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ID:caimao_shuangquan)
蔚来又停产了,原因是啥呢?
说是因为疫情,公司在吉林、上海、江苏等地的供应链小伙伴陆续停产。这几个地方的汽车产业比较发达,各种配套厂商林立,停产对行业的打击比较大。
没车也就算了,蔚来还把几款车型的起售价上调了10000元,这个幅度还是很大的。
说起来这不是蔚来第一次停产了,去年3月29日,蔚来就因为芯片短缺停产5个工作日,复产之后,交付量也像坐上了过山车,波动极大,比如说10月突然腰斩:
这主要就是因为搞不定芯片,蔚来的老板李斌就说了,“每一辆车大概要用到1000多块芯片,去年蔚来一度去现货市场上买芯片,损失了一些毛利。”
他说得还是比较轻松的,实际上当时芯片价格涨上了天。
以当时黑市热炒的博世ESP芯片为例,这款芯片过去的正常供货价不超过20元/只,主要是在马来西亚生产的,当时马来西亚闹疫情,这芯片7月价格涨到200多元,8月初涨到1500元,9月最高时涨到4000元,价格翻了200多倍。
芯片断供不是蔚来一家的难题,理想、小鹏汽车为此推出了新的交车方案,很有创意——“缺芯交付”。
啥意思呢?
比如小鹏的P7车型,到时间了先交付少雷达方案或无雷达方案,说是之后再升级把芯片补上,最后实在没芯片了,又改成价值2.5万元的XPLIOT3.0/3.5辅助驾驶软件做为补偿。
理想也推了“少毫米波雷达交付方案”,为了能让车主放心,还附带了终身质保和1万理想积分。
缺芯,已经是现在汽车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今年一季度全球约有100万辆汽车因“缺芯”推迟交付,销售额将减少600亿美元,全年预计会减少2100亿美元。
中国汽车企业受影响更大,据IC Insights 数据,2021年中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不足5%。
干了半辈子汽车的原工信部部长苗圩前不久就批评说,“芯片以及操作系统都是我们的短板弱项,’缺芯少魂’,车规级的更是如此。”
“过去汽车厂基本不管这些事,都交给一级配套商来干这个事。国外已经开始有汽车厂向台积电去投资,要产能,我们的汽车厂只会在那儿光叫唤。”
其实呢,国内汽车厂商对芯片这事也不是都躺平了,像比亚迪2002年就入场了芯片,在IGBT领域仅次于英飞凌,不仅自供,还可外销。
但这样的例子太少了,多数厂商还停留在布局阶段。
1、吉利在4年前布局了车规级芯片。
2、小米也投资了黑芝麻智能、旗芯微半导体等。
3、理想最近也跟三安半导体设立合资公司,持股比例70%。
4、上汽发起了国产汽车芯片专项基金。
但这些投资,即便能投产也需要很长时间,短期基本无能力。
最近这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宣传到处都是,一个比一个夸张,大家都拼智能化,吹“软件定义汽车”、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还有人画更科幻的饼——未来会有无人驾驶的网约车,招手即停,以及无人驾驶的卡车送货。
这就给人一个错觉,似乎我们在这个行业已经遥遥领先,似乎全世界只剩一个对手特斯拉。
但细看看才知道,最基础的芯片现在还是被卡脖子,而且未来可能会越来越惨,现在一辆新能源车要1000多颗芯片,要实现那无人驾驶的饼,芯片数量至少要翻一倍,到2030年,汽车芯片在汽车总成本中的占比将达到50%。
所以汽车也是个芯片主导的行业,价格是一个问题,能不能买到也是个问题。
在芯片这件事上,新能源车有点像是在走智能手机的老路——
核心部件缺少自给率,高价进口芯片组装销售,利润大头被芯片厂商拿走,不论你之前市场做多牛,摄像头有多好,别人一不卖芯片,配置都哗哗的往下调,竞争力大跌。
说到这儿,很多人就奇怪了,前几年芯片的严峻形势已经都很明朗了,当时不是动了很大力量来造芯吗?这些投入、这些努力的结果呢?
的确,因为特朗普卡脖子,2020年开始,芯片自主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些人看着政策支持力度大,就画个不切实际的大饼,目标都不是追赶,而是一口气超越世界最先进的芯片技术。
比如说一家叫武汉弘芯的公司,目标3nm张口就来:
成立的时候要地、要钱、要政策,但发起人的注册资本都是认缴,钱先欠着不到账。
然后干吗呢?买回来号称大陆“唯一能造7nm芯片的光刻机”,浩浩荡荡地办了个光刻机设备进厂仪式:
那就踏踏实实搞生产吧?
但机器没拆封就拿去银行抵押换来5个亿贷款,量产芯片的计划啥结果也没有,落得个停产停工烂尾的结局。
像这样的公司可不止弘芯一家,河北昂扬微、南京德科码、坤同半导体、逸芯、云芯、天芯、泉芯······太多了,都是画饼建厂,最后烂尾,操盘人看准的就是这一波机会,基本都是骗子。
当时看起来行业繁荣,天眼查上看,在2019年10月-2020年9月这短短一年内,“芯片公司”增长惊人:
  • 经营范围包含“半导体”业务的公司新增21601家;
  • 经营范围包含“集成电路”业务的公司新增57847家;
但真正搞出来的没几个。
当然,也有很多正经做芯片的。
比如说华为的芯片,虽然代工找的台积电,但起码设计出了5nm麒麟芯片。
中芯国际也达到了7nm的阶段,虽然还不能突破到台积电的5nm,落后5年:
其实,只有类似手机这样的产品需要7nm、5nm这种先进制程,大部分芯片对尺寸没这么高要求。
比如现在急缺的汽车芯片MCU,对安全性要求很高,但对尺寸没那么敏感,主要集中在16—45nm,中芯国际30%的营收就在这个区间。
但即使对尺寸要求不高,全球主要汽车芯片设计厂商还是愿意把MCU代工订单交给台积电,使得台积电在汽车芯片代工中一家独大,出货量约占全球出货量的70%。
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技术上的差距是显然的。
技术差距短期不好追赶大家都理解,但是大家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很多所谓行业龙头这几年只满足于眼前的苟且,忙着挣快钱,一点进取心都没有呢?
这么说有依据吗?
最主要的就是看研发的投入
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头部的55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金额为116.29亿美元,国际上的半导体产业链上的26家头部企业研发投入总金额高达3948.81亿美元,差距是巨大。
绝对额比不上,那研发占比呢?
A股里面集成电路板块总市值前20名的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占比只有11.66%,相当一般。
国际巨头的投入呢?台积电25.7%,英伟达超过30%。
投入不足是因为没钱吗?
其实国家为了这个行业也是花了不少心思,2014年成立大基金,投了很多公司,占据A股市场集成电路板块半壁江山,多数数得上的公司一点不缺钱。
但很多公司满足于低端产品,之后忙着发利好,忙着炒股价,忙着搞减持,很多龙头公司的产品,好多年了还是那几样,新东西基本没有,有国际竞争力的更是寥寥,但是,这些公司的股价翻了好多倍。
投资者也希望出个能跟台积电、英伟达掰手腕的公司,结果等好几年发现一点进展没有,纷纷用脚投票卖出股票,所以自从去年8月开始,芯片行业开始跌跌不休,股价腰斩的一大片,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硬实力。
客观的说,赶超的路还很遥远,而现在美国更重视这个问题,各种使袢子。
也难怪,芯片是美国最赚钱的产业之一,咋能轻易松手。
几十年前,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市占率一度达到80%。美国立马就急了,先有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然后又直接拍上一份美日半导体协议:
1、要求限制日本对美国半导体的出口;
2、同时增加美国的半导体出口;
3、要求日本国内的半导体市场份额外国要占到20%,还对日本的半导体产品加征了100%的关税。
一套组合拳下来,日本芯片大败。
美国一边打击日本的同时,一边扶持小弟韩国。
就拿DRAM存储芯片这个产品来说,三星趁着芯片价格大跌的时候大幅注资扩产,让竞争对手亏到破产或者被收购,80年代的四五十家厂商,到最后只剩下三星、海力士和镁光三家。
三星看上去是姓李,其实姓华,华尔街的华(戳链接阅读原文)
到这个地步了,美国仍然不放心,最近要求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等20多家企业向美国提交客户订单,库存清单等机密商业数据。
台积电的态度反转了几次,先强调不交,又妥协认输,过几天又表示“不会完全上交”,但是最后,还是乖乖上交了芯片数据。
三星和SK海力士也是挣扎了一下, 还是在期限最后一天上交了数据。
最近,拜登又联系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提议搞一个四方联盟(chip4),目标是将中国大陆排除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之外。
虽然韩国的态度还很模糊,因为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国建了很多厂,真的要跟中国作对损失恐怕不小。但是新上来的尹锡悦唯美国马首是瞻,未来会怎么样还不好说。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中国入局非常早,各种资本纷纷介入,产品也挺好,出现了好几个独角兽,但是在最核心的领域还是缺少话语权,难道真要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吗?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商务合作/猫哥真有才:maogezhenyoucai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