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与日俱增,中国步步接近碳中和的目标,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一句口号;“绿色”也不仅是一种营销,从一根吸管、一个鼠标,到一座建筑、一个公园——通过设计,绿色似乎早已来到身边。
问题来了,
究竟什么样的设计才算真正的绿色?
平时看到的LEED认证,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有什么办法识别“漂绿”的假面?
6月15日,全国低碳日这一天,第一财经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旭峰连麦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天友建筑首席建筑师任军,同济大学媒体传达系副主任、上海欧美同学会留德分会理事梁靖,MSC咨询创始人兼CEO谭亚幸,以及《第一财经》杂志编辑张云亭,以#这年头连设计也绿了吗#为话题聊了聊绿色设计这些事儿。
错过直播也不要紧,这篇推文为你直接划重点。
Q1:为什么是“超越绿色设计”
第一财经杂志编辑张云亭:
第一财经从2016年开始每年4月都会出一期设计特刊,今年的设计特刊重点关注了绿色设计的话题。
为什么起名《超越“绿色设计”》?因为我们在采访普里兹克建筑奖得主凯雷的过程中意识到了一些设计产业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比如在非洲,用自然环境中的材料做建筑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这种本土的建筑在西方标准体系下却意外获得了“可持续”的标签和奖项。同样的,任军也在采访中提到美国的绿色建筑标准照搬中国来有时候也是不适用的。比如中国有很多本土建筑是超过了LEED标准的。
△点击上图购买《超越“绿色设计”》。
通过这些采访我们会发现,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本土建筑本身与西方国家标准之间会产生一定的不协调感。因此,这期杂志关注了很多设计行业,以及有关绿色的标准,我们想探讨一下抛开“绿色设计”概念之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Q2:何为绿色建筑?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天友建筑首席建筑师任军:
绿色建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资源,即建筑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二是以人为本,即为人们提供健康实用高效的使用空间,而且和自然和谐共生。
从“绿色设计”的角度来看,凯雷在非洲做的房子很像中国传统民居,比如福建的土楼、湖南的吊脚楼等,它们都是采用了适合当地的材料和低成本的技术,用当地材料和空间的智慧解决居住和使用空间的舒适性。

△福建土楼,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图源|视觉中国
在绿色建筑领域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概念特别多,比如有被动房、主动式建筑、低碳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我认为所有这些概念可以用三个关键词进行总结。
1是“绿”:即绿色环保。比如为应对生态危机出现的“生态建筑”,为保护环境出现的“绿色建筑”,还有更关注环境之外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概念,都可以总结为“绿”。
2是“能”:即关注能源。这是从应对能源危机角度来设计房屋,比如节能建筑、0能耗建筑、被动房、主动式建筑等。
3是“碳”:即减少碳排放。从气候变暖角度出发,为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一方面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关注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
我们最近在大兴做一个“零舍”实践,就是把普通的北方农宅改造成0能耗的乡居,这个乡居使用新风能源一体机解决能源需求,另外辅以太阳能。总造价大约8000元/平方米,未来使用期间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费,多产生的电力还可以覆盖掉增量成本。
Q3:有哪些绿色关键词?
同济大学媒体传达系副主任、上海欧美同学会留德分会理事梁靖:
绿色对设计各行各业都有影响,绿色的概念也从最早的节能转变到现在的低碳。我总结了几个绿色设计关键词:
1、本土化:即利用本土材料。除了使用本土材料和设计做绿色建筑,在设计领域也有本土包装等。
2、开放化:即空间设计上的开放。比如我参与的一个工厂改造项目,将一个大的厂房划分成了几个小的区域,然后在小区域安装空调,这样会比做大区域的空调更加节能。
3、轻量化:即减少重型材料的消耗。
4、长寿化:即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比如一个节能灯泡虽然价格比普通灯泡要贵,但是因为使用寿命长,所以节省下来的电量覆盖完购买成本后还能长时间使用。放到设计领域,一个好的包装设计能让消费者留在家里继续使用,而不是一次性用过就丢弃。
5、再生化:即循环再生。利用设计的思维给垃圾赋予新的生命,让被丢弃的物品再利用起来。
6、产能化:即利用设计形成产业。绿色设计方面的探索会产生新的材料、新的模式、新的科技等。比如同济的再生材料实验室就是实验将稻谷做成防腐材料,再制作成窗户,这样能比铝合金窗户节省4/5的碳排放量,而价格却比铝合金要低。也许未来绿色会代替金色成为新的代表财富和经济的颜色。
Q4:绿色消费存在吗
MSC咨询创始人兼CEO谭亚幸:
绿色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概念,不过人们确实发现最近几年带有绿色、可持续标签的企业发展得非常迅速。于是,我们从2020年开始做起了可持续消费研究。
绿色、美观、价格等都是消费者在购买时会考虑的因素,但没有一个因素是独占性的。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在环保方面,消费者会关注以下两个角度:一是长效性角度,比如比起穿一个季度就过时的衣服,绿色消费者们喜欢百搭舒适的服装。二是重复使用角度,比如绿色消费者们倾向于消费可以换芯的日化品,可以物尽其用的包装设计等。
另外,从消费心理来看,现在有三种类型的绿色消费心理。第一种心理是在消费时会先考虑绿色属性的产品。第二种心理是愿意专门为绿色属性多花钱买安心感。第三种心理是犹豫不决的时候会选择有绿色元素的产品。
△ Allbirds 展示的其制作服装使用的可持续材料。图片来源 | allbirds.co.uk
虽然消费端和生产端之间总会有一些信息传达延迟的情况,不过总体而言,企业家是否愿意为绿色买单,主要看消费者愿不愿意为绿色买单。
Q5:绿色只存在于营销概念中吗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天友建筑首席建筑师任军:
如何判断绿色产品?它得是理想很丰满,现实也光鲜的设计,既要符合绿色需求也要以人为本。比如用可降解包装袋代替塑料袋,以减少塑料制品对海洋的危害,这样的设计在我眼里就是绿色的。还有建筑领域有一种用回收混凝土废渣制成的板材,它不仅是绿色的,而且具有艺术表现力,曾被应用于国家大剧院等建筑。这也是非常真实的绿色产品。
同济大学媒体传达系副主任、上海欧美同学会留德分会理事梁靖:
很多品牌在设计之初就带有可持续的概念。比如一个咖啡品牌创始人一开始就是从环保角度入手,将胶囊咖啡的胶囊改造成可降解胶囊产品,一路做起了自己的品牌。我认为从可持续角度进行商业创新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持续和绿色应该是未来很长时间的热点。
世界知名咖啡公司Lavazza近日也宣布将于今年年底之前推出可生物降解的咖啡胶囊。

第一财经杂志编辑张云亭:
我们在制作这一期杂志的过程中也观察到时尚品牌在这一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有些品牌在成立之初就以循环材料或再生材料作为品牌基础,生产环保产品。很多品牌的营销策略和产品策略是结合到一起的,两者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另外,一些企业的CSR部门的工作和ESG等方面的指标是挂靠的,一个明显的趋势是,ESG成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标准。
MSC咨询创始人兼CEO谭亚幸:
我觉得“预期管理”很重要。企业一旦声称自己绿色就会被更加严格的审视,而不声称自己绿色的企业则会因一点点绿色行为被表扬。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消费者眼里的“绿色”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过度绿色营销有时会起反作用,而严格进行绿色管理的企业则会得到认可。但我希望消费者们在严格之余也给企业一些耐心,因为没有人是一步到位的。
Q6:绿色的未来在哪里?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天友建筑首席建筑师任军:
建筑未来可能成为产能房屋,即成为能源的生产端而不仅是消费端。比如房屋白天利用太阳能发电,使用剩余的电量可以给新能源汽车充电。反过来新能源汽车里节余的电量到了晚上还能给房屋供电。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形成新的能源互联网。比如天大建筑学院的学生参加太阳能国际竞赛时做了一个150平方米的房子,房屋产能可以是消耗能源的4倍。
△ 新能源汽车。图源|视觉中国
同济大学媒体传达系副主任、上海欧美同学会留德分会理事梁靖:
我认为绿色未来会是遍地开花的景象。一方面,现在政府已经从城市规划上开始做低碳设计了,另一方面也有团队在沙漠里做绿色尝试,未来祖国的大江南北可能都在做低碳的事情。从商业方面,各个企业也都在以绿色为出发点进行探索。对于企业来说,“绿色”不仅是付出,也会是收获。此外,关于绿色的社会观念也变得越来越成熟。人们已经从最初只知道简单的节省和循环利用,逐步提升到了追求科技化绿色的程度。
第一财经杂志编辑张云亭:
我们在设计特刊里也看到了一定的趋势,有很多设计师在参与当地的城市规划的时候就已经介入了新的经济模型的探讨,比如如何做生态恢复、重新发展旅游经济,而不是越污染越糟糕的城市发展模式。这种新经济模型可能需要设计师、咨询师和生态专家们更广泛地去参与。希望从决策层面就能看到更多职业化的生态设计师去领导这样的城市设计、商业设计。
MSC咨询创始人兼CEO谭亚幸:
环境保护、生态保护非常大的一个痛点在于回报周期长,比如种树或修复沙漠的成效可能要几年才能看到。不过这两年科技赋能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比如说可以做绿色会议,减少差旅支出。还有用VR等科技手段帮助人们去理解绿色,比如蚂蚁森林。另外,新零售的消费品牌可能是率先绿起来的,品牌绿起来之后,供应链才会绿起来,未来每个品类都会出现一个可持续品牌。现在绿色产品已经不是做不做的问题了,而是快不快的问题了。
△ 蚂蚁森林里的“遥望森林”功能。
关于绿色、关于设计,你或许还有很多疑问没有解开。除了6月15日的微博直播,你还可以从2022年4月的设计特刊中看到更多相关讨论。也欢迎你持续关注第一财经绿点计划,我们将于近期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多轮考核,预计9月公布第一届绿点榜单。
关注绿色,就是关注人类的未来。
*一个预告
随着第一批00后大学毕业正式走入职场,网络上关于“00后在职场上重拳出击”的讨论也越发热烈。
在准备7月新刊封面专题的过程中,我们决定放下刻板印象,通过对上千人的调研和采访,写出00后们面对职场的真实心声。
00后如何看待职场?去大厂还是最吃香的选择吗?在职场中该怎么与他们打交道?
7月6日晚19点,我们将在微博连麦智联招聘前执行总监孙凌,任仕达大中华区中国服务外包事业部总经理张鹏,资深职业咨询师、职场向UP主卡丽和金融专业毕业生,以及“00后发言人”李金朋,聊聊“00后”就业的那些事。欢迎关注@第一财经YiMagazine官方微博收看本次直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