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光亮    思想的天空
有品味  有真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苏东坡的帽子,米芾的帽子,大学校长的帽子
文/杨逍
杨逍先生业余时间写了一些很好读的小文,谈古今,以古为主;谈上下,以上为主。总之拒绝热点,不博眼球,至于难免和现实发生联系,那纯属思维信马由缰,稍有跑偏,也可原宥。笔调虽然活泼,话题却很严肃,小编把这一系列叫作“小众的文化”——把小众变成大众,,正是作者本意。
毕业季到了。某高校的毕业典礼上,师生着汉服,校长用文言文致辞。看到网上的图片,我对帽子的变迁产生了很大兴趣。要说古今服饰演变,大概变化最快的就是帽子了。可惜这方面的知识相当贫乏,只能做点表面文章。
苏东坡在黄州呆了将近五年,之后连升了好几级,成了翰林学士。他戴的帽子有些特别,高筒短檐,比寻常帽子要高,颇有些“戴高帽”的样子。其实这样改动未必好看,主要还是帽子的主人好看。
一天大臣们陪哲宗看戏,一群优伶互相吹牛说自己文章高明,大概相当于脱口秀。一个优人说:“我的文章,汝辈不可及也。”
众优说,何也?
那个优伶说:“你不见我头上戴着子瞻帽吗?”
《苏东坡》剧照  图源网络
小皇帝看了笑出声来,忍不住频繁转头看苏轼头上,可这时候他戴的是官帽。
于是读书人纷纷效仿,“子瞻帽”就这样流行起来了。
针对子瞻帽的流行,有人作对联说:伏其几而袭其裳,岂惟孔子;学其书而戴其帽,未是苏公。意思是说,你以为你学了苏东坡的字,戴了子瞻帽,你就得到东坡精髓了?NO,你只得了个皮毛。
街上流行子瞻帽的时候,又一个读书人进了东京,他叫米芾。
他只是一个小官,而且由于丁母忧,连官位都没了,这次来东京,就是重新排队的,其实就是来要官的,这种事如果不跑一跑,不知道排到猴年马月。
他是一个书法家,现在还没什么名气,除了工作岗位的事,更重要的,他想在东京的名利场中挂个号。他的出场是这样的:穿着唐朝的衣服,那帽子比子瞻帽高得多,只好把轿子的顶篷去掉。一群小儿看他那怪异的样子,在后面拍着手追闹,说他是活卦影。他就这样在东京街头招摇,有朋友在街上遇到他,说这打扮简直是“鬼章”。鬼章是宋代吐蕃首领,当时刚刚被朝廷俘虏,押解东京。
米芾服饰怪异,做事也怪异,于是人们都叫他米颠。
近年来经常有复苏汉服的声音,我不反对尝试,但我得先问问,你要复苏哪个时代的汉服?
中国服饰之花团锦簇,决不亚于中国美食。唐不同于汉,明不同于宋,清代服饰又发生了很大变化,翻开中国的服装史,那无疑就是重温了一遍中国历史。这使得所谓的“汉服”,只能理解为“传统服饰”,根本不是某一种风格。旗袍算汉服不?马褂算汉服不?孔乙己的长衫算汉服不?
比如米芾,人们说他颠,又说他“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有古人的高风远韵。这说明唐代的服饰仅仅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已经与时风相去甚远,很难让大众接受。
今天时髦的“汉服款式”,能让人觉得好看的,大概只有春日里女孩穿的那种春服,柳树抽芽,桃花吐蕊,女孩们穿上这种服装,身材袅娜曼妙,真有些《青蛇》里王祖贤、张曼玉那种风韵。
假如这时候旁边陪伴的男士迈着八字步,轻摇折扇,晃着一对布翅,那就大煞风景了。那景象,绝对是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里的江南四大才子出场时的样子!周星驰是个天才,他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把这一套嘲弄了一番。影片的多数场景他只是个书童打扮,穿着公子哥行头的是两个是两傻子和一个游手好闲的猥琐男。
原因在于女士服装离不开裙摆,不管怎么变,这个主体风格没有变。公子王孙的服饰却离现代文明相去太远,无论是宋是明,在今天都显得不伦不类。
传统服饰在特定场合有它的意义,比如毛利人的战舞,白金汉宫卫队的熊皮帽,苏格兰裙裤,自有它们的活动空间。祭孔、祭黄帝典礼上的传统服装也很好看,至少契合主题。而离开这种限定,则可能制造喜感,破坏庄重氛围。
明明有学位服,却偏偏要穿古人衣服,甚至有人提议用状元帽代替学士帽,总让人觉得和现代教育毫不搭界。各国的学位服不尽相同,中国的学位服只属于中国,虽然带有西方元素,但并不是外国的东西。
校长先生戴是什么帽子,我不知道,肯定不是“子瞻帽”。我只知道古代的贩夫走卒是没有帽子的,一个头巾扎一根绳而已。有钱人才能通过帽子表达体面,士大夫才有资格表达尊贵。当官的帽子叫“冠”,君王的帽子叫“冕”。等到平民开始戴帽子,无论怎样花样翻新,都比不上乌纱帽尊贵。轩冕之志,说白了就是做官之志而已。
校长先生这一顶穿越的帽子,配上营养太好的面庞,容易让人联想到状元,想到驸马,想到外戚,想到飞黄腾达,想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总之连“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的七品芝麻官都弱爆了,根本联想不起来。
今天鼓吹状元帽、进士服的人,他们并不知道,古代知识分子争的就是个穿衣戴帽。他们争帽子上面是红宝石还是绿宝石,官服是紫袍还是绿袍,衣带上有没有佩鱼,是金鱼袋还是银鱼袋,老婆有没有得到朝廷诰命钦封,死后谥号是文定文襄还是文忠文正,坟头能堆起来多高,能不能配享太庙,画像能不能悬于凌烟之阁,简直无聊到家,没出息到家了。
黄梅戏《女附马》剧照  图源网络
这种服装与现代大学教育完全是两码事。如果非要生搬硬套,大概大学本科毕业只能是个秀才打扮,小硕毕业可以看作范进中举,博士毕业才有资格参加琼林宴,可是秀才是进学又不是毕业,状元是当官而不是学业水准,根本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服饰除了个性选择,更是社会人的选择。大概人人都不能免俗,人人都被流行推着走,人人又都推动了流行。几十年来,街上曾经流行军帽,曾经《街上流行红裙子》,曾经飘过《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曾经走过《红衣少女》。今年突然闪过新概念,就是“局里局气”。作者也算半个体制内人,可我百思不得其解,在班上穿这样的服装,胳膊腿已经够紧绷的了,怎么会在八小时之外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服装背后职业,让人羡慕。这种衣服还是别成为流行的好。
“局里局气”的服装是不适合校长的,进士服也好、状元帽也好,更是古代的“局里局气”。作为高等学府,如果真的想彰显士人传统,校长先生还不如换上一袭青衫,司马青衫,遗世独立,那样至少看起来还有些知识分子的风骨,不会让人联想起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奔竞之徒。
作者简介
杨逍,用毛笔写字,用键盘写书。微信公号,鱼的人间桑海。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帽子的学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