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家企业,告诫消费者不要购买自己的产品,你一定会觉得这家企业的老板脑子进水了。但一家名为Patagonia的美国服装企业,却指出自家生产的夹克衫,需要花费45升水,产生20磅二氧化碳,由于生产衣服的环境足迹很大,因此该公司希望他的客户能够少购买些那些平常不会常穿的衣服。
这么做不是宣传的噱头,而是出于企业的愿景。最近读了一本关于领导力的商业书籍《无限的游戏》中,这是其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个案例。
这本书的作者曾经写过很多经管类书籍。该书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本,这本书可以看成是经典著作《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的商业解读版。书中将所有的人类活动都看成是一次次游戏,按照游戏的目的,分为开放式的无限游戏,与封闭式的有限游戏。
小时候常听的鸡汤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要尽力了问心无愧了,就足够了。后来发现这仅仅是鸡汤,过程做到现有条件下的最优,固然是有价值的。但结果是否达成,也无法忽视的。不过我们需要区分预期的结果是怎样的,这才是能够真正让我们问心无愧的东西。
一种预期目标是在短期获得更大的利益,不论是人脉,金钱还是曝光量;而另一种结果,则是让自身能够继续参与博弈,即参与到无限游戏中。
活下去是风险管理的终极目标,这正是《黑天鹅》一书反复强调的。若是从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塔勒布的警告,正是针对那些陷入了无限游戏心态的人。
例如:管理者若是抱着有限游戏的心态,会忽视尾部风险,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尺度下,黑天鹅出现带来的损失可以被忽略;而无限游戏不会在意避免的风险是不是不太可能发生,而是提倡在员工即客户间构建信任,从而使得在极端环境下,企业不会面对墙倒众人推的恶性循环。
无限游戏的心态,不会将竞争看成是你死我活的决斗,而会是相互激励的同行者间的共同成长。前者会将蛋糕越做越小,一旦大环境出现变故,就会遭遇剧变。而后者则会让用户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从而变的更具有黏性,会在危机时继续支持这一产品。
而有限和无限游戏心态的最大区别,还在于是否有一个清晰的,可实现的远大愿景。不论有没有面对环境的负面冲击时,愿景会让你做出杠铃式的投资,做出那些看似没有短期收益,但一旦成功就会持续带来回报的决定。
开篇的故事,Patagonia的愿景是让用户过上对环境友好的生活,为此,他家生产的衣服特别耐穿,不容易坏,除此还支持旧衣服终身回收。类似的例子,是美国连锁商店cvs下架香烟这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所以这么做,是由于其愿景是让客户过上健康的生活,而卖香烟则不符合这一愿景。
持有愿景,意味着把赚钱当成是副产品,相信只要在过程中符合愿景,就能够在长期来看活下去。

可以想象,如果这些为了企业愿景,牺牲短期利润的案例没有一个光明的结尾,是不会出现在一本管理类的书中的。然而这究竟是不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了,是不是有更多做了这样傻傻决定的企业,悄无声息的死去了?对此问题的回答,需要了解书中对愿景的五个定义:

言之有物,积极乐观的表述
包容性ー向所有愿意作出贡献的人开放
以服务为导向ー为他人谋取最大利益
适应力强ーー能够应对政治、技术和文化上的变革
理想主义ーー宏大、大胆、最终无法实现
这其中每一点,对应企业一种可能的衰败原因,分别是:

好高骛远,追求目前在原理上不可能的目标

画地为牢,限定自身的经营范围和技术路线

坐地起价,只会利用已有优势寻租,而不是为客户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因循守旧,按照现有的制度和思维制定未来规划

固步自封,在达成阶段性里程碑,取得一定成绩后,不追求终极目标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若能够始终坚持在过程中符合愿景,企业失败的概率确实会变低,由此,不应该将书中的案例,视为是作者有意筛选的结果,而应看成是符合因果规律的必然。

若无限游戏的目标是让游戏继续,而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会有走向衰亡的一天。因此无限游戏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游戏中来,让无限游戏的理念一代代越传越广。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无限的游戏》这本书,相当于在《有限和无限的游戏》这本书最初的概念开始,进行了第三阶的演绎。阅读一本书最好后,最诚挚的致敬就是去模仿它进行再创作。
下面是我基于《无限的游戏》进行的再创作:
世上有两种游戏,一种叫做你自己,一种伪装成他人。前者为社会带来财富,后者仅仅是不断的分割世上的财富。
宫廷斗争是后者,发明创造是前者。宫廷斗争中,你的优势在于你拥有别人不具有的信息,而在科学创造中,你的优势在于能及时全面的获得及共享信息。
如果你玩的游戏中包含着持续性欺骗,那么你就在玩着伪装成他人的游戏。而如果你的游戏包含了对终极目标的追求,那么你玩的就是做你自己的游戏。
我们急切的需要转化我们的游戏观。从伪装成别人的游戏转化为做好自己的游戏。伪装成别人,剧本是有限的,而唯有如何做好自己,才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所有的宫斗剧都只有一个胜利者,四阿哥赢了,其他人就都输了。而做自己的游戏,其最深层次的目的是要这个游戏的形式保留下来,一盘围棋可以结束,但围棋本身永恒。
科学探索就属于人类玩的最影响深远的依靠策略的游戏。所有的实验,公式,都指向同一个终极目标,对自然更精确的了解。参与这个游戏的人,绝不是心事重重的大人,而是在海滩捡贝壳的孩子。
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对那些想要做自己的人来说,是必要的先决条件。唯有此才会结识新的朋友,尝试新的任务,而这一切的最终会让你更全面的认识你自己。参与这个游戏的人,都不是严肃的演员,而是愉悦的诗人。这一故事永远在继续,没有尽头。
而若是只是为了成为考试中的第一名,那么你玩的游戏也还是伪装成别人的游戏。你通过精于应试,而装做是一个比一同参加考试的人都更有知识的人,而实际你可能不一定是这样的人。在这一的游戏中,你的视域是第一名,是一个固定的边界。而只有意识到边界不过是因为我们的局限产生的视域,边界才能被打破,我们所凝视的,是有限的,必定不能打破边界。
追求享乐,也是在伪装成一个他者。快感不等于美感,两点之间最短的路上也许没有你需要的风景。即使有,当你看过了,也就看完了。审美是一种在不确定状态下的愉悦。在众人都快的时候慢下来,在众生喧哗中静下来,这一个你就成了一个包容无穷的孔道。
需要伪装的游戏,都会有卸妆的一刻。如果你是套着伪装去追求,那么你最好加把劲,在伪装被揭穿前做到名副其实。做你自己,也需要有斗争,也可以分出胜负。两种游戏的差别,本来就不是表面上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我们若是把俩种游戏区分的那么分明,那么你才是在玩有限的游戏,对于玩着无限游戏的人,会试图将有限游戏纳入无限游戏的轨道。比如让那些习惯戴着面具生活的人找到自己的本心。
所有事不关己的思考和评论,都是在玩伪装的游戏,做出思考的人已在说出这句话后死去,他们的话也许不适合于当下。唯有自己投入思考,才算是在在做自己,进行无限的游戏。引用别人的话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博学多才,而是为了抛砖引玉,启发新的思考。
带着不同的游戏心态,你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挑战。总是选择需要伪装的游戏,那么你专职勾心斗角的神经元就不会死去。总是选择需要做自己的游戏,那么你会对自己的目标和优缺点有更清楚的了解。我们被我们接受的挑战所定义。我们被我们选择的游戏所定义。
人类的历史可以被看成是少部分特权阶层玩着需要伪装的有限游戏,而大多数普罗大众玩着做好自己的游戏。等到大众的力量,被文艺复兴唤醒,普罗大众开始能够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人类的进步终于走上了快车道。路易十四和康熙没有多大区别,改变历史的卢梭伏尔泰与纪晓岚张廷玉之间的对比。
世上只有一种无限游戏,这个无限的游戏将其他所有的有限游戏当作子游戏。就如我与地坛的结尾写道“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或游戏有着一个怎样的名字,我们大可忽略不计。
更多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