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斗胆用一篇短文来说一个特别大的话题:哈耶克。选自万维钢:《精英日课》
两个美国人一提特朗普就有可能吵起来,两个中国人一提哈耶克就有可能吵起来……这么说有点夸张。严格地说是两个中国知识分子一提哈耶克就有可能吵起来。哈耶克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分量,可能比国外还要高。就算是对政治经济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肯定经常能听到这个名字,以及他的那本书,《通往奴役之路》。
那么哈耶克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呢?围绕他的争论,又是在争什么?让我们暂时抛开一切情怀,不预设任何立场,心平气和用最简单的语言,把其中的逻辑捋一捋。
我们先来想象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假想的小国。这个小国地处边远,但是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日子过得还不错。有个国际性的服装公司,最近开拓市场到了这个小国,他们的衣服卖得更便宜而且质量更好,小国的服装业面临困难。
就在这时候,小国选了个新总统。新总统立即宣布了三项改革措施:
我国世代实行的一夫多妻制实在太落后了,大家族枝繁叶茂,穷人单身汉没有工作动力,不利于经济增长。现在颁布新法律,立即执行一夫一妻的官方登记制度,没有登记的一律视为非法。
各地百姓信什么教的都有,没有凝聚力 —— 现在规定,国家以目前看来国际上最先进的宗教,也就是基督教,为国教。全国人民要以荣耀上帝为目标去做事。
为了保护本国的服装工人,对外国服装实行高额关税。
哈耶克对这三条措施会有什么评价呢?也许你说,既然哈耶克是崇尚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他肯定最反对第三条,前面两条听起来很西化,他想必不会特别反对。
其实不然。哈耶克首先是个政治哲学家。对他来说,这三条全都错得厉害。
先说第一条,法律。哈耶克认为,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的法律,必须是老百姓在历史上慢慢磨合自发产生的,而不能是哪个政府强人给发明出来的。这就好像语言一样。汉语是谁发明的?没人发明。是你也说我也说,慢慢就有了这么一套公认的汉语,和相关的书写系统。国家可以组织编写一套《汉语大词典》,把我们约定俗成的汉语给明确成条文,但是国家不能生造一些字词逼着我们用。
哈耶克特别强调“自发”这个属性。如果法律是自发的,人们自动就会遵守它,那么虽然有法律但人仍然是自由的。如果法律是政府发明的,人们纯粹是出于畏惧惩罚而遵守它,那你这就叫压迫。
再说第二条,道德。哈耶克认为道德也好,伟大目标也好,应该是个人自发的追求,而不是国家强加给人民的。在哈耶克的理想国里,你愿意信基督教也行,你想要把你的信仰推广出去,找些志同道合的人联合起来向不信的人宣讲也行。但是国家不能规定一个全社会统一的大目标,因为那样会损害个人自由。
哈耶克认为国家的法律就应该像交通法规一样,它只是确保你走你的路的时候不要伤害别人,但是并不能规定你应该往哪走。
这就有点像中国老子说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 一个国家本身并不追求伟大,它反而才是伟大的。
第三条,经济。你肯定会说哈耶克必然支持自由贸易反对高关税。的确如此!但哈耶克最关心的还不是贸易是否自由,而是政府到底应不应该以任何理由去保护市场中的某一部分生产者。
我们说“自由市场”,通常的理解是生产者自由 —— 但哈耶克更关心的是消费者的权力。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的基石是让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说了算。
产业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感受非常不一样。
搞了产业保护,消费者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好的服装这个机会没有了。这是一个损失,但这个损失没有强烈的痛感,消费者们不可能联合起来反抗政府的决定。
但是对现有的服装生产者来说,这可是个救命的政策!他们不但会强烈支持政府的决定,而且会直接出手对政府施加影响,促成这样的决定。
所以生产者们会形成各种特殊利益集团去左右政府的政策,而政府官员也可以通过跟这些利益集团的关系受益。所以政府就会克制不住自己,去保护越来越多的生产者。
以此发展,哪怕是本国国内有人搞创新,发明了一个更便宜质量更好的生产服装的方法,政府在服装利益集团的左右之下,也会设计各种准入制度,想办法继续保护原有的服装业。
对生产者的保护越多,对消费者的牺牲就越大。为了保护越来越多的生产者,甚至许诺保住所有人的工作,政府不但会扼杀创新,而且会要求更大的管理权和收税权。
哈耶克说,这条路,就是通往奴役之路。
以我粗浅的认识,这就是哈耶克最主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不对呢?最起码听起来非常有道理。
很多国内自诩“保守派”的知识分子,特别推崇哈耶克的这些思想,认为法律应该自发产生,政府最好不要搞什么移风易俗和统一思想,更不要插手经济。
但我读书,也看到一些批评哈耶克的声音。
比如说,好的法律都是自发产生的吗?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这本书中就直接点名批评了哈耶克。福山说英国历史上两次法律系统突变,都不是自发的。第一次是天主教会根本不考虑各地习俗直接强加一套法律,老百姓也接受了。第二次是英国国王为了获得更高税收,制定“普通法”,向各地派出中央巡回法庭,跟当地贵族竞争执法权。普通法跟各地的本地法律多有矛盾之处,可是各地老百姓对此热烈欢迎!因为他们发现中央巡回法庭判案不偏不倚,而当地贵族是有偏向的。
在经济上,哈耶克认为任何形式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都是不好的,而凯恩斯就认为在特别危急的时刻,比如全国上下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恐慌,政府就应该果断出手拉动经济增长。
我总感觉,哈耶克最大的思想武器其实是时间。他的意思是哪怕经济出了再坏的情况政府也不要插手,你只要等着早晚也会好转。哪怕老百姓再愚昧政府也不要强行推动进步,你只要等着人们慢慢就会改变。哪怕政府干预经济暂时看上去效果不错,你只要等着早晚也会出毛病。
可是在凯恩斯和很多经济学家看来,你这种等法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可能你期待的那个结果还没等到,国家经济早就又出了很多别的事情。两人的争论持续好几十年。
凯恩斯有句名言说别总跟我说长期看如何如何,“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 —— 后来凯恩斯岁数大先死了。哈耶克寿命长,在凯恩斯死后继续攻击凯恩斯,自己不做经济学几十年后,还等到了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在在思想上,可能还有很多人拥护哈耶克;而在实际操作上,恐怕没有哪个政府能坐视经济危机而不管。
我私下以为,哈耶克过于理想化了,谁如果完全按照他说的这一套治理国家,肯定完蛋。哈耶克设想的似乎是一个孤立系统,全国上下没人知道往哪个方向走肯定对,所以国家最好不要规定什么大方向,或者强制搞个什么立法。可是历史上由政府主动出手,通过立法和行政的手段移风易俗,促进社会进步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是哈耶克的理念的确特别有价值。允许政府插手,政府可能会干七件好事三件坏事,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九件坏事 —— 所以保守派的想法就是干脆就什么也别让政府干。我认为这个思想其实不是一个科学定律,而是一件武器,时不时的可以拿出来给公众提个醒。
那么政府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我最近读一本新书:
Complexity and the Art of Public Policy: Solving Society’s Problems From the Bottom Up (复杂性与公共政策的艺术:由下至上解决社会问题),作者是 David Colander 和 Roland Kupers。
这本书的立场就非常灵活了。他认为整个社会是个复杂系统,哈耶克说得对,政府想要彻底“控制”这个系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但是哈耶克说政府干脆也不要去“ 影响”这个系统,那也不对。解决问题不一定非得二选一:要么政府要么市场,而完全可以让政府和市场一起起作用。
这本书说,对复杂系统你不能控制,但是可以影响。政府完全可以适用类似于我们以前说过的“助推”之类的方法引导人民,移风易俗,而且还不破坏市场经济,这有什么不好呢?
由此得到:漂亮的理念都是有价值的,但真正做事不能一根筋地遵从自己心中的理念。考察一下历史上“ 实际 ”发生了什么,比专注于你认为“ 应该会 ”发生什么,要有用得多。
我是淑伊:一个为苍生说话的
自媒体女子
努力做一个有良知的公众号
只为苍生说人话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