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青年发展带来无限机遇。中国世界青年峰会愿以聚焦时政热点,解读新兴行业为出发点,倾情推出“与时聚汇”栏目开阔青年眼界,引领青年发展,构建青年走向时代前沿的信息桥。
-CGYS研究中心与时聚汇栏目组
01
朋友,你用过提问箱吗?
大约在2020年初,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开始流行一类名为“提问箱”的小软件,它们的功能十分简单,即为发布者收集社交平台好友的匿名提问,并在其得到回答后,将问答记录在公共空间展示出来,这不得不使人联想到大约十年之前腾讯QQ推出的匿名聊天功能。

“提问箱”中亦有江湖,其中流行最广的软件包括:Popi、Tape、Pome、AddBox等,它们无一例外地具有“年轻”、“轻量化”的特点。以“Popi提问箱”的开发者深圳市波比欢乐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天眼查显示,其成立时间为2020年3月6日,注册资本125万人民币,实缴资本仅25万人民币。
图为 “Popi提问箱”所属公司
精简的开发团队,免费、无广告的运营模式,使得“提问箱”们迅速且普遍地出现在了每一个人的朋友圈中,甚至《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针对这一现象数次刊文,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02 
朋友圈提问箱消失了?
然而,在经历了“全民皆箱”的风口后,“提问箱”似乎又从我们的朋友圈里消失了。除了期末周偶尔在深夜出现配以“学不动了,来看看提问”或“高数好难,开摆了”等“躺平”发言的链接外,曾经最热衷于匿名提问箱的大学生群体似乎已经抛弃了这一玩法,又回到实名网络社交之中。某大学生坦言:“现在提问箱真的凉了,没人看也没人发。”
如此快速的盛衰转变似乎应了Rumsey在其著作《互联网没有记忆》中的论断——“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但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互联网的历史,似乎匿名社交才是“互联网的记忆”,为何与其一脉相承的提问箱却在广泛流行之后迅速遭到冷遇?这还得从社交本质上寻找答案。
03
“提问箱”的本质
   一、是部分“中心化”的社交空间
所谓“中心化”,是指一个提问箱的用户中有一个发布者和许多提问者,这些
提问者仅通过问答与发布者互动,而不能与其他提问者互动,所有的问题内容都针对发布者,并且后者能够选择回答与否,继而解释或拒绝互动
。某个问题被回答后将在提问箱公开展示,这也就相当于所有提问者共同进行了一次与发布者的一对一互动。具体结构如下:

图为部分“中心化”的提问箱
作为一种部分“中心化”的社交空间,提问箱发布者是其中唯一的“话题人物”,但“话题”却必须由社交空间中的其他人提出,因而上图所示的互动发起是单向的。这与现实生活中,甚至正常的网络聊天、网络论坛或分享平台中的社交活动都有着明显差异:现实中的社交和网络群聊都是“去中心化”的,所有参与者都处于相同的地位,可以任意进行互动;网络论坛或微信朋友圈、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具有完全“中心化”的特点,话题的发起由处于中心位置的“楼主”、“博主”唯一决定。部分“中心化”的社交空间,是提问箱机制区别于其他线上线下社交活动的重要特点。
二、是“去标签化”的交流场所
提问箱的第二个特点是“去标签化”,这与“匿名”的性质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在提问箱中,发布者是实名的,提问者则不是完全匿名的。为安全考虑,提问箱软件都采用了禁止转发的机制,因而提问者仅限于能够获取提问箱链接的人,在微信中则仅限于互相并未“拉黑”的好友。提问箱的匿名,并没有将提问者范围的信息隐匿起来,仅仅是隐去了提问者的姓名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社交“标签”,即为发布者所了解的个人特征。
提问箱的匿名仅仅是“去标签化”
在这一“去标签化”的社交场所中,各种话题难以完全脱离现实,一问一答总会和现实社交关系发生交叉。这也给发布者留下了“识破”提问者身份的可能,以及激发其猜测,进而实现主观上“对号入座”,使得提问箱的互动虽然“匿名”,却仍能够影响现实的社会关系。
三、是社会关系集合的一种测度
借助集合测度的思想,如果将每个人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用一系列集合表示出来,那么提问箱就是能够看出这些集合中每个集合含有多少元素的一种手段。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可能有从疏远到亲密的不同层次(不包括双方对立的社会关系)。然而,在微信好友中,提问箱的提问者涵盖的社会关系层次可以概括为“对发布者的生活或思想感兴趣,但自认为不够了解”,或“没有到达无话不谈的程度”的好友。而这一层次则恰好对应着“弱社会关系”,是每个人有效的社会关系的边界。换句话说,提问箱中提问者,代表着对发布者感兴趣的人的边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布者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是“小透明”还是“社交风眼”。
04
“提问箱”为什么消失
新鲜感过去
从提问箱的本质来看,它不是完全“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社交空间,而是介于实名和匿名之间的“去标签化”的交流场所,这些都决定了提问箱只会是其他社交活动的补充和调剂(或是期末复习得胸有成竹的标志)。
“非主流”的创新,如果不能彻底改变人们的社交习惯,便一定会随着新鲜感的淡去而随之消亡。在“日日新”的互联网世界,“提问箱”们被迅速淡忘也并不是一件怪事。
沟通有效性和时效性差
提问箱本身是一个沟通场所,但其部分“中心化”和“去标签化”的特点,却大大降低了发布者和提问者之间的沟通效率——提问者提不出发布者想回答的问题,发布者答不出提问者想得到的结果,这成为了提问箱的常态。加上提问箱的问和答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其沟通的时效性差也是必然的结果。提问箱较差的交流有效性和时效性,也决定了它无法成为主要社交手段。
用户社交定位带来尴尬
关于“为什么不使用提问箱”,有一个缘由值得注意——害怕没人提问。比废话连篇的提问箱更惨不忍睹的,或许只有在朋友圈多次出现,却一共也没有几个问题的提问箱了。在点开提问箱的一刹那,看到寥寥无几的问题,无疑将导致发布者对自身社会关系和社交定位的怀疑——“原来我这么不重要”。尽管朋友圈中一些人本身对匿名社交不感兴趣,提问与否并不能代表其与发布者的关系如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带着期待发布提问箱,却收获了远少于预期的关注,这种“公开的尴尬”将对发布者的社交自信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当提问箱流行的热度过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它可能造成尴尬的后果,弃用也不足为奇,毕竟谁愿意因为一个提问箱给自己找不愉快呢?
匿名信息造成困扰
提问箱中信息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接收环节不可控,若有低级趣味之人、别有用心之人,或心直口快、“哪壶不开提哪壶”之人在提问箱中发问,尽管可以不予回答,却也会被发布者所接收,造成垃圾信息的困扰。而这类信息在实名的社交中少得多,匿名信息给了垃圾信息可乘之机,这也是导致提问箱遭到弃用的自身缺陷。
05 
回顾与总结
“提问箱”就像是互联网上的“小纸条”,没有完全的中心,也并不完全匿名,在许多人看来,没有收到过提问就像是上学时没有收到过表白自己的小纸条,收到不合意的提问就像是收到恶作剧的小纸条。
提问箱的消失,也正像“小纸条”在青春中远去一般,随着我们走向成熟,知道了有些话只能自己说,有些事只能自己担,有些人只能自己哄。”
策划及撰写|钟秉睿 滕京翯
视觉传达|李亦菲
审核|李亦菲 余悦祺
加入【与时聚汇】专属粉丝群聊
快来加入【与时聚汇】专属读者粉丝群,跟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你的看法吧!
峰会其他栏目群
国际局势论坛青年讨论群
【青时际会】读者群
【对话过来人】粉丝群
【与时聚汇】读者群
公益职场干货群
模拟群面信息群
参考:
[1]高涵.匿名社交软件“使用与满足”实证研究——以popi提问箱为例[J].传媒论坛,2021,4(14):9-11.
[2]刘璇.互动仪式链视角下互联网匿名社交软件中的互动行为研究——以Tape提问箱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2,8(03):25-29.
[3]杨甜子.网络“匿名提问箱”成年轻人社交新宠 “来自陌生人的关心”为什么这么火?[J].现代青年,2021(02):55-56.
[4]郑佩林,雷宇. 打开“匿名提问箱”的年轻人[N]. 中国青年报,2021-03-12.
峰会推荐
了解我们
了解我们
合作及联络我们
微信|CGYS_Official 
邮箱|[email protected]  
官网|www.globalyouth.cn
微博|@世界青年峰会CGYS
抖音|globalyouth
小红书|世界青年峰会CGYS
百家号|世界青年峰会CGYS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