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窗
来源:搜狐城市(ID:sohucity)
复工月余,上海已两次出手“抢人”。6月初,上海放宽对留学人员落户要求;月末,应届毕业生落户上海新政出台。6月底,杭州也放宽人才落户限制,本科、研究生毕业两年内可先落户后就业——这距离去年10月杭州收紧落户门槛只过去8个月。
虽说不是“朝令夕改”,但2019年以来,部分城市落户政策委实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行情。过去两三年,上海、杭州、北京、深圳、成渝等地户籍政策均有不同程度调整,有持续放宽门槛的,有放宽之后收紧的,还有放宽之后收紧再放宽的。受此影响,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重点城市引才格局持续变化。
吸引应届生落户是从“后端”掐尖引才,增建高校则是从“前端”培育人才。广州、深圳、苏州这几个城市在前两年的抢人大战获得丰厚红利后,现在开始从“供给侧”发力,新建高校“育苗”。这种打法一石二鸟:既补了科技创新短板,又为城市带来潜在高素质人才。如果说长三角急于引才提振信心、补充新鲜血液,珠三角则是不慌不忙“培优择尖”。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轮的抢人大战中,成渝郑、西安济南等地料将不会跟进。原因何在?一是这几个二线城市与广深一样,在过去两年已经“薅到”海量人才,更为重要的是,成都、重庆、济南、郑州、西安等超大特大城市被要求“瘦身健体”、“减量增效”。如何练好内功是这些二线城市更重要的任务。
一线城市的收入水平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01
上海揽才门槛降低,杭州政策先紧后松
复工之后的上海开启抢人模式。其实,从3年前起,上海落户政策的口子就越开越大。2018年,上海官宣“清北本科生”可直接落户;2020年,上海将本市4所“双一流”高校(交大、复旦、同济、师大)划入“直接落户”范围;2021年,上海再推“差别化落户政策”,凡本市应届研究生,在“五个新城”及自贸区新片区就业同样可直接落户。
今年前五个月,上海过半时间几近停摆。6月7日,上海发文部署复工复产人才工作,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再度放宽留学人员落户要求。二十天后,在沪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相应基本条件即可落户——相比一年前,该落户政策可谓“无差别对待”。
上海揽才口子越开越大,杭州则是一阵松一阵紧。2019年,杭州降低大学生落户门槛,当年人口增加55万冠绝全国。去年年底,杭州提高门槛,专科生不再享有 “人才引进”落户通道,硕士研究生也取消“先落户、后就业”政策。上个月底,杭州再次推出“本科、研究生毕业两年内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
深圳和广州同样是在去年收紧落户通道,深圳对2021年9月及之后新引进人才不再受理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广州多个辖区在去年下半年也取消了人才住房相关政策。相比杭州和上海,广深两地今年的抢人动作要小得多,跳水冠军全红婵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成为“新广州人”,但斩获多项国际大赛冠军的湛江姑娘,走的显然不是高校毕业生通道。
从一线城市目前的落户政策来看,也是各具“特色”。深圳门槛最低,但是逐渐收紧——35岁以下全日制大专毕业生只要满足社保要求,即可通过“核准入户”方式落户深圳,不过这一政策有可能取消;北京和上海落户门槛高,两地都是掐尖,对于留学生和高学历人才,京沪近两年其实已经放低了门槛。
近几年京沪常住人口微增、广深常住人口剧增
02
京沪抢人持续掐尖,广深育才服务产业
相比前两年,城市抢人大战硝烟淡了,但每个区域(城市)战术针对性更强了。以上海和广州为例,两地抢人策略有着明显差异,但也有共同点。前者将重点放在顶尖院校上,即便门槛放宽了也需要“应届硕士毕业生”;广州则更青睐技术人才。相同点是,两地都在探索差异化落户,希望引导人才在郊区、新区扎根。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京沪拥有国内超一流的科技创新实力,这两地掐尖取材是城市定位使然,众多顶尖高校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也使得京沪“有恃无恐”。反观广州、深圳、苏州等地,制造业亟需大量技术人才,而高校资源并不能充分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抢人又呈现了另一个特色:京沪“掐尖”、广深“建校”——前者是捕大鱼,后者是放鱼苗。
6月29日,教育部批准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批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智能制造等三个本科专业,明年招生。硕博士今年开始招生,有先进材料、智能交通、微电子等15个专业——这些领域与广东本土产业契合很紧。除了港中文(深圳)建成启用、港科大(广州)获批设立外,目前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港理工(佛山)、港大(深圳校区)、澳科大珠海校区等高校也正在建设或筹备中。借着大湾区战略、港澳资源,广深莞佛狂补高校短板。
同样是6月底,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率先揭牌4个新型学院:智能科技、智能软件工程、集成电路、数字经管。首批录取南大苏州校区的500名本科生将于9月入学。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当前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此次揭牌的4个新型学院与苏州产业可谓贴合紧密。这些学生毕业后,想必有相当一部分会留在苏州。
相比一线、准一线城市的暗流涌动,大部分二线城市目前按兵不动,即便有政策也是“混搭”。合肥近日出台了“服务人才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其中,在合肥就业的35岁以下硕博、普通高校本科生,可在落户后购买首套自住房。中部城市武汉、长沙也或多或少投入真金白银想吸引外地、留下本地高校毕业生。
相比一线城市的目的明确,二线城市的引才动机并不单纯。以合肥和长沙等地政策来看,两地把人才、就业甚至房地产发展诉求“打包”在一起,这么做的实际效果如何有待时间检验。总之,不管是掐尖、建校,还是“以人”,城市只有明确自身定位,使得人有其岗、人尽其才,才能让“人城共兴”。
03
瘦身健体提升动能,抢人大战二线不跟
上海放开门槛、放下身段揽才一是提振疫情之后的经济,二是优化人才结构,广州、深圳,还有部分二线城市则是“日渐高冷”,比如成都、重庆、郑州、西安、济南等地不再“热络”,今年以来也没有推出强有力的抢人举措。这种反差,一方面跟前两年的抢人“成效”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城市未来发展定位牵连。
北京去年人口减少0.4万,上海增加2万,而广深分别增长约7万、5万人。二线城市中,武汉、成都、西安、长沙分别增长120万、25万、20万和18万,相当不错。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即便揽才也稍带提携楼市,这也就不难理解长沙、合肥等地政策“打包”了。
过去十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长超过40%

放慢抢人节奏除了此前收获颇丰之外,还有城市规划的硬杠杠所限。深圳相关规划草案提出,到2035年,深圳常住人口或将控制在1900万。2021年,深圳常住人口已达1768万人,据此推算,在未来14年间里,深圳年均人口增量将控制在9.5万人左右。当然,上海和北京也有总量控制需求,但人才结构调整也要同步进行,因而掐尖之手大行其道。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个二线城市近期料将不会高调出手抢人了。今年的城镇化建设任务提到,促进超大特大城市“优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推动特大城市瘦身健体,有序建设大中城市。这里面涉及到成都、重庆、郑州、西安、济南等城市——无一例外,这些城市过去几年的人口增量也都居于全国前列。
过去这些年,通过区划调整、积极抢人,这些城市摊子越铺越大,但是动能并没有同步跟上,而且挤占了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空间。接下来几年,它们的核心任务是瘦身健体、疏解优化,带动周边城市共同起势——相比“找产业强基业”而言,“找人揽才”相对没有那么急迫了。所以,这一波抢人大战它们大概率不会跟进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