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的朋友已经从谈星座,开始变成聊自己是I星人还是E星人。
MBTI这个近80年前就完成初步编制的人格测试忽然翻红,备受追捧。这时候,没听说过的人一头雾水:分析家、外交家、守护者和探险家是什么?
01
MBTI是什么?
MBTI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缩写,指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布里格斯以卡尔·荣格划分的8种心理类型为基础,共同制定了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

通过测试四个维度两种倾向(外向(E)/内向(I)、感觉(S)/直觉(N)、情感(F)/思考(T)、判断(J)/感知(P)),导向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比如具有创造力的发明家、精力充沛的表演者、热心的供给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测试找到自己对应的人格类型。
过去,MBTI多用于企业培训、职业咨询等领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广泛的喜爱,也从未如此火热。
MBTI测试为什么这么火,心理学在讨论“人格”的时候到底在谈什么?
02
心理学家怎么看待人格测试?
不久前,一位中国学生向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问,询问他对日前流行的MBTI测试等人格测试的看法。
津巴多可谓当代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是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主席,设计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心理学历史上最著名和有争议的研究之一,他编写的大学心理学教材《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享誉全球。
津巴多今年89岁,仍未中断对心理学领域的探索和研究。面对镜头,他给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他说,任何人格测试都只应被看作是,人们在一生中某个特定时期的某种特定偏好的证明。
每个人都是不断变化的,每天的你都不同于昨天。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所以,人格测试真正揭示的是偏好,而不是你内心的东西。体现得更多的是,你更喜欢什么,你更喜欢哪所大学?你更喜欢什么类型的朋友?你更喜欢哪一种食物?
测试的初衷,是学者们通过让被试者做人格测试,试图以此预测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会如何表现。而测试的目的,是改善人们沟通、学习、工作的方式,包括与他人的合作。人格测试有益于理解我们生命中的特定时刻,我们如何感知世界、感知自我,我们的偏好是什么。所以绝不应该成为某种标签,成为故步自封的枷锁。
就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说的:“这些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攻击羞辱别人的。它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MBTI是使用最广泛的人格测试之一,它显示了四个维度的人格偏好,分别是: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哪里?你接受信息的方式是什么?你是如何做决定的?你如何应对这个世界?
它的重点绝非给一个人定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不具备另一种倾向的特质。而且,并非相同MBTI型的人,就有一样的性格和职业规划。
要真实而全面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我们需要了解心理学家在人格领域的研究探索。
03
人格测试属于心理学的哪个部分?
心理学中,人格是一个完整的研究领域,试图研究一个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典型模式。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家发展出六种:
主要的人格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人格的描述和成因进行了具体探讨。在下图中,你找到人格测试的位置了吗?
是的,在这六种理论中,“特质理论”致力于描述和测量人格,而其他几个理论致力于解释人格的成因。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由多个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维度构成,是一系列特质的集合。其中,有少数几个特质更为基础,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出人格差异,并能够影响其他更表层的特质。
心理学家们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在众多用来描述人格特点的形容词中找到了五个基本维度,称为“大五人格”,这五个维度的首字母正好是英文的“海洋”一词。 众多研究发现,无论怎样测量人格,“大五”无处不在,确实容纳了人类人格的海洋。
开放性(Openness):得分高者是不拘于习俗的独立的思想者;得分低者则比较传统,喜欢熟悉的事物。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得分高者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得分低者马虎大意、容易分心。
外倾性(Extraversion):得分高者善于交际、热情果断;得分低者安静、被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得分高者乐于合作、助人;得分低者冷漠、多疑。
神经质(Neuroticism):得 分高者情绪波动大,易于焦虑、 脆弱;得分低者情绪稳定,烦恼较少。
这里的“得分”描述的是“分布位置”,并无优劣强弱之分。每个人在每个维度上都处于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在五个维度上分别的位置就构成了对其人格特质的描述。可以想见,千千万万的人有千千万万种情况,不可否认会有一些人的情况比较接近,但是很难用一个词来描述某个人的大五人格测量结果,也很难把结果归类。
其他五种人格理论都是探索人格差异成因的:
心理动力学理论致力于寻找行为背后的动力,例如人格结构内在的冲突;
生物学理论寻找物质基础,用遗传因素和生理过程解释人格差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自我实现引领人格发展,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的不同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一个人的认知、环境和行为三者持续互动而塑造的;
认知理论用信息加工方式的差异解释人格。
这六个理论的视角不同,互相补充,为理解人格做出了不同贡献。经过不断地碰撞与交流,当今的心理科学关注多个因素对人格造成的影响,把人看作生物、心理和社会的有机体,不再完全执着于从某一层面对人格进行描述或解释。
对普通人来说,了解自己人格形成和变化的原因,更有助于对自我理解,而不被囿于“我是什么类型的人”。
了解了人格心理学的全貌,我们就能知道,MBTI之所以风行,是因为它将特质维度的结果转为独立的、非此即彼的“类型”。类型数量有限,这种划分难免“简单粗暴”。但不论是企业评估员工也好,还是网友们将自己的个性作为社交名片也好,MBTI这样的类型理论都更易于理解、应用和交流,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更明显的“标签效应”,并可能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实现的预言,指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情时,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结果与预期的方向一致。这意味着,我们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会变成怎样的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属于某种人格类型,可能会放弃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
04
走出只言片语,走进科学心理学
对于很多心理学应用都是这样,我们很容易被某些只言片语或某种说法误导,而将它们放到整个心理学学科体系和脉络之中,就能抓住核心。
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和《普通心理学》都是了解心理学非常好的经典之作,如果你觉得颇为艰深,可以试试这本给普通人的心理学入门读物——《就这样读懂心理学》
这本书的内容框架参照心理学领域权威的新版导论教科书(如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材等)和专门科目教科书(如费尔德曼的《发展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等),专业而全面。围绕生理、认知、发展、人格、社会、异常等专题,展示学科脉络及重要研究成果,帮你拨开迷雾,构建心理学学习的地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而最大的亮点在于趣味性十足,非常通俗好读。
全书采用笔记体形式,设置了知识链接、图书推荐、延伸阅读等十余种专栏,包含39项实验与研究,通过308幅全彩手绘插图梳理心理学脉络,让人3分钟就能get一个知识点。每天通过20分钟阅读一章,21天就能系统的掌握心理学。比如,上面对人格心理学全貌的介绍,就来自这本书。
这本通识心理学的创作者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简称“北大心院”)爱好科普写作的学霸们,北大心院的张昕副教授对全书内容做了专业审核。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面临类似的困扰:为什么刚学过的东西转头即忘?为什么有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为什么很多平时温和的人在网络上却成了戾气横生的“键盘侠”?……
如果你希望在很多事情上得到有效的指导:如何改掉坏习惯?怎么提升学习能力?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本书就像一张心理学迷宫的导览图,将帮助你构筑自己的知识大厦,成为一个有鉴别力、明智的心理学信息消费者。正好这本书的策划编辑也是我的书籍的策划编辑汤汤,自然我要帮助她推荐这本书啦。点击下面的链接即可购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