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那只大象》是认知语言学大师乔治莱考夫的一本十几年前小册子。这是一本认知语言学的入门读物,更是关于如何帮自由派赢得选举,获得更多话语权的实用指南。由于书中的很多案例,对国内读者会觉得陌生,因此普遍对这本书评价不高,然而拿掉了美国背景下的话术与技巧,书中透出的人情事理是相通的。
这本书今年湛卢出了新版。更新了不少新内容。十年前读这本书时,我的思想还偏向自由派,如今已经转为保守派了。这次重读这本书,更关注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语言框架和隐喻。
1为何需要语言框架
所谓语言框架,就是用词汇及其背后的隐喻构成的一个迷宫,听者在这个迷宫之中,不管怎么绕,都逃不出走到布置迷宫者选定的出口。就像这本书的书名,如果叫你别想大象,去想象其它动物,那么你越不想大象,你想到的动物,多半和大象越和类似。这就是语言框架的锚定效应的直观例子。
在数学证明中,每一步之间都没有歧义,逻辑必须严丝合缝。在科学论文中,每句话都要讲证据,需要有数据支撑。这两者中,都语言都不会决定思考的终点。唯有自然语言中,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为何会这样,不能怪自然语言不准确,而且由于科学研究中,将问题拆解细分后,因果链条是清晰的线性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是互为因果的,如同鸡生蛋蛋生鸡,这时候通过语言,选择论述的视角,即使是相同的证据,由于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例如,对于为何有些地方的人贫穷,有些地方的人富裕。保守派会说是本地居民本身不上进,证据是最初两地,不管从那个指标来看,都差不多,但只有A地脱贫了,这说明是B地的人自己不争气。而自由派会在这种情况下觉得,B地没有脱贫的原因是其引进的是钢铁厂,A地则主打旅游业,后来因为环保被关停了,因此A地有义务补助B地。
2 该如何看待语言框架
在深度学习区分猫狗的例子中,要解释神经网络是如何做出预测的,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高亮出图片中那些区域,是训练好的神经网络中,对应权重最大的。这些区域可以看成是神经网络的注意力之所在。通过标出图片中那些区域,对分类的帮助最大,可以解释模型如何做判断的。例如如高亮的区域位于猫脸左上和右上角,说明模型学到的,用于分类的特征是猫狗的耳朵。
在自然语言中,把语言框架显性的指明,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即让听者能够明白,一长串话语中,那一句才是重点。如果读者没有理解并认同你的框架,那么你需要格外强调并重复,突出重点。而若是你们处在同一个频率,那么不需要特意指出,听者就能够明白要表达的观点,从而使交流更高效。
《别想那只大象》这本书中,相对的两个语言框架,背后对应着两派政治观点,即保守派和自由派。随着美国政治变得越来越极化,两派的初衷被越来越极端的观点掩盖。按照我的理解,两派的关键差异体现在对借债的态度上。
《别想那只大象》中将自由派比做慈母,将保守派比做严父,前者对不争气的子女会帮一把,后者会将所有成年的孩子赶出家门。拿最近爆出的贵州独山县400亿地方债,自由派认为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加强监管,毕竟扶贫这个目标是可取的;而保守派则认为不应该允许为了某个集体的目标而借债。
对于自由派,会为了某些宏大的理想,而愿意向未来借债,而保守派则要求每个人都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自由派,需要保持的中道是温和,不为了某个理想,扭曲对现实的认知,不顾一切不惜代价地追求。而对于保守派,则需要和更广阔的社群接触,听到看到更别样的风景。
3 显示用到的框架 帮助找到思考谬误
《别想那只大象》是站在自由派的观点,讲如何使用语言框架,来更高效的沟通。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如果你告诉了听你说话的人,你在用框架中有那些关键词,那么听者就能少一些概率,对你语言中用到的隐喻产生误解。
话语是误会的根源。这句话初读小王子时,只觉得是言语不如行动更能表达爱意。但按照认知语言学的理解,自然语言隐喻中无处不在。例如上句中,就通过处字,将语言比做实体的平原。然而不同预设的人,会对隐喻的实指有不同理解,哪怕隐喻的所指是相同的。而这就是误解的根源,而不断累积的促成了越来越两极化的社会。
应对的方法,按照《别想那只大象》中讲的,是先告诉听者,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包含复杂的因果关系的,书中提出的这个概念,代表那些时间间隔很大,因果链条中的两者看似无关,需要通过类比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偶然形成的。
书中指出,如果总是驳斥复杂因果关系中的两者不是由于巧合发生的,那就如同让人别想那只大象,但却起到反作用,让人们听到的想到的都是大象的特征。自由派要想宣传自己的主张,需要首先让听者接受自己的认知框架。认同自己的想要达成的愿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