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写了一篇美国如何让日本陷入失落的三十年 丁辰灵:失效的安倍经济学,日本如何失去三十年?
这两天斯里兰卡破产,人民冲进总统府的新闻传来。除了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厄瓜多尔等各国都面临着美国加息的巨大破产收割风险,甚至包括印度6月份逆差有25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美元卢比已经跌到了接近1比80,比去年贬了10%,岌岌可危。
可能大家在中国感受不深美国是如何收割发展中小国的,灵哥今天简单帮大家普及一下: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之锚,世界各国都需要美元做交易。所以美元在宽松周期,美国就把钱投资,或者借给世界各国。


但大部分的国家不像中国可以拿美元组织生产,然后赚到钱来保持外汇平衡。大部分的国家拿到美元就花掉了,而且主要是被各国的上层权贵花掉的。


上层权贵需要美元的用处就多了,从咱们熟悉知道的留学移民,到欧美购买房产,到购买西方奢侈品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对于各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美元是永远不够用的,永远会缺美元,美国如果再一收缩,那就更糟糕,只能卖国内的资产,或者汇率崩溃,放任外资进来抄底。外资还可以在各国的股市做空,相当于赚两道钱。


那么各国有什么赚美元的办法呢?工业国是极少数,剩下的国家有资源的卖资源,没有资源的就卖人。比如印度巴基斯坦靠外劳,大量的印度裔巴基斯坦在迪拜等地方开出租车,做建筑工人,赚了美元寄回老家养老婆孩子。菲律宾主要靠菲佣赚外汇。


对于印度来讲,能赚外汇的渠道很有限,每年有巨大的逆差,但是这些贸易逆差就是被一样神奇的东西给平衡了,就是我刚才说的侨汇。每年印度有800亿美元左右的侨汇,高居世界第一。中国只能排第二。另外最近这些年西方大力宣传印度是下一个中国,带来了大量的直接投资。这些投资也弥补了一部分贸易逆差带来的外汇流出。


印度还是世界大米出口国,很多老百姓种了粮食自己没法吃,都是被廉价收购去出口赚外汇的。印度底层是真的很惨,没有大米自由。


越南作为这些年巨大受惠的外商投资流入国,其实一样有挑战,为了让债务/GDP比重不至于过度失衡,越南前些年需要卖掉国企股份来获得美元。


总的来说,就是美国建立了一套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很多人只是简单看到了加息这一工具,没有看到美国建立的一套非常完整自洽的体系。这个体系牢牢把高附加值的东西抓在自己手上,从科技到文化到教育到金融,全球各国权贵子弟莫不以去哈佛耶鲁牛津剑桥读书为荣,然后受过这些教育的各国权贵又会不自觉的去维护这一他们受益的体系。反映出来的就是财富永远从世界各国往美国流。


当然美国现在遇到的难题是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竞争者,美国大概很难想象他塑造的一套西方收割体系会在中国逐渐变得不管用。即使是那些在美国受教育最顶尖的群体,也可以开始自觉的“去依附”(温铁军语)。


疫情当然是另外一个很大的因素,彻底斩断了很多人润的想法。西方国家实在太拉胯,中国人再怎么说,命还是比钱重要。当然从2015年左右开始的环保运动也对人民思想的改变有很大影响,过去骆家辉天天在北京测雾霾PM2.5。结果几年之后北京强力整治雾霾,蓝天白云,从此柴静之流就销声了。


所以我们很多的政策看起来是独立的,其实都是关联的,中美下面的竞争已经不是单方面的产业竞争,而是全球财富的存量竞争。
2018年特朗普的贸易战,很多人至今仍然以为特朗普是想在把产业搞回美国。其实当时美国政府的目的是为了跟中国争夺美元。美国要打击中国赚美元的能力,因为中国有了美元,就可以在前几年美国做空阿根廷时要低价拿走阿根廷资产时,化身白衣骑士以公平的价格购买阿根廷资产。


美国已经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收割时屡屡遇到中国捣蛋,一带一路更是给了全球各国获得美元的一个新的选项。


当然中国也反应很快,2018年贸易战开打之后,一带一路项目很快就把美元部分叫停了,整个一带一路规模缩小,新项目只提供人民币。所以最后美国看着中国把自己篱笆扎的那么紧,围绕了半天发现找不到下口的地方,只好到2020年借着疫情重新宽松。


在全球收割层面,中国当前还没有形成一套闭环的体系能和美国竞争,当前能做的就是不被收割。这两年因为香港二次回归走了一些财富,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过世界财富大挪移过程,我们也不是完全的受损者,美国打一场俄乌战争动摇了美元信用,中东中亚的能源土豪的不少钱就来了中国。


总的来说,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中国重点经营和拉拢的还是东亚这一块,俄罗斯转向亚洲对中国是很大的利好,RCEP已经成型,以后再加上俄罗斯+中国,中亚+中国,中东+中国,再通过俄罗斯拉拢印度,整个亚洲的财富圈就很自洽了。
到了临界点时,再给美国最后一击。这个临界点就是收复台湾!
后记:简单来说,就是美国对各国的控制,就是在方方面面都设立了限制条件。如同天罗地网,普通国家根本逃不出来。中国崛起,就是一步步打破美国设置的限制条件。如果对限制条件这一理论还不够清晰的同学,欢迎大家阅读灵哥的经典旧文。读过的也可以再读,你会有不同的人生感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