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婉茹 
视频|黑子 
节选剪辑|姜婉茹 
编辑|陶若谷
抬眼看生活
2022春节前夕,沈阳市中华路紧挨着马路的路边,出现了一张棕色沙发。陆续有人找过来,对着它拍照、录像。有人等了10分钟都没能上去坐一下,前面一位一直占着沙发拍照,天太冷了,他只好先回家,第二天再来。
除夕夜,有人以这张沙发为中心,用无人机俯看街景。很多人担忧它无法抵御大风和雨雪。有人说“这(沙发)垫子居然成为我的牵挂,以后每天都来看看。”还有人用塑料布把它罩了起来,并在上面贴了标签:“行为艺术,请自觉爱护。”
在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人们不断在网上更新沙发的状态,“它还在”。把街头长椅变成沙发的人是黑子。
那天我买了两根红肠,一瓶果汁,在那儿(沙发上)坐了一个多小时,把东西吃完,天黑了才走。
我和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太久没有被陌生人审视,也太久没审视陌生人,感觉很有意思。有人想闯红灯,面前的车流绵延,他又缩了回去,也许有人在等他,才那么着急;一个小姑娘带点哭腔走过去,她遇到了什么伤心事呢?虽然我们没有对话,却感觉分享到了路人的一部分人生。
天是渐渐黑下来的,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黄昏和夜晚之间有界限吗?如何界定天已经黑了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做过一块色卡。天到了这个颜色就算是黑了,这是我在时钟之外找到的节奏。我的夜晚由我自己决定。
自己把握的天空色卡。图源自视频《取一块黑夜挂在钥匙上》。
我喜欢观察生活的碎片,走在路上会想,为什么用黑黄的条纹表示危险,是不是在模仿老虎?招牌是牛奶的店里卖牛奶,是苹果的店里(却)不卖苹果。
在街头看到散落满地的名片广告,算是偶遇了一场无声的商战。遇到坏掉的地砖,我蹲下来摆弄形状不规则的碎片,当做拼图游戏,把砖拼回原样。冬天在街上,除了能看到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白烟,还能看到在马路上溜达的鸡——这个不在大家的“东北刻板印象”里。
长椅也是我在街上看见的,木头的椅面,欧式铁艺的椅背和扶手,紧紧挨着马路。我就去布料店花了200块钱,定做了两个棕色软垫当坐垫和靠背,把长椅变成了沙发。
好多车从我面前开过,公交车宽,车道就这么窄,它们只能从我膝盖前滑过去。远远看到公交车,我就开始调整姿势,两条腿并在一起坐端正,跟想要躲闪的本能对抗。我试图捕捉司机的眼神,可能他知道撞不到人,不怎么在乎我,一直看向前方。离得最近的一瞬,我喊了一声,很刺激。
在现场体验到的是一种混合的感受,拍不出来,但也只能用“小框框”记录下这个过程。我在视频里说了一句:“被框住的,哪有无限的好啊?”
后来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我的想象。原本希望看到视频的人,偶尔也能出去走走,感受生活中”混合的体验”,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沙发”。但是不少人去围观了那个沙发,它成了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点,挺荒谬的。有人怕冬天下雪,自发拿一个塑料布把沙发蒙上了,把它当做某种精神寄托保护了起来。我觉得这个沙发一点都不重要,到处都有好风景。
还有个UP主拍了个后续视频,拿着高脚杯,坐在沙发上喝冰红茶,开始玩儿梗(指冰红茶,东北主播梗)。不过也有人发私信说,很久没去海边了,看完视频后去海边坐了一下午,找回了从前的生活体验。我的视频是为这样少数几个人做的,能触发一点点思考和改变就很开心了。
网友看了黑子的视频《马路旁的沙发修改了知觉》后,打卡拍摄沙发的状态。图源自网络。
我是学美术的,毕业后在北京做广告。每天的生活两点一线,晚上八九十点下班,吃口饭躺下就睡了,第二天起来上班,周而复始。不同于体力劳动,干完活可以心安理得休息,我即使在周末大脑也不能停下来,还是在追着热点跑,一直关注手机,翻看有什么新鲜事发生,随时在群里沟通下一条的内容。
北京那么多有意思的地方,我连工体、颐和园都没去过,没有那种精神头,累的时候只想躺着,打打游戏看看剧,点个小龙虾喝点啤酒。人困在这种状态里,一点点从这个世界“剥离”掉了。
生活本身沉闷单调,创意还要花样翻新,等到写不出文案想不出点子,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榨干”,能提供乐子和灵感的事情已经说完了。被消耗到一定程度,人越来越无趣,即使受过审美教育,感受力也会慢慢退化。
甚至没时间去跟世界有个简单的对话,哪怕是听听树叶的声音、看看爬行的蚂蚁,踩踩雨后的水坑。
小时候如果有小伙伴出门旅行,回来能炫耀很久很久。比如说去哈尔滨的索菲亚教堂,可能会努力描述出在场的感受,它看上去不大,很敦实,阳光照耀下的圆顶很漂亮,广场上有鸽子,还有旧式的俄国建筑,壁画上是斑驳的时间印记,有人在弹琴,门口的冰棍也好吃。
但是现在我们的信息,大多从网上获得,没人能完整地转述鸟鸣、水声、嘈杂的人群和站在山前的压迫感。在网上看了片面的分享,觉得挺漂亮,点个赞就划走了,观众不再需要自己去体验和思考,变得懒惰,这种方式在蚕食人们探索生活的热情。
现在的旅行很累,沿着探店、旅游网红的分享,到了某个景点,精神头全在拍照上,没拍就等于没去。等到再回味的时候,只能盯着照片说:“哎呦拍得多好看,给我拍得都瘦了”。
后来我离开了北京,去过上海、成都,折腾了一年半,又回到沈阳,近期跟女朋友一起经营蛋糕店,开始有时间拍视频。观察普通的事物加以想象,成了我寻找乐趣的方式,能从无聊中抽离一会儿。
真的东西,就是带着一股真诚劲儿
图源自视频《我把楼下生鲜的海报挂在了美术馆里》。
“透着一种磨砺了20年的杀气,甚至闻上去还带了点些许的血腥味”,这条评论《活鱼》书法作品的网络留言收获了近12万点赞。活鱼两个字出自生鲜超市店长之手,当做卖黑鱼的“赠品”送了出去,然后意外被挂进艺术空间,成了艺术品。
我家楼下有个生鲜超市,我经常去买水果、买菜,盯上海鲜区域的两幅海报很久了,上面写着“活鱼免费加工”、“先充卡在(再)购物超省钱”。
那天我也没想吃鱼,买了条贵一点的黑鱼,想着先消费,再要海报,讲究点儿。没人把店里随手写的海报当成什么,卖鱼的小哥很痛快就给我了。
“活鱼”那两个字很真诚,写的时候只是为了写这两个字,没有思考过如何用笔,里面也没有训练的痕迹和功利心。我找朋友借了个闲章“吉祥”盖上,开始把它当成作品,注入一点作者的小心思。裱好之后,挂在朋友的艺术空间里,跟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这面墙上终于有了一张我能看懂的了。
然后我从网上下载了模板,稍微设计一下,花30块钱打印了两张常见样式的海报还给店主。有网友说,“你带走了艺术,还给原来的土壤以荒芜。”
视频火了以后,我去那家店挺有面子的,有次买了两个椰子,店长还给我便宜6块钱。那两幅设计过的海报,现在还在店里挂着,看上去格格不入,而“真的东西”,它就是带着一股真诚劲儿。
我是被“不真诚”坑过的。回老家后加入一个创业广告团队,同事都是在大城市打拼过的年轻人。东北人爱吹牛逼,有的客户忽悠“老弟你放心吧,我和谁谁谁都是老铁、哥们儿”,把自己包装得很厉害。其实中间还隔着好几个介绍人,不给干就是撅了朋友的面子,就给我们架在那儿了,必须得干。
因为这个老铁不结账,担保的中间人连朋友也不做了,最后公司不得不解散。有句话叫“投资不过山海关”,我们团队曾经拿到过满分的标,但拿不下项目,都告诉你“不整了”。行业里混了很久的老Pia叽可能找领导喝上几顿酒,生意就成了,我们被排除在外。
有些人一看规则是这样,“打不过就加入”,也去喝酒拉项目,我们这些真正干活的人,完全被碾压在食物链底层。
图源自视频《我决定用发传单的方式拯救世界》。
我跟朋友就印了点传单,写上“少吹牛逼让世界更美好”几个字,在街头发给路人。大部分人收到的反应很平淡,还有人不收,有点戒备。后来有个22岁的学生加我,想要几张,在学校发。我说你根本就不懂,要少吹牛逼而不是完全不吹,这个年纪正应该吹,这是对生活的调侃,给自己壮胆儿的武器。
在上海开服装厂的一个老板,也找我要传单,我给他寄了。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说传单放办公室很好用,来的人不再疯狂包装自己了。只是话说得少,都一直喝水,茶消耗比较多。
东北沉没太久了,这片白山黑土,跟我小时候的样子差不太多。当时漫天的烟不见了,多了一些楼,翻修了老房子,路面变得平整。可是很多人还活在回忆里,怀念着那个工业极盛的时代。
有天我看到一个东北小兄弟的视频,他是个20出头的大学生,在讲90年下岗潮之前多么发达。都在沉湎几十年前集体光荣的梦,家乡啥时候能站起来呢?
图源自视频《把范德彪推上神坛》。
我给范德彪画了一张油画,挂在一个废弃的工厂墙上。不是有那个话么,“小树不倒我就不倒”,范德彪没钱就给人搓澡去、换煤气罐去。现在的许多人,大钱挣不着,小钱不爱挣,一瓶瓶地灌啤酒,有天还听见一个酒客,吆喝着“我姥爷是张学良的朋友”。
就算祖上是清朝的贝勒爷,不还是在小馆里喝酒吗?环境不行就给它“干”行,那些当年勇本该被遗忘的呀。
迈出新的一步
图源自视频《当我把莫扎特放在倒骑驴上》。
沈阳街头一个卖唱片的倒骑驴三轮车,广告牌上原本写着“车载U盘、CD引领沈城音乐潮流”。有天骑车的变成了穿着西服的人,广告牌也被改成了“车载交响乐,莫扎特、肖邦、贝多芬、德彪西……引领好听潮流”,古典音乐非常罕见地取代口水歌,在沈阳的大街小巷流动。
“这不就是xxx吗”,很多人爱这样说,其实是试图把不了解的东西简化。面对可能不太感兴趣的事物,我会去尝试三次,也是给自己三次机会。沈阳这边很少有交响乐演出,我听了一次就爱上了,家乡也需要点新的生机。错过美好,有时候是因为没有迈出那一步。
还在读书那会儿,就有人骑着“倒骑驴”,绕着学校一圈一圈地走,通过它可以听到最流行的歌曲,如果它放交响乐,像当年放《两只蝴蝶》一样满大道地跑,我们就能听到更多交响乐了。
我找到一个骑着车到处卖碟片、U盘的大哥,想租他的车,一开始没太瞧得起:你说吧,一天营业额多少?大哥说,一天1000多,不行的时候也有五六百,没疫情的时候一个月三万挺轻松。如果不是在真实生活里遇上,哪能想到2022年了,还有很多人不会下载歌曲,要买CD和U盘听音乐呢?
倒骑驴大哥的“货”都是抖音快手神曲,还在不停更新。我花300块租了俩小时车,送还车的时候,眼看着他被人拦下了买碟,生意很是兴隆。
我精心选了32首古典音乐,拷进U盘里,免费送给陌生的车主,“听交响乐吗大哥,尝试尝试新内容呗”。
这阵子有大约1300个人来加我微信,有要传单的,要U盘的,问情感问题的,咨询艺考的,还有一个人说,我来看笑话了。一般我都等着他们先说话,只有一个人的名字是句顺口溜,挺押韵,后半句叫“微信不回”。我就主动跟他打了个招呼,结果他真不回我。
加我微信不用验证,陌生人对我也是一种滋养,能看到世界的丰富性,啥人都有,挺好玩的。创意工作本来应该有无限可能,像尼尔法兰奇,他放过贷、当过服务员、管过妓女偷过车,是这些真实的经历让他拥有创造力。
现在网上有写长篇大论的小作文来骂我的,疯狂批判说“这不是艺术”,我说你要淡定,我没搞艺术,他态度就转变了,给我“一键三连。”
来抬杠的人,总有各种刁钻的角度骂我,有的非要指正碟片不叫DJ叫土嗨,也有争论我有没有版权把“活鱼”两个字做展览的。论战激烈到一个法学生关掉私信,把ID都改成了“擅与同好争高低”。
太多人输出观点只有零散的只言片语,像是在复读网上捡到的话,被虚拟世界牵着鼻子走,跟机器人一样。也有人靠贩卖这些只言片语得利,我觉得挣这个钱不应该,它又不是知识,凭啥付费?
我做这些视频,也可能会石沉大海,反正做了再说。能在某个时刻,影响某个小小的选择也好——不要因为那些虚假的东西,而放弃眼前活生生的生活。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 END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