以前我们写过篇《生育率不断降低的本质是经济问题》,其实也谈到了这一点。
06 为啥更卷了
这里可能有人觉得会奇怪,为啥如果没有技术突破带来的生产力突破,普通人会越来越卷呢。
不是应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每个劳动力能创造出的单位价值更高了,大家生活更轻松了么?
简单说就是每轮技术突破走到后期,经济总量会越来越大,增速也会越来越慢。
但是这个阶段和技术突破刚刚发生的时候相比,其实生产力水平是提高了很多的。
过去需要五个人做的工作,现在可能只要一个人就能在相同时间完成了,这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四个人失业。
失业的人多了,必须得给他们找事情做啊,不然整个社会不就要动荡了嘛。
所以这时候政府就要创造需求,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服务业。
你本来是可以自己开车的,但是因为手里有钱了,这时候就可以雇个司机。
司机从你这儿拿了工资,不就有了收入嘛。这些钱最终会流入到经济循环中去,成为经济增长的一部分。
再比如说大家知道在08年之前,外贸出口是非常好的行业,这个阶段制造业是安置就业主力。
那时候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找工作,主要选择就是进工厂或者是到流水线。
现在伴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富士康这类工厂把大量流水线工人,换成了机器人。
可能过去五个人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这时候工厂就会选择辞退四个人,留下一个人。
这时候被辞退的四个人需要找事情做啊,但是制造业目前不需要这么多人了。
为了帮助他们就业,政府就必须想办法创造需求。比如你有点外卖打车的需求吧。
那么骑电动车送外卖,开网约车这类服务业,就成了农村进城那批人就业的新主体。
很多人应该有一个感受,那就是2008年以后,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就业,从之前的制造业转向了服务业。
然而服务业这类第三产业,本身是不创造价值和财富产出的。
因为所谓的第三产业,本质上是现代社会被创造出来的需求。
这些从事服务业人员的报酬来源,其实都是来自于留在富士康从事生产那个人创造的财富。
那个留在富士康的人,在赚到工资和创造财富以后,又通过服务业二次分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对于国家来说,虽然第三产业不能创造实际的价值,但是却完成了财富的二次分配和流转。
资金流动更快以后,经济和GDP的增长自然也就高了起来,大家也有了工作,整个社会也会更稳定。
可以说服务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使得那些因为生产力提高失业的人,有了收入。
不过因为整个社会的总需求是有限的,当后续服务业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也会变得逐步饱和。
这时候如果说没有生产力突破,上游整体创造的利润,也就不会再有增长。
如果再叠加人口红利褪去,和老龄化带来的需求萎缩,我们就会看到因为需求逆转,带来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同步减少。
在这个背景下,普通人能感受到的就是钱越来越不好赚了,找工作也越来越卷了。
尾声:
如果说我们在未来几年,没有看到技术迁越或者能源革命,那么现在大家感觉越来越卷的窘境,可能还会持续。
你会看到越来多名校博士,去考公做老师。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去考编制。目前看到的各种撕裂和对立,也会更加厉害。
这一切都是因为从全球的角度看,由于没有技术突破带来的生产力飞跃,经济增长停滞了。
在没有生产力飞跃,全球经济总量这块大饼,没办法继续快速做大的前提下,想要从里面分更多的蛋糕是非常不容易的。
况且经济不是你想增长就增长,原料从哪来,市场到哪儿去,这是个世界分配问题。
如果没有这个问题的存在,那意味着从17世纪到现在的世界历史,都将不复存在。
如果叠加现在的全球贫富分化程度,和各国负债情况做个思考,我们目前的结论依然和两年前类似。
还是认为《世界很大概率正站在一场大萧条前夜》,可能萧条会发生在下次全球危机爆发以后。
这次危机如果真的如期到来,那么在后续出现技术突破或者战争之前,可能我们要熬挺长时间了。
不过这里面,也并不是没有结构性机会。可能对于年轻人来说,机会更多的会在瓜分存量,创造新需求的新兴产业。
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十年前的电商,瓜分传统零售。最近几年的新能源车,瓜分传统燃油车的市场。
这道理就像我们之前在《在存量中寻找增量》里面,曾经举例讲过的一样。
PS:我们的新书出版了,点击下方的图片,可以直接下单。
或者在当当搜索《看准》,也可以购买。期待大家读完以后,给我一些反馈。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炒股拌饭”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