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德岁写给孩子的自然科学》(全3册) 限时特惠包邮 ¥85原价¥174 ),2022年7月9日活动结束。
《地球史诗:46亿年有多远》是古生物学家、著名科普作家苗德岁教授的作品。他在本书后记中称,这次给读者介绍地球科学,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性和趣味性”,二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一直是我终生学习和研究的两大领域,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三是“相比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普著作,地球科学方面的科普著作较少,尤其是中文世界的原创地球科学科普著作更少,我乐意试一试”。
有了苗德岁教授的自我挑战与倾力创作,便有了我们眼前这本《地球史诗:46亿年有多远》(以下简称《地球史诗》)。
近年来,科普阅读备受重视,但国内“科学家缺位”的创作困境一直难以改善。如果能有一位“功力”足够深厚、又愿意放低身段与孩子畅谈的科学家为孩子写作,那真是小读者的一份福利。
想为青少年写出优质的科普作品,需要什么“功力”呢?我觉得作者在主观意愿之外至少要满足两点,一是学识的功力,二是表达的功力。前者其实不难做到,拥有高学历的专业人士大有人在,即便没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进行深度搜索和整合;难在后者,想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深奥的科学知识、复杂的科学思维、抽象的科学精神传达清楚,需要考验作者在本专业之外的素养。
苗德岁教授为孩子撰写科普作品已近十年,圈内公认他形成了自己的苗氏写作风格——“孩子读了不觉深,大人读了不觉浅;外行读了不觉深,内行读了不觉浅”。这本《地球史诗》也是如此,每个年龄段的读者都可以阅读并有所收获。
《地球史诗》开篇从地球的“真面目”入手,带领读者从岩石、地质构造和古生物化石三个角度解读地球这本“大书”,内容囊括沧海如何变桑田、地质景观、岩石对于人类的意义、岩石中的文字秘密、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古生物化石、地质年代、生命起源、生物大灭绝等,尾声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终结。读者阅读本书时,头脑中会形成简明的思维框架,从宏观角度获得对地球科学的理解。
作者在讲述与地球相关的科学发展史时,并不强调正确答案,而是沿着人类探索的轨迹,一步步展现今人熟知的“真理”是怎样形成的。比如,作者在讲述“沧海如何变成桑田”时,从早期人们的认识着手,提及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在内陆发现贝壳,并推断贝壳化石是海洋生物的遗迹,但这与西方传统观念中的六天造物说发生了冲突;作者接着讲道,基督教信仰者从《圣经》中找到了看似合理的解释,但达·芬奇提出了更符合常理的不同推测,然后是丹麦医生斯坦诺的生物解剖与化石研究,逐步“推导”出如今地质学的基本定律——地层层序律。整个讲述过程如推理般环环相扣,吸引读者拨开科学的迷雾。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基于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科学案例,适时插入科学思维链接,指出“胡思乱想”是科学家最可贵的素质,真理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曲折的历程。由此,读者也感受到,正是不懈的探索才成就了科学之美。
今天,我们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精细,数理化、史地生各有领地。不知有多少人注意过,其实知识本是相通的,学科划分并不是为了割裂知识。中国自古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教诲,西方几百年来的科学发展历程也闪烁着学科交叉的光芒,这种理念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通识。通识提倡科学素养与人文艺术并重,日渐受到全球教育界的重视。放眼古今中外,成大器者多有通识之才。《地球史诗》中提到的多位科学家,包括张衡、沈括、哥白尼、达·芬奇等,都是通识型科学家。本书作者苗德岁教授也是一位通识教育的倡导者。他曾经说:“做学问无非二途,或通识,或专精;现在专精者多,通识者少,而成就大学问的人,光专精往往是不够的,因为视野会受到局限。”
《地球史诗》的通识性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即“打通理科与文科的壁垒,弥合科学与日常的断层”。在这方面,《地球史诗》超越了作者以往的少儿科普作品,把他本人“艺兼文理”的技能发挥到极致。
作者是权威的科学家,科普新知是首要的。当一名读者阅读《地球史诗》时,会有很多惊喜的收获:书中既有一些“正统”科学问题的讲解,比如人类是从猴子变来的吗?地球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是怎么回事?古生物学家怎样研究恐龙化石?人类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地质灾害?同时,书中也有很多让人感到“意外”的认知,比如南宋理学家朱熹居然是个研究化石的科学达人!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居然只把天文学当业余爱好!让人痛恨的病毒居然是人类进化的“功臣”!
不过,作者无意仅仅给读者科普“几万个为什么”,想用一本书来容纳最大量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作者意在透过有限的纸面,传达出更多无形、无价的东西。
苗德岁教授是一位科学家,他对科学世界的里里外外如数家珍,他毕生凝聚的科研精神、科学思维极其宝贵。作者在正文外,适时穿插科学家逸事、科学元典介绍、科学思维解读。在第三章《地球躁动有活力》中,作者用三节文字详细追溯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形成历程,用前人的观察与猜想、魏格纳的大胆推测、寻找证据、被质疑、继续寻找证据、为科学献身、终被认可等一系列曲折故事,并紧密关联各年代的科学发展史,把地球的板块构造说全面、清晰地呈现出来。作者在讲述魏格纳的学说时,既用理性的态度向读者解释了“在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证据很重要”,又在字里行间启发读者: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不要害怕出错,不要畏惧权威。我想,读过这一节“励志”故事的人,会获得探索世界的信心和勇气,形成更广阔的人生视野。
真正的科学应该兼具人文精神。从人文角度解读科学,是青少年从教科书和大多数科普作品里看不到的。《地球史诗》一书在正文之外的侧边栏和附录部分,做了大量跨学科的知识拓展,范围涉及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历史、考古、文学、英语等领域。作者讲述大江大河的形成时,信手拈来古代文学家的写景诗;讲海啸时,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海溢”“海吼”“海沸”等海啸记录;讲述人类文明演进时,中国远古时期的彩陶跃然纸上。作者能从丰子恺的散文里读出地质学原理,从蒲松龄的文章里读出古人对地震的第一手记录,从狄更斯的《呼啸山庄》里嗅到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利用与空气污染。
读《地球史诗》,让我感觉像在科学的花园里闲庭信步,它没有围墙,可以在园内信手采集生物、地理、历史、文学等不同形态的种子。在作者笔下,人类的知识结构变幻成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各学科不再孤立存在。换一种角度看,原有的知识体系会闪现前所未见的光芒。
读书也是在读人。透过一本书,能感受到背后是什么样的人。《地球史诗》作者苗德岁教授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领域的行家,也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文艺爱好者。他说,他创作时追求的是科学性、文艺性、趣味性“三合一”。从《初识地球真面目》《阅读地球“石头记”》这样别致的章节标题,到具体内文的遣词造句,比如用“朝代”形容地球46亿年地质分期,用“卓尔不群”描述火山,用“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形容真理的探索过程,可以看出,挥洒自如的语言艺术是《地球史诗》作为原创作品的魅力之一,这也是翻译过来的国外科普作品无法媲美的优势。
苗德岁教授在其他文章中回忆过他父亲说过的话:“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走上社会,既能在任何场合即兴说出十分得体的话,又能下笔写出文从字顺、言之有物的漂亮文章,还是会受到大家待见的。”我认为这句话也很符合当下“大语文”理念对青少年的期望。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相信苗德岁教授通过《地球史诗》及所属的“苗德岁写给孩子的自然科学”系列作品,一定会点燃孩子心中的科学火种。
2021年7月
《地球史诗:46亿年有多远》一书入选了“2021年度中国好书”,在它出版面市的半年多时间里,已经获得十余项荣誉。苗德岁教授后续完成了《生命礼赞:追寻演化的奥秘》《恐龙绝响:走进史前时代》,组成现在这套“苗德岁写给孩子的自然科学”
《生命礼赞:追寻演化的奥秘》从生命是什么讲起,追溯了生命的起源,告诉我们生命如何演化以及生命的征程。生命到底是什么呢?它就像爱情一样难以定义。我们好像从各个角度都能解读,又无法完全解读,在这本书里,你将能看到苗教授是如何用他科学的、跨学科的视角取解读。
《恐龙绝响:走进史前时代》顾名思义,讲的是恐龙时代的故事。除了了解恐龙本身,我们还会了解到有关恐龙的理论研究、文学艺术方面的趣闻。当然,你可以在这本书中领略到2.3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的地球景观和生命风采,一起步入那个神秘未知的史前时代。
这套书装帧精美,设计雅致,手感极佳。封面采用有颗粒感的原白特种纸,搭配印金技术,提升图书质感;内文采用100克书纸,纸色柔和,环保油墨四色印刷,给予良好的阅读体验,推荐9-15岁的青少年阅读。
文字:宋华丽
连岳的新书,点击以下图片可以购买。
▼ 点 阅读原文, 购买 《苗德岁写给孩子的自然科学》(全3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