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淋过雨,就想为他人撑伞”
来源:“健康界”微信公众号
作者:刘文阳


2022年5月31日13时54分,由上海虹桥开往武汉的高铁G1720次医护专列,在欢送声中缓缓驶出。
历经59天的“疫”线医疗救治任务,1091名湖北省援沪医疗队队员,凯旋而归!
据健康界了解,这是最后一支离开上海的外省市援上海医疗队主力。
5月31日,在通往火车站的路上,当湖北省援沪医疗队车辆行驶在上海街头,沿途市民纷纷招手欢送,警用摩托引导,私家车辆让行,上海以最高礼遇送别英雄。
这一刻,医疗队队员们的泪水湿润了眼眶,朦胧了这座他们为之拼过命的2500万人口的大城市。
口罩边沿不时闪现的勒痕,诉说着他们的经历。
目前,还另有一支134人的湖北省援沪重症团队继续留沪守护重症患者。据健康界了解,湖北省援沪重症医疗队将于6月10日返汉,这也将是最后一支离开上海的外省市重症医疗队。
湖北省援沪医疗队是各省、市援沪医疗队中唯一一支全链条、多维度参与上海医疗救治任务的医疗队。在沪期间,先后有1501名湖北医护队员,全链条参与方舱守护、亚定点医院及定点医院ICU救治、急救转运、核酸采集、检测等战疫工作。
湖北省医疗队在沪期间共收治患者13571人,其中14岁以下儿童累计收治1299人,年龄最小的2个月;70岁以上老人462人,100岁以上老人3人,年龄最大103岁。
其中,重症救治组累计收治96人,累计出院6人,累计好转转科62人;气管插管45例次,开展ECMO操作3例,开展CRRT操作例23次;方舱医院组累计收治10157人,累计出院7625人,累计转院1746人;亚定点医院组累计收治3318人,累计出院2386人,累计转院206人;核酸检测工作组,核酸检测量达到240.6万管;120急救组累计行驶里程35695公里。
我们淋过雨,就想为他人撑伞
湖北援沪医疗队,是最后一支离开上海的外省市援沪医疗队。
“因为我们最有经验,上海希望我们留到最后,把最后一班岗站好。”湖北援沪医疗队第三医疗队领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沈波对健康界说。
“这是对我们的一种信任,我们觉得非常荣幸。我们也不想辜负国家和上海人民对我们的这种信任。”湖北援沪医疗队队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透中心护士长程惠玲对健康界说。
“湖北‘大白’带来的不仅是战疫必胜的决心,更带来了湖北人民的感恩之心。”湖北省援沪医疗队临时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曾念军说。
这些湖北“大白”中,有2020年武汉疫情时被誉为“最美口罩勒痕”护士,来自武昌医院的汪俊;有“没有把自己当外人,给家里人去帮忙”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程芳;有为支援上海推迟婚期,来自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的王卉和余珊等等。
沈波说,他们作为湖北的医务人员,非常感谢在2020年,包括上海在内的很多省市的医疗队,对武汉市的驰援,直至取得了“武汉保卫战”的胜利。
“所以这一次上海出现疫情的时候,我们也都义无反顾、踊跃报名来上海抗疫。”
4月3日,湖北援沪第一批1000余人方舱医疗队和200余人核酸检测队从武汉出发,前往上海支援。4月11日,湖北省增派援沪中医医疗队;4月17日,增派第三批医疗队......4月3日至4月25日,湖北分5批派出方舱医院组、核酸检测组、中医组、重症救治组、亚定点医院组医务人员1501人参与上海疫情防控。其中医生308人、护士926人、医技人员204人、院感30人、管理21人、120急救12人。
“为了拉近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准备阶段我们专门学了上海话。其实说普通话他们也能听得懂,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尽量说本地话,能够拉近距离,有亲切感。所以,到现在我们还是把‘谢谢侬’挂在嘴边。”程惠玲对健康界说,最初他们考虑到,上海老年患者比较多。老年人虽然听得懂普通话,但是平日的交流,还是以本地话为主,有些人会听,但不一定会说。
他们学习了上海话的日常用语和描述头痛发热、腹痛等身体症状的方言,并在抖音、语言app上用上海方言来练听力。在武汉疫情时支援武昌方舱医院的上海华山医院医护,还通过视频,专门给曾经的战友指导上海话。
程惠玲说,之所以她们非常重视语言的学习,因为2020年武汉疫情时,很多外省的医疗队来支援武汉以后,也是为了能够跟湖北患者更好地沟通,曾努力地学武汉话。
依照武昌方舱医院管理经验,方言既能拉近援沪医疗队和患者的距离,也能帮助医疗队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有效缓解部分刚进入方舱患者的紧张情绪。
“援鄂医疗队这些真诚的举动,当时让我们感到温暖。所以到了上海以后,我们也希望以真诚,来回报他们,因为我们来自被全国医疗队支援过的地方。”
程惠玲经常和上海的患友们说一句话:“我们淋过雨,我们就希望给你们撑伞。”
“情感上,我们感同身受,诊疗上,我们经历过这些病例,应对起来可能多了一份从容。情感是互通的,很多情况下,我们能够了解上海的同行想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可以迅速响应。甚至在他们还没有想到之前,我们就已经去做了,他们就觉得非常贴心。上海人对我们的这种信任感、依赖感,可能会比其他的省份,更多一点。”程惠玲多次强调,“我们湖北医疗队,都是抱着感恩的心来的。”
于是,有了这场被称为“热干面”和“葱油面”的双向奔赴。
“武汉”两字获得的信任感、依赖感
程惠玲刚进方舱的时候,因为她防护服胸口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胸牌非常明显。当地的医务人员、患者,一眼看到“武汉”两个字,就觉得亲切、信赖。
“当时一个婆婆,用上海腔跟我说,‘看到你是武汉来的,我就放心了。你们武汉毕竟经历过的,什么都知道的。’”程惠玲说,这次虽然病毒传染性比较强,但是症状并不是很重,但是很多患者心里是有疑惑的,觉得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医务人员只是为了安慰他。“但是,从我们嘴里跟他做解释的时候,他就拉着我说,‘我信你说的话,因为你是武汉的。’”
程惠玲说,这次湖北省援沪医疗队,相当于打满了全场:到社区去采核酸,也在方舱开展工作;后来转到亚定点医院。
亚定点医院,是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之间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形式,这和她们以前武汉疫情时的方舱医院、定点医院是不同的,这对她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但毕竟我们在武汉疫情时的重症监护室待过,方舱医院也待过。我们很快就适应了,做出了及时的调整。”
在患者救治中,湖北省援沪医疗队坚持的三项举措——早期预警干预、开展多学科合作、坚持一患一策,重症患者关口前移,提高了救治率、降低了病亡率。
在华山医院,同济医院卞毅医生发现重症患者老蒋的病情特殊,已经昏迷,排痰不畅,呼吸衰竭,身体右侧出现活动障碍,随时可能心脏骤停,危在旦夕。在家属感到绝望,担心救治徒让患者遭罪想放弃时,卞毅通过耐心解释、劝说,使家属同意将患者转入湖北援沪医疗队负责的ICU,通过提前插管进行救治,患者转危为安。
同样在华山医院,5月19日,一名有基础疾病的新冠老年患者转来。一直配合湖北医疗队从事保洁工作的上海志愿者张阿姨,对焦虑万分的患者家属说:“来华山医院就有救了,这里的重症医疗队来自武汉。”
家属当场就哭了。
护“一老一小”,获浓浓情意
疫情中,最脆弱的群体是老人和孩子。湖北省援沪医疗队由1078人组成的方舱医疗队和亚定点医院医疗队,奋战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这是上海第二大的方舱医院,拥有15,000张床位,由湖北队、天津队和江西队一同负责。
沈波介绍道,湖北队负责三个方舱,一共有4500张床,从4月6日接方舱开始到结束,一共收治了10135个病人。4月21日,湖北队把W1舱改造成为了亚定点医院,上海新国博亚定点医院W1舱也由湖北队负责管理。
“这次在上海的医疗救治工作中,我们负责‘一老一小’。”沈波说,W3舱是亲子方舱,儿童感染者居多;在W1舱的亚定点医院区域,他们救治了很多有基础疾病的、有合并症的高龄患者,他们的医疗救治,生活护理,让医疗队员们面临很大的挑战。
沈波介绍道,从亚定点医院运行到交舱的时候,共收治了3318个病人,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有462个,100岁以上的老人接近10名。
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救治,是存在着很多难点的,而在亚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医疗条件是有限制的,医疗设备、急救设备、药品等,都不像在医院那么齐全。”沈波说。
对程惠玲来说,在亚定点医院时期,考验比较多。“我们早期收治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甚至占到了60%~70%,这么大的岁数,合并了很多基础疾病,生活自理能力也是比较差一些。在早期的时候,甚至经常会遇到一些病人处于比较危重的状态。所以说,无论是在生活护理上,在急危重症的抢救上,对我们都有很大的挑战。”程惠玲说,亚定点医院改造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承担有260张床位的医疗救治工作,其中监护病床20张。
“我们湖北援沪的人,更多是一种报恩的心理,我们会更尽心。”程惠玲说,湖北省援沪医疗队负责的几个方舱,是全上海最后关舱的,关舱前,很多其他方舱转到她们方舱的患者会说,“我转了好几个舱,怨气是有的,但我觉得,你们武汉这边的医护,怎么这么好呢?”
面对孩子,湖北医护化身温暖的“大白”,宠娃花样多。为营造家庭氛围,他们做娃娃的“临时爸妈”,教歌舞、陪游戏、开派对,为让孩子不落下学习,他们开办“方舱小学”,辅导作业,教习书画才艺,孩子称呼他们是“包治不开心的天使”。
面对老年感染者,组建老年病护理团队,送上中医保健、慢病康复服务。武汉协和医院推出互联网医院上海慢病管理线上咨询平台,武汉市肺科医院的医护则通过连线老年患者入舱前所在养老院的驻院医生,一人一策,精准治疗。
同时,他们在方舱医院收治了一个特殊人群,就是上海救助站的人群,大概有60多个。“很多人都是聋哑、失智、失能的。”沈波说。
“很多人虽然是成年人,但是可能心智都是小孩子,甚至不知道穿衣、吃饭、上厕所这些东西,这又是给我们一个新的考验。”程惠玲说。
最让程惠玲骄傲的是,湖北援沪医疗队的心比较齐。“我们病区是由9家医院组成的团队。每家医院的等级、人员素质、包括平时的工作习惯,其实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拧成一股绳,把事情做完了。而整个方舱的医护人员其实来自39家医院,我们能够把工作做得比较圆满的话,很不容易,因为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而且要力求达到标准化、同质化、规范化的管理。”
对领队沈波来说,比较有压力的是收治病人的数量——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最多的时候,一天收治的病人四、五千人。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病人,面临着很大压力。
“上海疫情跟武汉疫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病人量大、势头很猛。但我们在上海,比武汉疫情时好在哪里?第一,武汉疫情时我们属于闭卷考试,大家都不了解病毒,可经过这两年,我们对新冠有了充分的认识,第二,物资是非常齐备的,第三,检测手段是非常完备的,所以很快能够把病例筛选出来。”沈波表示,最让他们感到高兴的是,圆满完成了援护的医疗救治工作。
据了解,1091名湖北省援沪医疗队队员将按疫情防控政策要求,闭环转运至各自目的地,完成“集中隔离+居家监测”健康管理后,重返工作岗位。
“上海的饮食跟武汉差异较大,回到武汉之后,年轻人最想做的就是去吃、吃、吃……然后去嗨歌。在沪期间每天医院酒店二点一线,大家也憋闷久了。”程惠玲说,这60多天来,大家工作压力很大,责任风险也很大,所以把任务圆满完成了,取得非常好的成效,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当被问到自己回武汉后最想做的事,程惠玲说,隔离结束后想与家人一起聚聚散散心,看看父母;与留守的同仁聚聚;热干面、小龙虾、藕汤、火锅、烧烤……武汉好吃的东西太多,家乡的味道她都挺想念。
责编|晗寒 苏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精彩回顾
戳这里,更有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