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
这世界,有人天生是开拓者,有人却只适合做追随者的角色。
只要定位清晰,人生其实都算成功。
张良是韩国的贵族,祖父和父亲一共辅佐过五代韩王,可以说,张良家族对韩国有强烈的归属感
生在这样一个地位崇高、生活优渥的家庭,张良的未来早就写好了岁月静好的剧本。
但父亲张平死后二十年,秦军的铁骑瞬间就将张良那副美好的生活图景撕得粉碎。
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
张良因为年少还没有参加工作,但韩国灭亡的事实还是在他心头引发了一场强烈地震。
从此,他只有一个念头,为韩国报仇。
年轻人,血气方刚,都认为自己是天降大任之斯人
那时的张良也是,他坚信,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他一定会复兴韩国。
张良的第一步计划是,刺杀秦王。
凭着家族几代人的积累,张良花重金求请刺客。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良得到了一位能轮动一百二十斤铁锤的大力士。
在秦始皇进行大巡游时,张良一伙埋伏在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当秦始皇的车驾经过时,大力士果断将手中的大铁锤扔了出去。
一击即中。
但很不幸,那只是秦始皇的副车,嬴政并不在那辆车上。
▲嬴政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趁着沙尘暴肆虐的机会,张良迅速逃走。
这对张良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因为,复兴韩国的梦还在,而他这辈子都可能再也没有刺杀秦王的机会了。
张良最终在陈郡的下邳县停下了脚步。
在下邳的日子里,张良偶然结识了一位自称黄石公的智者。
老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张良,因为博浪沙刺杀秦王的举动早就让他天下闻名,至今各路“媒体”还是各种炒作呢。
看着张良瘦削的身体,长得跟个妇人一样,老人很难将张良的容貌和他刺杀秦王的举动联系起来。
但事实是,张良确实是一位大勇之人
老人是齐国济北谷城人,平生所攻的专业是黄老道家。齐国灭亡后他虽然隐居下邳,但却密切关注着天下局势,张良的一系列行为自然逃不过他的眼睛。
只不过,他觉得,张良目前就是一块璞玉,还需要耐心雕琢
于是,老人对张良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考察,在确认张良是一位可塑之才的情况下,他将集自己平生所有经验与智慧的大作《太公兵法》赠予了张良。
是的,将来的天下是年轻人的天下,老人已自感时日无多,只能以张良为自己“生命”的延伸。
“将此书琢磨透了,你就能做帝王之师。”
老人留下这句话,从此消失于历史,江湖中只剩下黄石公的传说。
从此,张良潜心研读《太公兵法》,在学问大涨的同时他越来越为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羞耻。
复兴韩国,是需要有组织的军政大事,而自己却只将注意力聚焦在了刺杀秦王的匹夫之勇上。
说白了,他和当年的燕国太子姬丹是一样一样的。
▲太子丹  电视剧《大秦赋》/剧照
这只是认知层面的拔高,张良真正的改变是对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综合自己性格、能力等各方面的特点,张良觉得自己不适合做一个开拓者,最适合他的角色是,帝王之师
是的,这点黄石公临走时也交代他了。
张良在下邳这个地方实现了涅槃重生。
从此,张良的目的很单纯,找一位可以辅佐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秦末的乱局开启之后,张良在投靠楚假王景驹的路上偶遇将兵数千人的沛公刘邦。
很神奇,天下英豪无数,张良给别人“贩卖”自己的谋略理论时,没人能听得懂,但当他和刘邦交流时,刘邦却能秒懂,而且还能实践得更好。
但问题是,刘邦自身也没上过几天学呀。
张良无限感慨:
“沛公这是天授的英才呀。”
张良感觉自己已经找到了可以辅佐的明主,可那时候的刘邦还很渺小,在他身上暂时还看不到什么希望。
当项梁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后,张良也建议项梁立韩国公子韩成为韩王,多面给秦军树立敌人。
项梁同意了张良的建议,立韩成为韩王,张良为韩国的申徒。
可复兴韩国的行动一点也不成功,张良和韩成虽然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但还是只维持了一个在颍川打游击的局面。
再说那个韩王成,也不成器。
接着,张良受韩王成之命送刘邦西入关中。
这一路,给了张良深入了解刘邦的机会。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张良觉得:
刘邦是一位干实事、有脑子、有手段、能成事的帝王之才;而且,在共同经历过许多事件之后,张良觉得,他和刘邦的配合,那叫一个“丝滑”。
没错,张良已经决定将自己的帝王之学完全输出在沛公刘邦身上,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人生目标。
项羽在主持鸿门大分封时以极其难看的吃相将整个旧韩国地区划入了自己西楚国的范围。
▲项羽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这还不算,韩王成更是被他长时间带在身边,后来干脆直接杀了。
张良“彻底”入职了刘邦的公司。
在楚汉相争的岁月中,张良将自己的才华毫无保留地服务于刘邦的大业,屡次挽救刘邦于危难中。
汉王朝建国之后,张良是公认的“汉初三杰”之一,被刘邦封为留侯。
有人总是不理解,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为什么选择功成身退?
看看人家萧何、曹参他们,还继续在重要岗位上发光发热呢。
很简单,因为张良灭掉秦国的目标已经实现,而且,他也觉得,以刘邦的水平和汉王朝现有的局面,有没有他张良其实影响不大。
那为何不做一个不被君主怀疑的“潇洒哥”呢。
张良确实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
其实,萧何对自己的定位也是一个追随者,只是,他比张良更早地认识了自己。
沛县举事,当大家推举萧何为“沛公”时,他果断拒绝。表面上看是,他怕事败之后家属受到连累,但其实,这只是个说辞罢了,因为即使他不为“沛公”,事情败了,他的家属也一定受到连累。
秦国法律的严苛那是历史公认的。
萧何真正拒绝做“沛公”的原因是,他没有那个能力
沛县举事,沛公的角色必须要做到让沛县所有的精英阶层能够服从于他,也就是说,成为沛公的那个人,整合资源的能力要强,覆盖面一定要广
而纵观整个沛县,除了刘邦,没有人有这个能力。
而且,刘邦身后还有老丈人吕公强大的财力支持呢。
别人,有吗?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刘邦能够成为“沛公”的角色是一种必然,因为只有他的条件最成熟
此后,不管是灭秦战争还是楚汉相争,萧何都安安分分地做着自己“总管”的角色,即使他在汉军中也拥有巨大的威望,但他始终是一点杂念也没有。
▲萧何  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因为,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汉王刘邦的跟随者
所以,人最难做到的事就是清醒地认识自己,许多人经常做着一些和自己能力不匹配的事情,结果总是遭遇滑铁卢。
那有人可能也有疑问,“如果自己没有才华那怎么办”?
答案是,跟对人
汉朝建国之初,大家论资排辈时都觉得曹参的功劳最多,“人家身上光伤疤就七十多处呢,应该排第一位”。
其实,曹参这人司马迁从内心里根本没太看上,因为他觉得,曹参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多的功劳完全是因为跟了韩信的缘故
韩信后来早早被刘邦剪除了,这更显示出了他曹参的能
不管大家认不认可司马迁这个说法,但总之,有一个道理我们得认同:跟对人很重要
勉之!
(全文完)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