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数据和科技上的投资会产生超额回报。
*本文作者李冰系彭博亚太区总裁,文章首发于“第一财经”网站及手机客户端。
2022年第二季度,A股获得全球投资者逆势加仓,摩根大通、高盛、瑞银、美银等国际投行先后表示看好A股市场。6月单月累计外资净流入近730亿元,创出今年以来的新高。6月债券市场数据尚未公布,但从趋势来看,境外投资者的减持正逐步放缓。
从短期来看,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重拾信心的原因有几个。美国、欧盟和其他市场已经启动了几十年来最激进的加息计划,而中国在遏制通胀方面取得了成功,并为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和增加刺激措施来提振经济提供了空间。
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推出,以及政府对于多个行业加大支持的承诺也成为外资看好中国市场的原因。尽管疫情反复和房地产行业去杠杆化等因素将对中国经济复苏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市场对于中国今年GDP增长的预期仍然超过其他主要经济体。在最新的6月彭博中国经济预测调查中,经济学家们对中国2022年GDP增长预测的中位数为4.1%,而美国为2.6%。
从长期来看,相对于中国经济规模而言,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敞口仍显不足,目前外资在A股市场的持股比例仅约5%,债券市场约3%,与其他发达市场的差距明显。
我们有理由相信,外资金融机构在过去几年中逐步确立的中国战略将会继续。而从中国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外资对中国市场持续投入将推动中资机构国际业务的发展,国际化将继续成为头部中资机构的重要发展战略。
不可否认,短期市场波动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变化对中资机构国际化战略会形成一定压力。然而从历史经验来看,这是任何市场在开放和发展成熟过程中普遍会经历的过程,金融机构在复杂的环境中将有机会积累更多经验。我在与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层近期的沟通中深刻体会,领先的中资金融机构对于其国际业务的拓展仍然充满信心。我们一致认为,继续加强对数据和技术的投入将为其下阶段国际化战略的落实积蓄能量。
首先,数据和科技在帮助机构拓展服务内容、获取新客户方面正在发挥更大作用。比如,一些中资资产管理公司特别重视如何通过完善数据分析和预测来增强研究能力。这不仅将为其投资策略和产品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以数据驱动的见解,促进投资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市场,推动投资决策。而做到这些,需要充分的、可使用的数据以及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因此他们加大了在数据方面的投入,有些甚至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实验室或数据中心。
又比如,中资机构对于ESG信息获取和处理投入也在显著增加。ESG已经成为全球投资者高度重视并且优先发展的领域,然而金融机构并非总能获得及时可靠的数据。其中,清洁能源领域备受关注且极具潜力。截至2021年底,中国的气候基金规模较上年度增长了149%,达到47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欧洲的第二大气候基金市场。世界各地的基金经理不只关注风能、太阳能和电动汽车等制造企业,也热衷于在国际市场中相对稀缺的领域寻找投资机遇,例如太阳能和电动汽车行业的供应商,这对于很多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而言将是巨大机会。
目前已经有领先的中资资产管理公司开始通过部署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来监测数千个本地新闻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来源,通过分析和提取相关信息,弥合ESG信息方面的差距。科技可以在提升ESG信息质量、拓展ESG信息可获得性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可持续投资市场,并助力全球净零目标的实现。
其次,市场剧烈波动也使得机构进一步意识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在其国际化战略中应该占据重要位置,这也成为机构继续加大对科技和数据投入的又一驱动力。
随着中国金融机构全球资产敞口的增加,它们将需要管理更广泛的风险,并且需要了解和遵循不同司法管辖地的法律法规。不同机构的做法不尽相同。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倾向于建立自己的风控和合规系统,将从数据提供商那里获取的数据和测算分析工具应用于自己的系统当中。因此,第三方数据的质量优劣,以及是否可以兼容使用是机构关注的焦点。规模较小但业务发展迅速的机构则普遍选择采纳市场上成熟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节省出精力和时间专注发展业务。优秀的第三方解决方案不仅覆盖全面,符合本地需求,而且可以在法规变化时得到快速更新,从而减轻金融机构进入新市场时的合规成本。
过去十几年中,伴随人民币国际化和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首先是以“北向”为主,即境外投资者进入境内股票和债券市场,增持各类人民币资产。而在港股通运行多年后,去年债券南向通的启动,拓展了境内投资者投资香港债券市场的渠道。此外,大湾区理财通和近期开通的ETF通,都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有中资资产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告诉我,他认为他所在的公司下一阶段的增长将来自投资经验日益丰富的境内投资者的对外投资。香港还将继续发挥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独特桥梁作用,港股市场也有望吸引更多的内地公司赴港上市。
随着内地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市场期待境内外投资者将被逐步允许通过已有和新的互联互通机制交易更为复杂的衍生工具。本月初,相关监管部门宣布开展“互换通”正式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面对这些机遇,中资机构需要从技术、人才培养、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加大投入,才能应对复杂的衍生品估值、簿记和交易,并且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中资金融机构的高管普遍认同,他们在数据和科技上的投资会产生超额回报。我们也相信,随着全球资本流动趋于稳定,中资机构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将面临更多机遇,而今天的科技和数据投入将为其国际化征程铺垫道路。
您可点击 “阅读原文” 预约彭博终端演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