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人,在大厂“光明正大”搞“副业”。
天下网商 叶晨
编辑 李丹超
885.8!当颁奖晚会的主持人念出这个数字时,现场先是响起一阵惊呼,接着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885.8小时,这是菜鸟物流运营小二刘俊在2021年完成的公益时长。
这场特殊的表彰,在每年3月3日进行,被阿里人称为“年度最重磅的年终奖”。它的入选条件,与工作KPI无关;入选的人,更是“光明正大”在工作时间搞“副业”。
今年是这一奖项颁发的第6个年头,“橙点公益榜”正式升级成了“2022阿里巴巴公益榜”。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阿里巴巴要连续6年鼓励员工参与公益?或许,这要从小二们做公益的背后故事说起。
他们造火箭失败90余次
终圆大山孩子飞天梦
曹林在讲课
3月3日的颁奖晚会上,曹林特意戴上了两道杠的飞行员肩章。这是飞行行业的“准入标志”之一,也代表着过去一年里,他与伙伴们对于开展儿童航天航空科普实践的自豪认同。
“在课堂上,我们都是‘飞行员’。”
曹林说的“我们”,包括贵州大山里抬头憧憬着星空的孩子们。
去年,作为阿里巴巴运营小二的他,拉上了程序员代立晨等同事,发起了一项“向天空出发”的公益活动,为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进行初级的航天航空知识科普。
首站选在了贵州黔西南州普安县的兴中镇铅矿学校。这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寄宿制学校,有355名学生,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学校和家庭的课外兴趣教育相对薄弱。
所以,自2021年11月开课以来,这门新开的航天课受到了孩子们的持续欢迎和追问。
“向天空出发”团队用代码向大山里的孩子展示火箭知识
“火箭为什么能上天?”
“贵州也有天文项目(中国天眼),却为啥没有火箭发射场呢?”
“上天后看太空、看地球,是什么样子?”
曹林介绍:“因为疫情无法到场授课,所以我们搭建了一个直播间,来为小朋友讲解天文和航天知识。”
而且,“向天空出发”团队还答应给孩子们一个惊喜:我们可以一起动手造真的火箭!
当然,这或许是“史上最业余的火箭团队”。
“我们经历了箭体强度不够、发动机试车失败、遥测数据丢失等各种天坑。”曹林回忆,团队用了3个月准备,期间大大小小的失败遇到了90多次。
他们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向专业人士求助经验,结果“一不小心”就在微博上获得了超150万次的关注量。不少网友不仅为这个公益项目点赞,还主动提供各类资料,为山区孩子造火箭献力献策。
“向天空出发”团队和贵州的孩子们发射火箭
今年1月5日,“向天空出发”团队专程赶到普安县。在当地一座废弃的养鸡场里,他们和孩子们一同完成了火箭发射的最后准备和校准工作;随着现场“小飞行员”兴奋的倒计时,一枚小火箭在普安的无人山区冲向云霄,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航迹云。
对孩子们而言,小火箭发射成功所踏出的一小步,可能就是他们今后航天梦实现的开端。
就像网友在新闻报道的留言评价:“记得2020年淘宝上演了‘直播卖火箭’,那是时代强劲消费力的体现;而这次阿里人做的‘大山造火箭’,彰显的是时代对弱势区域和未来希望的柔软关怀力。”
他们用科技的手段
为沟通者搭建桥梁
在中国,听力语言残疾人士约为2057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7%。
由于缺少便捷的沟通工具,很多听力语言残疾人士(如聋哑人士)非必要情况下,都不会主动寻求常人协助,他们在求医、办证、线下选购商品时,经常面临无法沟通的困境——语言表达,仿佛成了横亘在我们与他们之间的一道无声围墙。
在3月3日的晚会上,达摩院机器智能实验室带来了2021年的重要成果——数字人手语翻译项目。大屏幕上,数字人“小莫”能够将聋哑人士的手语翻译成自然语言播报,也可以反过来根据普通人的语言表达,翻译成为聋哑人士看得懂的手语,实现双向沟通。
现场,小莫还通过了浙江电视台手语老师的双向翻译测试,赢得了观众们的一阵掌声;另一则好消息是,数字人手语翻译已经走入内网内测,之后或将推上支付宝等APP平台。
科技的魅力,不在于它创造了多少的经济价值,而在于它为人们解决了哪些实际的问题。
在达摩院机器智能实验室的研发人员看来,技术能够为听障及语言障碍人士带来快乐。“试想一下,当手语像自然语言一样,广泛应用于音视频播放、直播购物、新闻播报、会议会务等场景,他们也能实时同步获取信息和快乐,生活得有‘声’有色。”
数字人手语翻译项目在购物场景中的应用
同时,技术也能创造就业。“当手语翻译的能力应用在工作场景,一些有日常沟通需要的工作将对听障及语言障碍人士进一步开放,他们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比如咖啡师、服务员等职业,只要他们愿意学习,都可以尝试。”
他们以电商的渠道
打造有温度的“一只鞋”
“鞋子也不便宜,穿一只扔一只挺可惜。你们能不能找厂商问问,能否买一只?”去年夏天,正是和一位腿部截肢朋友的这段对话,把天猫小二确幸(花名)的思考拉向了深处。
在英语里,“shoes”总是以复数形式出现,现实市场情况也是如此——在确幸的印象中,似乎从来没有厂商或者平台推出过“一只鞋”的销售计划。
“这是多大一个基数?会有品牌愿意为其打造市场吗?”出于本职工作敏感度,他迅速查阅了相关资料。据中国残联的统计,中国下肢截肢患者约为170万,而高位截肢者人数尚缺精准统计,一说约为3万人。这组数据有些刺痛了他的眼睛。
去年9月,确幸和团队开始调研肢体残障人士的情况,很快他们发现——原来,中国“一只鞋”需求群体不是少数。比如曾经的全国残运会跳高冠军归玉娜就坦言:“以前街边卖鞋小贩都把鞋子堆在一起卖,我买的时候,会偷偷拿两只左脚的鞋子。”这件事至今仍是冠军心中难以启齿的“秘密”。
“为什么不能用电商人最擅长的商业方式,满足他们的愿望呢?”于是,在确幸与同事们的努力下,“一只足以”公益项目启动了。
但想真正在市场上推出“一只鞋”,背后的工作并非那么简单。
首先,对于厂商来说,单独生产单只脚球鞋是不现实的,这需要品牌重新考虑供应链、再包装等工作。
“我们每天见缝插针地宣扬公益项目。好在天猫鞋类品牌的供应链比较成熟,渐渐地,越来越多头部品牌认可了这个计划。”
去年10月22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天猫及锐步、回力、斯凯奇、乔丹、森马、骆驼、ECCO七家国内外运动休闲品牌,推出饱含温度的“一只鞋”项目,首次实现了可单独售卖。
“一只足以”项目鼓励了很多肢体残障人士
社会文明的体现之一,是穿两只鞋的人能够想着穿一只鞋的人。“第一只鞋子”的落地,还没有让确信和团队的小伙伴完全满意。最近,他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
“一方面借这波热潮继续扩大参加的品牌,能够让残障人士有更多的商品选择,另一方面有朋友提出可以联系生产双脚鞋子的厂商,通过重新配比的形式,建立一个专门的单脚鞋鞋库,使肢体残障人群享受更丰富的购物选择。另外,我们也想加入阿里的技术手段,推出AR试鞋、假肢虚拟试鞋等方式,让特殊人群也有良好的电商体验。”
吸引6亿人次做好事
以身作则带来公益新模式
除了刘俊,当晚登上颁奖舞台的,还有带动300多个志愿者、为末期病患提供临终关怀的玄芝;带领800人一边跑山、一边从西湖群山扛下超过500公斤垃圾的正通;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吴菊萍;跳入湖中救人的迈乐……
他们是程序员、是行业小二、是奋战一线的普通员工;同时,他们的身份又是“老师”、是义工、是扎根山区的致富带头人;在公益领域,他们是相互扶持鼓励的“战友”,也成为公司管理层与同事们眼中的“英雄”。
好人好事涌现背后,是公益已经刻进阿里巴巴DNA。
从2010年开始,阿里巴巴坚持将营收总额的千分之三投入到阿里巴巴公益基金。阿里向全体员工发出“人人公益3小时”的倡议,并协同生态力量唤起更多人帮助更多人。
2016年,阿里巴巴社会公益部发起首届“橙点公益榜”,并作为每年3月最重要的重磅年终奖项发布,表彰优秀公益项目、团队和个人。今年,“橙点公益榜”正式升级成为“阿里巴巴公益榜”。
“蓝骑士”深入大山为孩子们带去美好盒子
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乐乐得到儿童重疾救助,恢复了健康
如今,阿里的业务模式已然融入了公益属性,更多科技手段、商业模式被运用到大大小小的公益项目的运营中来。
面向偏远地区儿童的航空航天科普、手语双向翻译产品“现声”、“汉典重光”古籍数字化……展现的是一家科技基因公司结合社会所需的技术应用力;“一只足以”项目、“菜鸟驿站回箱领鸡蛋”体现了阿里人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敏感和把握,商业化的操作模式让社会上的更多人可以享受到公益的成果。
数据不会说谎——爱在阿里的同时,公益的力量也正通过有爱的阿里人向外传播出去。
迄今为止,已有6亿人次在“人人3小时平台”上做公益献爱心,平均每人贡献了2.5个公益时。

据统计,2021年有超过5亿网友,通过淘宝天猫上228万商家购买公益宝贝,这些消费产生的公益捐赠帮助了214家公益机构,为2450个公益项目筹集善款,爱心帮扶了留守儿童、困境妇女和孤独老人等群体。
一个人做很多不是社会公益,每人做一点点才是真正的社会公益。
无论是把公益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还是在日常购物中顺手帮一把他人,点滴的善意汇成推动时代改变的大河,或许正因如此,阿里巴巴才催生出了“人人都可及”的公益新模式。
专注互联网商业的权威新闻媒体,记录互联网商业的人物和故事,提供天猫和淘宝商家集培训、营销、实战于一体的系统化服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