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宛央女子(ID:Apple1990-kun)
电视剧《知否》里有很多名场面。
林小娘死算是一个,孔嬷嬷教育盛家三姐妹也算一个,但剧方花费了最多时间和笔墨来细细描述的是盛明兰处理祖母被下毒这个事件。
这个事件里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那就是盛家大娘子王若弗和康姨母的亲妈——王老太太。
关于这个人物,电视剧也是埋过伏笔的,她进京后和盛明兰第一次见面,在饭桌上四两拨千斤,就化解了康姨母的挑事,维持住了王家和盛家的和平相处模式,当然,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女儿,没让康姨母陷入尴尬的境地。
从盛家回侯府的路上,盛明兰终于咂摸出一点不对劲儿:“这王家老太太,久居外地,怎么我家蓉儿几岁她知道,我与张家姐姐相交甚好她也知道,真是神仙灵通了啊。”
小桃性情单纯,往往虑事简单,只说了一句谁知道康姨母说了啥。把这一切都看成是康姨母的搬弄是非。
盛明兰却不置可否,陷入长久的沉默。
我一开始没有太懂这个细节的铺垫,同样以为是为了彰显康姨母的恶,要到后来盛明兰为了祖母中毒一事费尽心力也仍然几乎功亏一篑,才知道关于王老太太那一笔原来是要告诉观众——这个人可不简单,是一个虽然身处后宅,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以把纵横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女人。
盛明兰用康家、王家、盛家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牵制王老太太,王老太太也就顺势用同样的方法制衡盛明兰。
盛明兰用两个女儿都是王家心头肉,非得让王老太太做个取舍这件事来诛她的心;
王老太太就狠下心,自己先诛了自己的心,反过来再用盛明兰在乎的人,去诛盛明兰的心,要不是后来盛长柏和顾廷烨出来破局,盛明兰和王老太太的这一仗还真说不好到底谁输谁赢。
但我今天一点也不想写王老太太的纵横之术有多厉害,我觉得电视剧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五集的片量来讲述这个事件,想让我们看到的,也绝不仅仅就是算计、制衡等等这些让人觉得冰冷的东西。
总有些更复杂的情绪是藏在那些冰冷里的。
在王老太太这里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和女主角盛明兰对抗的角色,很多人容易把王老太太当成一个反派来看,可是不管重温多少遍,在这个全剧最复杂的名场面里,我都仍然觉得康姨母是死有余辜,可王老太太有让人动无限感慨的地方。
虽然整部《知否》最让人共鸣的一个教育观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卫小娘也用自己的死,为这句话做了最深刻的注解,成为了这部剧最悲痛的引子,从此之后盛明兰的一生都是‘计深远’,包括她从盛家老太太那里学到的,也是谋算(这个词并不是贬义词)。
《知否》就是一部女人如何谋算一生的剧。
我当然也知道爱一个人,不管是父母子女之间,还是伴侣之间,包括自爱,最好的方式的确是‘计深远’。
因为剧中给我们展现了很现成的“不懂长远考虑的爱”的后果,那就是王老太太爱她的孩子们。虽然她为康姨妈报仇时,嘴上也对自己的儿子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实际上,那只是她用来牵制自己儿子的一种话术,王老太太这一生,在爱孩子这件事上,其实一直是“护短”。
我们还是先一起看看王家三个孩子都是什么品性吧:
康姨母是真坏也真没脑子,如果非把她的小聪明也算成有脑子,那也行吧。但在我这里,她和“智慧”两个字隔着十万八千里。
王若弗是简单又心软,任何事情都可以今朝有酒今朝醉,时而糊涂,但大是大非拎得清,她是真正快乐过的人。
王家哥哥呢,就是活得普普通通,没什么上进心,甚至还有点小软弱的人。
可是,如果把剧中所有关于王家的细节捡起来,描绘出王家兄妹的人生曲线,可能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王家的孩子都是在偏宠中长大的,人生的很多风雨,王老太太从未试图让他们自己去扛过,王家最懂谋算的是王老太太自己。
王老太太走了一条和卫小娘,和盛老太太截然不同的爱人路线——爱一个人,就让她活得简单一点。
这和她的性格有关系,自己谋算过的人,最懂其中苦处,往往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重复这条路。
当然,这也和王家当时的鼎盛有关系,她觉得自己的孩子一生都无需去扛住什么风雨,当然后来她会知道,这实际是一种幻觉和傲慢。
看剧的时候,很多人说王若弗好歹也是显赫家族出身,怎么可以心性如此简单。那当然是因为王老太太啊,作为母亲,她拒绝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因为她不想,也不必。她就是要偏宠,她就是要护短。
有时候想想,其实这未尝不是一种运气。盛明兰的一生谋算虽然很励志,但真正快乐且有运气的人生,可能是无需励志(虽然罕见,但就是有人命好)。
我说实话,我自己很拼,除了为自己,更多的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活得像如兰那样无忧无虑,我的父母不必人至暮年还要接受某些艰难命运,至少我希望那些可以用钱规避掉的困顿,他们不必承受。
当然,偏宠式的“爱一个人”,遇到了康姨母这样的人,那就是灾难。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护短”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爱孩子,同样需要懂得平衡,有的小孩天生缺乏安全感,需要多一点爱,有的小孩,则容易走上骄纵这条路。
比如康姨母。
所以到了后来,盛长柏、盛明兰,包括王家自己,都有点怨怪王老太太对女儿不懂约束,左右康姨母性格的,当然有她的天性,但不能否认一个人长大后,改变她的更可能是社会环境。
王若弗幸运在,她嫁的是盛家,有盛老太太这样的婆母,也有华兰和长柏这样的儿女。
人的命运,往往是互为影响的。
说回下毒这个事件本身。在这件事上,王老太太是偏爱自家女儿,枉顾情理与律法,站在女主,甚至是旁观者角度看过去,是会觉得她自私、凉薄、无情、是非不分。
但第一,康姨母的坏不能全归结为王老太太的责任,第二,她放不下对女儿的偏爱,做不到把她舍出去,做不到眼睁睁看着她死,看着她受苦,那完全就是一个母亲的天性啊。
包括她后来拼了命要给康姨母报仇,对吗?当然不对,她自己不知道理亏吗?她当然知道,但她就是做不到不伤心、不生气、不痛苦,眼睁睁看着女儿死去(这不是为她洗白,而只是单纯说,这就是一个母亲最真实的心理活动)。
她跪在太后面前,回忆自己生康姨母的艰难,流着眼泪说自己的那些疼,是装的吗?是一种话术吗?当然不是,她是真的疼,事实上,正是这种疼,让她后来走上了疯狂的道路。
我每次看这一段,都觉得身为一个人,尤其是身为一个母亲,好难啊!
很多人,包括我,都觉得王老太太想尽办法救康姨母很不公平,可是另一方面,如果她对抗了自己身为母亲的天性,毫不犹豫就送康姨母去死,又让人觉得悲凉。
我觉得《知否》好看也是好看在这里,它不会为了讨好主角的人生视角,就去拍一些违反人性的东西。
而是尽量还原一个人她拥有多重身份后的那种复杂的立体的,无法一言以蔽之的人性。
因此,《知否》描绘了王老太太作为盛明兰对抗人所展现出的那种自私与算计。
可是,它也拍出了王老太太作为一个母亲的那种牺牲与柔软。
她两个女儿都要保,在盛明兰让她二选一的时候,她以退为进说要牺牲康姨母,实际上是足够了解女儿,知道唯有这样才能争取出一点带走女儿的时间。
当这点盘算被盛明兰识破的时候,她又不惜和盛明兰比狠,说大不了鱼死网破,王家、康家、盛家一起死,反正康姨母始终不是盛家的人,最多流放,掏点钱打点一下,怎么着都能轻判,可盛家大娘子一定是脱不了谋害婆母的罪名,必定重判,盛家的几个孩子又能好过到哪里去。
一来一去,这两个举动,把两个女儿的心都伤透了,王若弗后来直接说,从此,王老太太再也不是她的母亲。
王老太太真的不爱王若弗吗?她当然爱。
后来盛长柏说要辞官时,王若弗心疼长柏,说她认了这条罪名,不要折腾了,要打要骂要流放还是上公堂她都认了。
所有人都在担心盛长柏的仕途,唯有王老太太根本没想着长柏,满眼望着的想着的都是自己的女儿,说你怎么能去上公堂,怎么能去受那种苦,说如果非要算清楚这笔账的话,她愿意自己偿命。
从始至终王老太太都没有丢弃自己的女儿。
这是让我非常感动的一点,我们真的要经历过很多事情才能明白,这世间如果我们能遇到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丢弃我们,是极其幸运的。
更让我感动的是,她对女儿的“不丢弃”是用女儿对她的“丢弃”完成的。
当被两个女儿误解自己不爱她们时,她难过吗?这个问题,每个母亲都无比清楚答案是什么。哪个母亲不怕被儿女埋怨啊。
所以,她当然痛,那种痛比盛明兰想象的要痛得多,盛明兰确实完成了对王老太太的诛心。
可是,即使冒着失去“好母亲”这种名声,以及失去两个女儿的爱这种风险,她还是要保护自己的女儿们。
在这一场纵横角逐里,王老太太考虑进去了儿子、女儿、儿媳、儿孙每一个人的名声,唯独她没把自己的名声计算进去。
为了爱你,宁可你不爱我”,错综复杂的各种利益较量,也没有较量掉她作为母亲的天性。
王老太太让我看到了一个母亲肯为儿女牺牲到什么地步,虽然这种牺牲很盲目,但我还是觉得,仅是凭着这一点,她便值得观众交出内心的一点柔软。是好矛盾,可是这就是人拥有了复杂社会关系后的艰难。
宅斗剧不能当成现代剧看的,就像我们一边觉得《甄嬛传》里的宜修是个疯批,又一边感受到她深深的悲凉。
在王老太太这里一样的,我一边觉得她可恨,一边觉得她可怜。
但我还是在她们的故事里有了一点警惕,那就是这世间任何一种感情,哪怕是父母爱孩子,都需要一点克制。
所谓计深远,大概就是,你得用克制让她意识到人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有一个底线在的。底线之内,才能真正拥有爱与自由,一旦越过了底线,爱也成了伤害,最后只剩下艰难与无奈。
同样的,我们爱自己,也需要一点克制,至少不要让我们身边的人,因为我们而进入一片需要去对抗情感天性的洼地,那真的太残忍了!

本期作者:林宛央。公众号:宛央女子。潇洒派生活者,畅销书作者,未来知名编剧。一个不走千篇一律的人生,却过得比谁都潇洒的姑娘。忌矫情,治拎不清,喜欢你的不盲从。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qiuxiangjie0122。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