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工作的世界,2020年114号出版作者为经济学背景,4星
在《未来简史》中,赫拉利提到未来会出现很多“无用的人”,他用这个概念,想要描述的是:这些人是在经济生活中,无法创造价值。就像当汽车得到大规模应用之后,用作运输的马匹变得没有经济价值了。虽然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马作为一个物种,还发挥着赛马,旅游等用途。然而,马匹从此不再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该书的主旨:是论述为何人类社会在未来几十年间,会面临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技术进步和自动化会让某些职位消失,这样的论断不是第一次出现,但书中给出的论述,系统性地说明了为何这一次不同。

书中首先将工作拆解为具体的任务,之后将任务分为常规的流程化与非流程化的,前者的代表是在工业流水线上拧螺丝,后者的代表是撰写法律文书。之前数轮的自动化浪潮,取代的都是前者;而如今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新,则在那些曾经以为,人类无法被替代的任务上取得了突破。
书中接着将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归结为两类,分别是替代型和互补型。前者如同人类驯服了马匹,从而让自己能够更快的探索世界;而后者如同杜鹃鸟将蛋下到别的鸟的巢中,一旦自己孵化出来,就将原住地的其它鸟蛋通通赶跑。

书中给出的互补型的科技及其影响的典型案例是:在ATM最初推广时,人们会担心该技术造成银行前台人员的大规模失业,然而实际发生的,却是由于该技术的普及,人们对银行业务的需求增加,从而造成银行网点的增加。银行职员的岗位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多了。
区别互补型和替代型的,是新技术带来的三种影响,分别是生产效率的提升,让社会的财富总量变大,以及让社会财富的组成方式改变。而最新的技术进步,是在把财富总量做大的同时,让财富的分配变得更不平等。这体现在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发达经济体内中产阶级的消失。
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论证,自动化导致大规模失业这一预言,为何之前几次都没有成真,而为何这次情况不一样。书中给出的回答是:前几次的技术是互补型的,而这次的技术变革则是以替代型为主的。替代者不是某个强AI,而是一个个在特定任务上做到极致的窄AI。
这意味着,职位的消失不是在特定的某一天发生的,而是在温水煮青蛙式的,变得越来越严重。这使得我们既能够拥有足够多的时间,来提出系统性的应对方法,也意味着我们会忽略一旦人类变得如曾经的马匹一样在经济上"无用",问题会有多严重。
如今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增大。而当大多数人无法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社会思潮会变得更加民粹,更为排外。而随着工作岗位消失的,除了稳定的收入,还有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当前的主流价值观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在其工作中,当个人在经济上变成”无用之人“,如何重塑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将变成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书的第三部分,作者给出的了针对如何应对该问题的两个指导方向,一是自下而上的通过教育,不过这里的教育不是教会人工作的技能,而是价值观上的翻转,即让无用之人能够在不用工作的时光活出自己的价值,而不只是闲着。

而自上而下的解决方案,作者给出的建议不是全民基本工资(UBI),而是有条件的基本工资。前者是给每个人按月发钱,保证其基本生活。而后者则要求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例如参与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即使这些服务由机器完成效率更高。在给公民发放津贴。书中人物后者更能维护社会的团结,并让个人找到生活的意义。

对于这本书中的观点,笔者基本是百分百认同的,这是很罕见的。如今我们谈到就业率,却没有意识到很多职位其实是不必要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隐形失业。社会还没有做好准备,面对越来越多在经济上,完全无用的人。
未来的科研,都会是由机器独立完成的。人类的科技发展不会停止,掌管一切生产活动的大政府不会回来,但如何对生产出的成果进行分配,却不得不采取全新的,而不是打补丁式的方法来解决。
人们将工作作为人生的核心,青少年准备工作的技能,而大部分的时候持续地努力工作,直到退休后依赖他人的工作成果,在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部分本应工作的时间中没有工作,甚至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宅在家从来不工作。这在冲击现有价值观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未来已到,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这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以工作为核心的人生管理模式终将伴随这个我们熟悉又厌恶的旧世界消失,而新的时代会是怎样,则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