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臣的野望:春秋末年的阳虎传奇
文:鹰眼荷鲁斯  编:瑞秋的春天
孔夫子曾经将春秋时代的政治生态分为四个阶段: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和"陪臣执国命"。这四个阶段的主线,就是政治权利的下移,和下克上的不断出现,各路政治人物粉墨登场,积极参与战争,外交和改革极大丰富了当时的政治实践和后来的政治理论。
按照儒家的划分,西周的盛世对应第一个阶段,春秋的五霸兴起预示着第一个状态向着第二个阶段演变,鲁国三桓,郑国七穆,齐国陈氏,还有晋国六卿的出现,相当于第三个阶段;虽然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周礼约束,鲁国也无法逃脱这种政治权力下移的时代趋势,而且政治权利下移的趋势,在鲁国表现得非常明显,家臣成为了政权的挑战者和执掌者。鲁国家臣的叛乱就是第四个阶段。
由于鲁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鲁国的贵族家臣掀起了一次次叛乱,以较小的领土和极少数人,影响着当时的地缘政治和用人制度。本文的主角阳虎,就是第四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阳虎身为鲁国贵族季氏的家臣,篡取鲁国国政长达三年之久,开创了春秋时期"陪臣执国命"的先河。与孔子外貌相似的阳虎,和孔子一起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只脚在春秋,但是另一只脚已经迈入战国。他们的人生经历,都体现着新旧时代的交替性。
一.三桓与家臣
随着井田制的崩溃,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因素的出现和文化教育的普及,诸侯们挑战周王的权威。在此过程中,大夫们会在频繁的对外战争之中积累名望,实力与土地。三桓也是如此,他们拥有世袭的领土,仿效鲁国君主的家臣班底和规模庞大的家族私兵,从公元前7-6世纪开始就逐渐崭露头脚,最后成为了鲁国核心的执政集团。
强大的卿大夫下面,还有数目庞大的家臣班子。家臣一般是士大夫本人的统治班底。西周的封建制度具有家国同构的特色,天子,诸侯,大夫的统治机构有着类似的结构,大夫的封邑里,有着自己的宗老,宗祝司马,史官,有司,司工,邑宰等官职,效仿天子和诸侯的一班朝臣。
这些人出身于最低的贵族阶层-----士,往往与他们所效忠的大夫有血缘关系。这些家臣大多是有世袭官职和封地的宗法家臣,每代人的地位不升不降,世代效忠于家族领袖,生侍其身,死侍其魂,以忠义作为最核心的价值观。在效忠关系上,类似于中世纪的欧洲,"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些家臣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国,直接效忠于自己的家族领袖,而不是一国的君王
严格的等级制度是很难逾越的
比如季孙氏的家臣南蒯企图驱逐宗主,事情败露后奔齐,齐景公称他与叛徒无异。南蒯为自己辩解道:"我想为鲁国国君伸张权力,所以才反叛季孙氏。"但是齐大夫韩皙却说:"身为家臣却想着壮大公室,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这种评价,其实代表了社会对家臣的主流观点,这样的效忠关系,为后来层出不穷的家臣叛乱埋下了伏笔。
春秋家臣和君主的关系,类似于西方中世纪
二.鲁国的国情
鲁国三桓家族和其他诸侯国的卿大夫很不一样。总而言之,在齐国和晋国,大夫间的横向矛盾突出;但鲁国是大夫间比较团结,而大夫和家臣间的上下矛盾就比较明显了。
在地缘上,晋国对内清除国君旁支,对外兼并大小诸侯国,所以晋国的卿大夫基本上诞生于扩张战争,11家强大的卿大夫,几乎都是异姓贵族和姬姓远亲,没有一家公室贵族。他们在架空国君之后,会发动惨烈的兼并战争,频繁的战争一面催生了残酷无情的政治文化,一面导致了三晋瓜分国家;
晋国大夫领地
而鲁国位于东方的泰山脚下,不是位于四战之地,唯一的外患来自于北方的齐国;再加上鲁国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保留着大量的周礼,所以鲁国几乎没有亡国的风险。外战较少与文化悠久,所以鲁国贵族不以尚武好战作为首要美德。
而且三桓都是姬姓贵族,是鲁桓公的后裔,本是同根生,所以奉行同宗亲善的原则,故其政治诉求基本一致。比如叔孙氏和孟孙氏的封地都在曲阜以北,相互呼应,是防御齐国南下的要塞。因此三家间没有出现类似晋国的残酷内战,而是以季孙氏为核心团结起来,进行联合统治,这样的结构反而保持了鲁国贵族的大致团结,避免了外国势力插手本国的贵族内战;因为国君也是姬姓,所以他们也没有取代君主的必要,仅仅满足于架空国君,瓜分了国君的大部分领土和公室军队。
三桓垄断了鲁国内政外交
随着三桓掌控了鲁国的内政外交,三桓的主公们往往活跃于战场,外交等国事场合。这样的情况具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三桓的家臣班底成了实际上的国家大臣,能负责的职权不再限于三桓的封地之内;另一方面是这些人趁着主公忙于内政外交和民事,将主公委托给他们的军队变成个人武装,将主公交给他们治理的城邑当成自己的封地,增加了这些人的实力。但是这些人苦恼的是,因为世袭的固定职位,他们升不到更高的位置,获得更大的政治权利。
因为三桓之间没有内战,所以一些有野心的家臣们难以与主公凝成一心;另外,三桓自己就明目张胆地违背周礼,废立国君,使用国君规格的礼制,已经破坏了周礼;但是联合起来的三桓如同天花板,阻挡了家臣们的上升渠道。
所以三桓的家臣们蠢蠢欲动,跃跃欲试,想推翻主公,割据城池,复制三桓的成功。他们为了笼络人心,甚至打着"尊奉鲁国君主,还政于鲁国君王"的旗号,塑造有利的舆论,甚至联合鲁国的外敌对抗三桓。
鲁国号称礼制完备,但是却出现了极其不合礼制的家臣治国的现象,可谓十分讽刺。可见历史的进步,往往是在最陈旧的链条上破土而出的。时间一久,贵族们的军事素质和行政素质也会稳步下降,这不免让有才能但是出身低微的人心里痒痒。所以春秋末期的鲁国,出现了一波家臣叛乱。而这些家臣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先后在鲁国和晋国当家臣的阳虎。
三.阳虎的崛起
阳虎出身于三桓之一的季孙氏,世代作为季孙氏宗主的家臣。公元前517年,鲁昭公试图驱除季孙氏,他起兵讨伐三桓家族中最强大的季孙氏,于是三桓兵合一处,打败了鲁侯的亲兵,鲁昭公兵败逃亡齐国,被齐景公接纳。随后,三桓拥立鲁定公,但实际上瓜分了鲁国君主的权利。在征战中,阳虎统领季孙氏的家族私兵,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控制季孙氏的军机大权。
趁着季平子逝世,季桓子继位,蓄谋已久的阳虎凭借威逼利诱,逼迫季桓子承认阳虎是季孙氏的代理。而当时孟孙氏和叔孙氏的领主同样年轻,阳虎控制了季孙氏等于控制了三桓,控制了三桓等于控制了鲁国,阳虎就此开始了3年的执政时期,对于季氏宗族中的反对者,大肆杀伐,表现得十分冷血果断。
阳虎成为鲁国的无冕之王后,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加强与诸侯各国的联系,分别委派季桓子和孟懿子出使晋国,改善鲁国与晋国的关系;一面在国内加强控制,强势胁迫鲁定公和"三桓"与他盟誓于周社,与国人盟誓于亳社。
当时的鲁国,不同成分的国民有不同的崇拜地点。周社是祭祀鲁国贵族祭祀祖先周公的场所;鲁国的底层百姓很多是商朝后裔,亳社是他们祭祀商王祖先的场所,在这里举行盟誓仪式,意味着阳虎的执政地位和权力得到权威认可,任何人不得背叛。阳虎在确立执政合法地位后,又在国内大张旗鼓地网罗人才,各个贵族集团的庶出子弟,还有孔子和他门下的寒门弟子们都成了阳虎拉拢的对象,一度说的孔子哑口无言。

四.纵横捭阖

在对外关系上,阳虎也是多头讨好,己方渔利。
当时的晋国,因为大夫争权而无暇攘外,晋国一手扶持的吴国,给楚国制造了巨大的麻烦,所以楚国也无法北顾中原。齐国想趁机恢复霸权,郑国看到晋国和楚国无力干预中原事务,趁机攻克了周王室的若干城池。晋国看到了,则要求鲁国去讨伐郑国。
春秋是血染的历史
公元前504年,阳虎在晋国的指示下伐郑,阳虎亲自挂帅,并得胜而还。当年夏天,季桓子带着郑国俘虏前往晋国献俘,为了防止与自己关系不好的季桓子做自己不利的事情,于是阳虎让孟懿子一起前往。在阳虎的指示下,孟懿子告诉范献子,如果阳虎在鲁国混不下去,希望能投靠到晋国,担任中军司马,也就是晋军主帅的副手。范宣子明确表示:晋国君主向来是根据个人才干授予职位的,只是不知阳虎何时来晋国。再这样试探之后,阳虎觉得晋国对自己的态度算是不错,起码不会反对自己。
与此同时,齐国看到晋国内部严重分裂,于是想恢复齐桓公的霸业。而晋国的盟友鲁国,成了齐国的开刀对象。
齐国与鲁国的相对位置
本来是国难当头,但阳虎从外敌威胁中,看到了巩固地位的机会。他把自己和三桓的矛盾作为卖点,向齐国人证明自己的价值,希望从齐国那里获得支持,继续控制鲁国。公元前503年,齐国得知阳虎执掌季孙氏的情况后,认为这是激化鲁国内斗,削弱三桓实力的好机会,于是别有用心地将齐鲁边境的郓、阳关两座城池归还给阳虎,作为阳虎的私人封地,供他积攒实力,和三桓分庭抗礼;一旦压不住三桓,还有处可去。
公元前503年秋冬时节,齐军大举进攻鲁国。在被阳虎击退之后,次年初,阳虎大张旗鼓地反击齐国,希望用外战的胜利转移国人对他的不满和怀疑,同时用讨伐齐国来讨好晋国,从两方面巩固自己的势力。
春秋的车兵部队
而齐国得知是阳虎统兵后,希望阳虎能继续与三桓斗争,所以决定不动真格,让阳虎继续他的表演;阳虎对此也心领神会,于是和对手打太极。但是鲁军将士的主力是三桓和公室军队,他们不是阳虎的亲兵,这些人也深知阳虎和齐国的联系,以及阳虎发动战争的目的,所以非常消极,一行人军心不稳。
春秋的战车
鲁军来到齐国阳州城下,大军无心攻城,于是在城下列出坐阵,在地上坐了半天。众人觉得无聊,孔子的弟子之一,鲁国勇士颜高将自己的一张巨大硬弓拿出来炫耀,传给军中将士们观看,齐人发现鲁军阵型骚动,于是突然杀出城门,于是颜高只能拿起别人的一张弱弓射箭。但是还没有开弓,就被冲到敌人击倒,但在被打倒的同时,眼疾手快的他趁机将敌人射倒;鲁军败退时,鲁国勇士冉猛带头逃跑,冉猛的哥哥冉会大喊:冉猛快去殿后。在荣誉感的刺激下,冉猛这才开始奋力狙击对手,幸亏齐军也只是做样子追杀,鲁军得以全军撤退。
颜高射箭
次年3月,阳虎带鲁军前去攻击齐国的廪丘。鲁军攻城的冲车被齐军纵火点燃,鲁军用麻布蘸水后灭火,并顺势攻陷外城,但是齐军却集中力量从内郭里杀出时,鲁军却毫无斗志,向后却退。阳虎看到全军即将溃退,于是大喊:"如果冉猛在此,必然能击败齐军。"
冉猛听了大为感动,于是趁势反击,杀入齐军之中,将同样没什么斗志的齐军拦住。但冉猛在追击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没有人追随他反冲锋,于是假装摔倒在地,停止追击。不想再纠缠的齐国人也没有趁机擒拿冉猛。阳虎看到这种情形,感慨而欣喜地说:"大家都太客气了"。
阳虎体会到了齐国对他的纵容,这让他发动叛乱有恃无恐,也让他有胆量在日后流亡到齐国。

五.公开叛乱

经过对封地的苦心经营,阳虎觉得颠覆三桓,发动政变的时机已经成熟,他的具体方案,是联合几个和自己很像的庶出贵族公子,对鲁国的三桓家族进行大规模取代:以季桓子的弟弟季寤取代季氏宗主季桓子,让叔孙辄取代叔孙氏宗主叔孙武叔,自己则取代孟孙氏宗主孟懿子,以庶出公子和边缘人物为宗主,对鲁国政坛重新洗牌。
为了避免引来国人的造反和外国势力的讨伐,阳虎在政变过程中,目标始终锁定在"三桓",避免误伤和扩大打击面。对于有名无实的鲁定公,他加以利用,他甚至还提出还政于鲁君,振兴君权的口号来迷惑国人,以及孔子等社会公知。虽然这是违背家臣道德的宣传,但是对于那些有才华,但是得不到三桓提拔的人而言十分诱惑,包括孔子。
鲁国国境
阳虎把政变时间,定在公元前502年的秋祭日(10月3日)。这一天,鲁定公要在都城曲阜的郊外举行秋祭大典,三桓的重臣们都要到场参加,所以曲阜城内防御空虚,有利于发动政变。阳虎计划:等祭祀活动结束之后,他就伺机发病斩杀季桓子,然后再调集都城的兵车攻打城中的孟孙氏和叔孙氏。
整个行动的计划时间,精确到了曲阜的街道和每一时辰要干什么。“山雨欲来风满楼”,阳虎在都城频繁调兵的举动,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孟懿子麾下城镇长官,担任成邑宰的公敛处父察觉了阴谋,于是在告知了主公后,提前赶回封地征兵,准备增员自己的主公。
得意满的阳虎,准备造反
城中祭祀活动结束后,季桓子、阳虎等人按照计划,随鲁定公赶往郊外宴飨宾客,阳虎的车驾走在前面,阳虎的弟弟阳越殿后,季桓子被夹在中间,相当于被劫持了。
季桓子发觉情况不妙,于是在情急之下,用悄悄话争取骖乘-----季孙氏家臣林楚的支持,并突然下令逃跑。林楚听命之后收紧缰绳,突然转变方向,驾着战车在岔路口一路狂奔,脱离阳虎的押送队伍。阳虎的部下在后面放箭追击,想至季桓子于死地。一行人驾车在曲阜街道上前后追击,尘土飞扬,看的国人目瞪口呆。
鲁国都城里的激战
最后,季桓子的战车有惊无险地摆脱阳越的追击,成功地躲进孟孙氏府邸,好在孟懿子已经命令家臣和族兵枕戈待旦,应对可能发生的政变。孟懿子在府邸大门即将关闭的瞬间,从门缝放出一支利箭,一举击杀阳越。阳虎等人见阴谋败露,只好集结全部的部属攻打孟府,好在孟懿子此前已部署好兵力,他命甲兵放箭,使得阳虎的兵车无法靠近,阳越也中箭身亡。阳虎对孟府久攻不下,这时公敛处父的援军也及时赶到,叛军就此被击败了。
叛军被鲁国正规军击败
阳虎看到阴谋见光,于是想拼个鱼死网破,他闯入宫中,劫持了鲁定公当人质,把宫中的国之重器和各种珍宝统统席卷一空,然后率残部冲出曲阜,混战之后,都城之内一片狼藉,血迹斑斑。
当晚,阳虎驻军于城外的要道之上,宴饮如常,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随从们劝他赶紧离开都城附近,阳虎自己却神闲气定地说:"鲁人听说我逃跑了的消息,都在庆幸自己保住了一条小命,怎么还会有闲工夫跑到城外,置我于死地呢?"
驻扎在曲阜城外的阳虎,似乎并不担心敌人的追击
事实证明,这个随从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阳虎的估计更高明。当时公敛处父建议孟懿子乘胜追击,但是孟懿子因为心有余悸,害怕阳虎在城外受到伏击,于是没有同意。
阳虎的首都政变最后彻底惨败,在鲁国民心尽失,所以他选择回到个人领地阳关,继续与"三桓"作斗争。"三桓"集团第二年便组织兵力,集中武力攻打阳关,想来个瓮中捉鳖,彻底除掉阳虎这个祸患。阳虎毕竟兵力有限、寡不敌众,在负隅顽抗之后,他命人放火把城门烧掉,自己趁乱出逃齐国。
阳虎当时被围困在城中无法脱身,他一度吓得要自返回来~杀,以为命尽于此,但幸亏一个守城小吏打开城门放他逃出生天,可是他没跑多远,又突然折回,给守城门吏胸口来了一剑才扬长而去。鲁军攻占阳关后,"三桓"搜查放走阳虎的嫌疑人,当军人们盘查到这个守城门吏时,见他身负重伤,觉得他经历了激烈战斗,因此不仅没有怀疑他放走阳虎,反而奖励他战斗勇敢。此时守城门吏才恍然大悟,阳虎给他的当胸一剑并不致命,而是要感谢他,并帮助他洗清了犯罪嫌疑。
如同电影情节的一幕幕,体现了阳虎为人胆大心细而且武艺不错。

六.流亡外国

阳虎跑到齐国后,齐景公听说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和有谋略的政客,对他十分欣赏,并想给他官职和爵位。此时的齐国和鲁国,晋国一样,也有卿大夫权利过大,公室权利被挤压的问题,所以齐景公打算委以重任。阳虎也鼓动齐景公说:"鲁国奉晋国为盟主,齐、鲁两国相互攻伐、相持不下,现在我可以帮助齐国攻打鲁国,只需发起三次进攻,就可以彻底击溃鲁军。"
齐国也存在卿大夫权利过大的问题
久闻阳虎善于用兵,所以齐景公真的打算让他帅师伐鲁。但是,齐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君权也是岌岌可危。齐国由四个大夫家族把持。其中田氏正在给百姓派糖:用大度量衡借粮给百姓,用小度量衡收回粮食,野心不小。齐国的大夫们既担心国君用阳虎加强君权,也担心阳虎成为田氏第二,威胁自己的执政地位,于是执政大夫鲍文子避重就轻地暗示道:"阳虎做人的原则是为了财富,他可以抛弃一切仁义道德,如果轻信他的花言巧语,让他率师伐鲁,齐军军力损耗过度,谁能保证他不会趁机作乱呢?"齐景公听从了鲍文子的建议,派人把阳虎囚禁起来。
因为之前范献子承诺过,会在阳虎落难时收容他。因此阳虎的真实想法,是被软禁在齐国西部,这样更方便他出逃晋国。但阳虎知道齐景公对他不信任,他故意反其道而行之,表示想在齐国东部被囚禁。这让阳虎如愿以偿,被齐景公关在与晋国接壤的西部边邑。
阳虎到达西部边邑后,立即开始实施逃跑计划。在拘押地,阳虎派属下出巨资,把邻里的各种车驾租借而来,把车轴切断,用布条把断轴包裹起来,然后再把车还回去。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开始向边境潜逃,待看守们发现后驱车追赶,发现所有的车轴都被切断,车辆无法前行,众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逃往晋国。阳虎逃到晋国后,投奔到赵鞅门下,赵家人打算封其为国相。
孔子听说此事后说:晋国赵氏以后要遭殃了,因为叛徒到哪儿都会搞事。
七.阳虎的新生
不过这次孔子失算了。阳虎投奔到赵鞅门下后,打算任用阳虎为赵氏首辅,地位仅次于自己。
当时赵家的家臣表示反对,他们认为阳虎善于窃国政,因此万万不可重用。赵鞅却说:"阳虎在鲁国是窃国大盗,屡屡得手,这说明他是一个能人。他想得到的无非是财富与权力,我既然知道他想要什么,说明他是可以被收买的,那么他就不可怕了,我只要把财富和权利守护好就行了。"赵鞅力排众议,敢于起用臭名昭著的阳虎,是因为他了解阳虎的为人。
事实上,由于晋国卿大夫间的内战远比鲁国频繁,所以晋国大夫和家臣的关系更加紧密,鲁国是各家大夫之间友善,大夫们联合起来斗家臣;而晋国恰好反过来,是卿大夫们带着各自的家臣你争我夺。这对于宗主的识人能力和家臣的执政能力是巨大的考验。在这种环境下,久经考验的赵简子无疑比鲁国三桓更加成熟。
而且赵家险些遭到了灭族,所以论生存能力,赵家领袖肯定比心慈手软的鲁国贵族要强。赵家祖先是为商王朝牧马的游牧部族,晋文公时代赵家的领袖赵衰迎娶过戎女,赵家贵族是典型的华夷混血,长期与戎狄的战斗,让赵家的尚武程度高于中原贵族。所以阳虎的武艺在赵国人里也没有绝对优势。最后,阳虎初到北方,势单力薄,短期内形成不了气候。
有一次赵鞅问阳虎道:"我听说你善于培养人才,果真如此吗?"这么问他其实是想敲打阳虎,让他在赵地夹着尾巴做人,不要结党营私。但是阳虎回答道:"我在鲁国执政时养了三个人,等我落难时,他们都背叛了我,加入了讨伐我的行列。我在齐国时也向齐景公推荐了三个人,他们都功成名就。可是等我获罪逃跑时,他们全都躲着我,甚至对我落井下石。"
赵鞅听后哈哈一笑,随后又意味深长地告诉阳虎:"种橘子和柚子的人,吃和闻自己种的水果都是香的,但是种荆棘的人,只会扎自己的手。赵鞅其实实在委婉地警告提醒他不要结党营私。同时他通过"树人"这个话题,看出了阳虎缺乏理想,仅仅靠利益而不是一定的信任吸引人,所以他的部众也会背叛他。
阳虎虽然是一代枭雄,但是老辣的赵鞅更是统御群雄的帅才,对于阳虎这种有叛变前科的另类人才,他以利益驱使,又用刑法震慑阳虎的不臣之心,让他不敢胡作非为。阳虎在赵鞅手下作相,认清了形势,所以他十分识趣地说:"君主贤明我就忠心耿耿,君主昏庸我就用阴谋来试验他的才干。"
后来,晋国内部发生了新的变故。在大夫争权的过程中,范氏和中行氏为一方,晋国君主和韩赵魏智四家为一方。齐国为了从中牟利,支持范氏和中行氏。

八.扬名立万

公元前493年8月,晋国和郑国的铁地爆发激战,史称"铁之战"。这是一场决定了后来晋国命运的战役,初步确立了四家大夫:韩赵魏智瓜分晋国的事实。由于范、中行两族的物资储备告罄,只得派使者到齐国请求外援。齐、郑两国决定两国合力支援:齐国出资,提供一千车粮食;郑国出力,负责粮食护送,范氏也赶忙率军相迎。
赵氏首领赵简子也出师作战,此时的阳虎已经是赵氏的得力干将了。为了鼓励士卒们奋勇杀敌,赵简子推出了县郡化的改革方案,用此来激励赵家军队的士气:"克敌制胜的人,上大夫奖励一个县县,下大夫奖励一个郡,士人尚田,庶民和工商业者可以入朝为官,奴隶可以成为平民。"
这道著名的军令状是后来战国的军功爵制和县郡制度的雏形之一,这种英雄不问出处,以功绩升级的体制,确实有利于阳虎这样出身不好,但是雄心勃勃的人才崛起。作为姬姓的庶出贵族,阳虎如果是生在晋国,基本上也就不会像在鲁国那样,背负十分沉重的窃国骂名了,而和孔子形成的鲜明对比,以及孔门弟子对其言行的负面记载,让阳虎长期以来不得翻身。
铁之战前的严肃誓师
由于赵氏在战役中投入兵力不多,而且郑国军队准备仗着人数众多,率先突袭赵家。知己知彼的阳虎,在战前为众人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方战车比对手少很多,步兵也是少于敌军。所以,我们建议您将所有的军旗,都插在战车上,可以虚张声势,让对方误以为我方人多势众,战车众多,因此不得不摆开阵势与我军对峙,而不会轻易发动偷袭;到时候,您再让我站在赵军阵最前列,去恐吓,威慑敌人。由于我曾经击败过过郑国人,郑国的贵族们都认识我,他们人人忌惮我的威名。等双方摆下阵势后,我们再开战,就可以摆开阵型决战,而避免被对手袭击的不利局面了。"赵鞅后来采纳了他的建议,虽然战争异常惨烈,赵子自己也被戈击中,但是阳虎很快接过了攻势继续前进,在阳虎计策的帮助下,赵家最终取得了胜利。阳虎的才干在赵鞅手下得到充分发挥,为赵家称霸立下了汗马功劳。孔子的预言失算了。
八.孔子与阳虎
在卫国匡地流亡时,匡地人因为阳虎曾经曾经侵扰过当地,而把貌似阳虎的孔子围困了起来。事实上,孔子和阳虎确实有相通之处。按照宗法制度,孔子早生几百年可能完全没有出头之日,在宗法制度森严的时代,阳虎也难以做大。二人都是以非传统的方式,凭借着才华和名望,一度升到了高位之上,在渴望进入贵族圈子的同时,却被真正的贵族所警惕。
在阳虎离开鲁国之后,孔子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此时孔夫子已经50多岁了,但是季孙氏依旧没有任命他的苗头。这时鲁国出现了另一次家臣叛乱。和阳虎关系不错的费邑宰公山不狃,害怕被季孙氏清算,于是占据费邑造反;为了增加叛乱的分量,他还请一直想当官但是没有机会的孔子辅佐他,这一度让孔子非常心动。按照孔子的思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孔子想加入公山不狃,其实想借此机会,一方面推行自己的政治和教育主张;再加上封建家臣的直接效忠对象是季孙氏这样的大夫,而不是鲁国国君,这也算是减轻了孔子的心理负担。
孔子摧毁大贵族的封地城池——堕三都
但是孔子最后没有成行。不久后成为了中都宰,并做到了司空和司寇,开始推行的自己政治理想。孔子以强硬的手段着手隳三都,摧毁三家超过规格,私藏兵甲的大城,直接加强君权。叔孙氏、季孙氏因为家臣叛乱,深受其害,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是在拆除季孙氏的费城时,却遭到了公山不狃的顽强抵抗。公山不狃看到郈邑被拆,做了应战准备,当季桓子率领大军前来到费城时,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带领费人避实就虚,直捣鲁国都城曲阜,鲁定公,孔子和叔孙氏,孟孙氏都逃到季孙氏家中躲藏。季府一度被叛军被攻破,一行人又逃到府中的武子之台,孔子一面命令叔孙氏和孟孙氏下台作战,一面调集国人前来支援,最终居高临下地击败叛军,公山不狃逃到齐国,费邑终被拆毁。
孔子希望恢复严格的周礼
但是在摧毁成邑时,公敛处父和孟懿子以成邑是国防重镇,要防御齐国入侵为理由拒绝放弃。鲁定公派兵围攻也没有攻陷。这时三家才明白孔子的真实目的,于是开始冷落并排挤孔子。虽然鲁定公封孔子为司寇兼摄相事,以孔子来加强军政大权,但是他却没有听命于自己的强大军队,三桓已经将鲁国的军事力量瓜分。最后不得志的孔子只能选择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理想和主张。
战国时代 制度发生了巨变
虽然如此,但是一些孔门弟子却留在鲁国为三桓效力。在平定了公山不狃的叛乱之后,三桓家族痛定思痛,决定不再任用阳虎这样的家臣,这些人因为有世袭头衔和田地,乃至封邑,所以容易自重。后来三桓任用了很多孔子的徒弟,这些人往往不是姬姓出身,不授予他们封地,而是将封地的收入折算成谷粟,定额定量地发放给这些家臣。一方面节省了封地,一方面杜绝新的家臣叛乱。这一关系,其实是官僚制度的先声,为后来战国的官僚制度开启了先河,算是三桓对鲁国政治的一种改革。


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