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很难,都很迷茫。其实所有的难我觉得就是预期管理,预期和现实脱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调整预期。比如本来预期要升职加薪,年薪百万的,突然发现要被裁员了,发现自己似乎在企业中,社会上没有那么重要。创业也是,觉得自己能创业成功,然后拉几个高管朋友,行业翘楚,觉得之前在平台能成功的,自己创业也能成功。


这些都是预期管理的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怕遇到挫折,而是调整预期,而不是逆势而为,不达到目标不罢休。自信很重要,但是简单把预期建立在过去的成功上是值得商榷的。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分析,过去的成功究竟是时代的趋势,是平台的成功,是团队的成功,还是真的是自己的能力占了最主要的原因。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即使让马化腾马云现在重复他们以前的成功也是不可能的。如果马化腾生在今天,他那内敛害羞的性格可能早就被今天职场不知卷到哪里去了。如果马云生在今天,他那毫无顾忌的大嘴巴恐怕早就被当作传销分子被网络口水淹没了。


而且最不可行的是,很多人的预期不是设立在自己的认知层面,而是设立在别人立的标杆上。比如别人出国,自己也要出国。别人读博士,自己也要读博士。别人去了大厂,自己也要进大厂。完全不顾时代的趋势,个体的不同。


以前出国,以前读博士,以前进大厂,对应的是那个时代出国的,读博士的,进大厂的都是少数,而经济在快速发展,也就是市场的供给小于需求。所以那个时代这么选择的普遍都是赢家。现在是海归变成海带,大量的人回来找不到工作,经济下行,所以市场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期望值还不调整,个体消费还那么高,这日子怎么可能过的好?


很多人的问题在于不是当下环境难或者不难,而是没有真正体验过“难”的日子,你体验过难的日子,能接受难,愿意熬过难,才可能有否极泰来的一天。


我回国创业两次,一次做在线教育,一次做在线虚拟世界(今天叫元宇宙)都遇到过很大的难关。第一次遇到2001年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破灭,线上开不下去了,直接把公司转型为线下英语培训中心,又熬了两年才盈利。
第二次做虚拟世界,融资又烧光了,我拿自己的积蓄默默垫了六个月的员工工资。结果到我弹尽粮绝的那一天,唯一知情的核心员工背叛了,跑了,跑之前还要把团队挖空,跟员工说丁哥没有钱了,跟我去新公司吧。
我无奈之下,只好自己雇了两个兼职,自己也参与编程。那时候我已经7年没有碰过代码,当时刚开始重新编程的时候,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总觉得自己是创业老兵,一直都是指挥别人干活的,怎么沦落到要自己亲自编程。
把心理障碍克服掉,花了八个月重构了服务端程序。在重构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很难的多人在线时会集体掉线的bug克服不了。我亲自一行行看代码,觉得匪夷所思,觉得整个服务端逻辑都重构了,怎么这个bug还会出现?最后一行行去试,在通讯模块中找到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前前后后熬了两年的时间,这个项目才上线。


所以今天很多人在谈难这件事时,除了调整预期,应该思考的是,自己有没有意愿去做一件自己能力所在,但现在并不拥挤的赛道。不拥挤代表有空间,但是也代表市场可能并不成熟,需要熬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很多的付出会看起来并没有直接的回报,但做还是不做。


这才是最难的,因为现代社会在信息化和金融化的构建上,普罗大众已经被训练成了胡萝卜和大棒式的“条件反射”,凡事儿都得要点甜头才肯干,没有甜头的事儿情愿窝在家浪费生命。需要克服这种外部资本构建的这套“奖赏机制”,而是要从自己内心构建强大的自我,有自我激励奖赏的能力,才能避免被资本给的小甜头控制心智。


只有自己有很明确的方向感,而且有很强烈的自我把控能力,能有强大的自驱力,才能熬过今天的难关。或者说可以熬过任何难关。
后记:我6月在四川,云南,广西,广州,杭州游历了一大圈,同时见了几十位优秀的粉丝,他们都是第一流的企业家,金融翘楚,行业高管。这一次游历,我见证了西南的蜕变,更深刻理解当下经济和企业家之难。我在深度对话交流之余,正在写一篇较长的诠释和应对这个时代的变化之长文。
请大家稍安勿躁,今天这篇先当个开胃小菜吧!上海疫情又起了,股市又受影响了。很多人不理解当下的很多问题,多读读毛选吧。懒惰的同学可以读我两篇跟毛选相关的旧文,对你们会有很大帮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