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刻意练习可以使几乎任何人在大多数领域成为高手,如果能更早知道这一点,至少,能让每一个渴望成长的人,在奋斗路上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作者:Ray先森
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
要说当下直播间顶流属于谁?新东方董宇辉则绝对是一个不能绕不开的话题人物。
和以往大多数叫喊吆喝式的直播方式不同的是,董宇辉的带货风格迥然不同。
有人说,他的出现像是一道清流缓缓荡开湖中的涟漪,不由得让人心生自在。
董宇辉在直播间谈人生、聊历史、讲情怀,用他独有的才华和真诚打动了观众时,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让人们感受到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魅力。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董宇辉的学习和成长之路并不平坦。
他曾在介绍《刻意练习》这本书的过程中,将自己求学之路的艰辛与喜悦尽数分享,或许你也能从中找到人生的感悟。
01 所谓的天赋,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刻意练习
在董宇辉的直播间,常常能看到很多人对他的英语口语与发音赞不绝口,但这样的成就其实也并非天生,他曾很多次在直播中回忆自己的学习故事:
上大学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英语还算优秀,因为他的英语考试成绩还挺高。
但在他大一第一次去上英语课的时候,当他很自信地用英语做完自我介绍后,同学就通过他的英语发音,听出了他是陕西人,这让原本自信的他深受打击。
于是他就又回到宿舍继续苦练,别人出去打游戏、打篮球的时候,他就在宿舍里听BBC,每天戴着耳机苦听苦练。直到有一次上听力课的时候,老师在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后,才发现原来他的发音还挺标准,觉得这个年轻人还行,也没那么差。
到这之后,他的英语才真正达到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水准。
在董宇辉的身上,你完全可以看到:很多时候,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完全可以培养出一个天才的。
《刻意练习》这本书就系统介绍过莫扎特的天才之路:
莫扎特在7岁的时候就举行了大型的音乐会,让音乐界广为震惊,不过这还不算什么,更令人震惊的是,莫扎特在他4岁的时候就能够分辨任何音乐的音调,甚至是像声音的调子,比如时钟报时的音调,甚至人打喷嚏的音调。
这种能力放到今天来说也是极其罕见的,大约在每一万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具有这种完美音高的能力。
莫扎特的这种能力一直作为证明“天赋是与生俱来的”绝好例子。
一直以来人们常常绝对,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有天赋异禀的能力。但真但是这样的吗?
《刻意练习》的作者、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经过研究发现,莫扎特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不是因为他是个天才,而是因为他爸爸是一个作曲家。
莫扎特的爸爸很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他先是培养莫扎特的姐姐,虽然不是非常成功但也将女儿培养成了一位演奏家,有了相关经验后,他又专职培养莫扎特,最终让莫扎特一鸣惊人。
所有的天才,在表面上看起来都有着我们普通人不可企及的高度,但事实上,他们唯一的秘密在于刻意练习,他们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他们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帮助他们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作者分析说,莫扎特所谓的天赋很可能也是训练的结果。
要知道早在莫扎特4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全职教他音乐了,每天音乐训练的强度,比现在学琴的人还高,是训练铸就了天才。
过去我们觉得,在一些领域,有些人做得好就是有天赋的,另一些人就是没天赋;有天赋的被挖掘出潜能就可以成功,没天赋的你再练也没用;什么叫“天赋”,什么叫“天才”,意思就是天生的。
可是作者打破了这个观点,他说:所谓的潜能全部是可以被锻炼出来的,就像跑步健身能够锻炼肌肉一样,用正确的方法就可以训练出潜能。
这句话,同样在董宇辉的口中出现过:
刻意练习才是我们成长的方向。通过刻意练习,我们几乎可以掌握绝大多数的能力。刻意练习,是普通人出人头地的一剂良药,是你我原本暗淡无光的日子里洒下来的一束太阳光。
从籍籍无名的普通人,到出口成章的直播顶流,这种看似一炮而红的背后,都离不开他对事物的基本理解和反复练习。
无论是娓娓道来和你讲一块牛排的来龙去脉,又或是借一碗饺子和你道尽家长里短,再就是在苏东坡的人生际遇里讲透豁达与乐观。
这些轻松笑谈的背后,离不开董宇辉通过大量的训练以改变身体的适应性,让这些知识孕育为娓娓道来的谈资和底蕴。
这样的刻意练习,完全可以创造潜能和天赋,从而创造天才。
02 真正的刻意练习,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上高中的时候,相信大家都非常热衷于做笔记,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就在下面记,但往往是笔记写得满满当当,老师讲了什么一下课全忘了。即使记得笔记内容,也是一头雾水看不懂也做不来。
这不禁让我们怀疑从小听的那些名言警句到底是不是对的:说好的“书读百本,其义自现”呢?说好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呢?
为什么我们也一直上学、受训练,但是身边能通过刻意练习成为天才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呢?
《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说,那是因为咱们的训练方法不对。
训练方法是分为有效的训练和无效的训练,而我们大多数人常常陷入到了无效的训练中。
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念过就忘,自然也就谈不上刻意练习了。
怎么区别有效的训练和无效的训练呢?举个例子:
比如一个小孩子正在练习弹琴,旁边有一位老师去问他,我看你每天都训练一个小时,可是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成绩都不及格,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呀,反正我每天都在练琴。
老师问,那你练了多少次?学生说十次或者二十次吧。
老师再问,你弹对了多少次?学生说不知道,一次或者两次吧。
老师又问那你怎么练的?
学生说不知道,我只是一直在练。
这样的场景熟悉吗?
就像我们小的时候一直在做笔记、一直在写文章、一直在跑步、一直在练琴,可是我们既没有成为学霸、运动健将,也没有成为像朗朗那样的高手,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进行的是天真的练习,虽然埋头在干,但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
那么该如何避开这种低质量的训练?作者在书中分享了3个方法进行规避:
1. 带着目的去训练
带着目的去训练,就要求你在整个过程中是有一定的进取心和目标感,而不是做也行不做也可以,那种态度就和全程躺平没什么分别了。
2. 过程必须专注
就像我们常常只是在做,而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训练中必须专注,不能心不在焉,不然到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任何收获。
3. 必须有所反馈
高质量的刻意练习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必须有及时反馈,就比如如果做完了题却并不知道对错,那无疑是盲人摸象,对真正的结果和真相一无所知。
真正的刻意练习,是带着精准的目的、专注的态度、有效的反馈、甚至需要突破原有的认知,而不是一直在低质量的圈子里重复打转。
如果,没有达到这个认知,你所谓的“刻意练习”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
03 刻意练习,你也可以做到
书中介绍说,刻意练习有两个判断标准:
  1. 练习的领域是合理发展的行业,而且已经有整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方法;
  2. 必须有个能够给你布置训练作业和及时反馈的优秀导师。
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它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刻意训练。
按照这个要求,也只有像国际象棋、芭蕾舞、体操、音乐表演等少数行业才符合要求。我们大多数的行业其实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也没有最高效的方法体系和专门从事教练的一流导师。
但作者说,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尽最大可能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来训练。
可能你会问了,那什么是刻意练习的原则呢?
在书中作者也分享了关于刻意练习的4个原则:
  1. 明确目标,让自己明白自己可以在哪方面有更好的能力提升;
  2. 找到对标,比如可以找在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然后进行对比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3. 分析原因,研究这些杰出人士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成功原因;
  4. 持续投入,让自己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的放射科医生,他们通过X光照片来判断分析乳腺癌病患,随着从业时间变长,他们的判断能力并没有明显进步,有时还会有退步。
为什么?
原来,放射科医生大约看1000张X光照片里面,可能才有4到8个癌症特征被发现,所以医生获得有效反馈的次数就很少;
其次,就算这少数情况下,医生觉得X光照片可能有癌症的病变,因为隐私的原因,病例到了自己的私人医生那里,放射科医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而且在这个领域,过去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可以提升这种判断X光照片的能力,即使是资历最丰富的专家,也不能确保自己的判断一定都正确。
这个时候,如何提升医生的判断能力呢?作者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强化决策和结果之间的反馈,然后找差距,刻意训练。
把过去多年来进行X光照片诊断的病人案例收集起来,再把对应病人后来实际的病例档案找到,从中找到有价值的案例汇总起来,也就是那些有特殊反馈效果的病例照片,比如:
当初放射科医生看照片没有发现问题,可后来病人发病了,又或者刚开始医生判断有癌变,可实际是误诊。
这些经过汇总的有价值的案例,就成为训练医生的良好素材,他们可以通过再次诊断这些知道结果的X照片,来研究自己的诊断为什么有问题,如何改进。
这样,放射科医生就把过去可能1年才能有一次低效反馈的训练,变成可以每天几十次有效反馈的训练。
就这样,应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后,放射科医生的诊断正确率有了大幅的提高。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写作的内容,但又不知道从何写起如何下笔,就不妨用刻意练习但原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1. 明确目标,比如1个月之内学会公文写作,并用以更好的投入工作之中;
  2. 找到对标,比如可以在公司里看看有没有公文写作高手,或者自己主动去上网课学习,并动笔写出来进行反馈对比;
  3. 分析原因,看看自己写的和对方的差距在哪里,并借此进行改正和复盘差距产生的原因;
  4. 持续投入,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反复训练直到自己的公文写作水平有所提升。
04 写在最后
得到《精英日课》主理人万维钢曾说过:
有效的练习必须发生在“学习区”,一旦你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该在上面继续花时间,要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
凡是达到“我闭着眼睛都能做”这个程度的人都废了,因为高手不会闭着眼睛做事。
其实,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亦是如此,没有反馈的无效做事,那不过是低质量的重复而已。
只有在结果可控的领域,刻意练习才有用。
刻意练习可以使几乎任何人在大多数领域成为高手,如果能更早知道这一点,至少,能让每一个渴望成长的人,在奋斗路上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关于作者:Ray先森,职场教育工作者,36氪&领英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Ray先森,专注于职场经验,认知成长,个人成长思考。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刻意练习
推荐语:你的“硬核技能”速成指南!“学神”重磅之作,自主学习的底层逻辑,个人实践版《刻意练习》,李柘远、采铜、张萌、刘媛媛、战隼力荐。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对话框输入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读书 | 书单 | 干货|讲明白|神操作 | 手把手
大数据 | 云计算 | 数据库 | Python | 爬虫 | 可视化
AI | 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NLP
5G|中台 | 用户画像数学 | 算法 数字孪生
据统计,99%的大咖都关注了这个公众号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