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前夕,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了三位法语文学大家董强、许钧、余中先,追忆昆德拉在中国走红的开端,谈论他们与昆德拉的初次“相遇”,分享阅读、翻译、研究昆德拉作品的种种感悟,谈论昆德拉对年青一代的读者有什么全新的意义。
今天,译文君选择分享会上的精彩内容,与各位读者分享:
董   强
法国的文化氛围滋养了昆德拉
《寻找米兰·昆德拉》对很多不了解昆德拉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入口,因为这本书很特别,通过侧面打通了昆德拉的夫人薇拉。看昆德拉的小说看不出来,昆德拉在生活中对他的夫人是有点百依百顺的,非常尊重。
跟大家说一个八卦。我回国后,很多人希望通过我请昆德拉来中国,但是每次他都拒绝,我实在不明白,有一次就问他为什么。
他说,第一我这个人不愿意做这种公开的讲座。以前讲过一两次,讲完以人们都会问一个问题:你怎么看人类的命运?他说我就是一个小说家,我哪知道人类的命运是什么
第二,他说他自己是可以坐长途飞机的,但是夫人薇拉的耳朵有点问题,她一上飞机,到了一定高度后就会受不了,无法坐长途飞机,所以他远的地方都不去。他说我去哪儿都必须薇拉陪着我。
所以阿丽亚娜·舍曼(《寻找米兰·昆德拉》一书作者)是通过薇拉侧面进入了昆德拉的生活,但也并没有完全进入,只是从薇拉那儿得到了很多信息。
我有一次去他家看他,他听说我当上了北大法语系的正教授就特别高兴,一拍大腿说我们要庆祝一下,开一瓶红酒,我们俩碰一下。他说:正教授,我这一辈子都没当过。因为他当时在雷恩是作为研究员,开开课。
这是他生活中的小小的乐趣。他对自己喜欢的人或熟悉的人非常好,同时对大众、对记者他就有一种抵触。很多大作家都这样,他需要一个小小的、属于自己的范围,他才不管你是谁,如果他跟你对不上,就根本不在乎你是谁
他不满意法国人对他的误解,因为法国人看他有点像看外星人一样,认为他是一个共产体制来的人,他觉得这根本不是他的形象,不是他想要的身份。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写了《身份》这部小说。
他到法国后二、三十年的写作,都是想告诉大家:我是谁,我真正的在意的是什么。你看他讲卡夫卡、布洛赫、穆齐尔,他认为整个中欧的小说传统是很伟大的。法国的普鲁斯特、福楼拜,他说我也很欣赏他们,但是不要忘了我们是一整个欧洲。所以他后来在法国深居简出,做隐士,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真正想在法国完成的工作,他要告诉大家:我不是来自一个小国家,我不是来自一个所谓的意识形态上跟你们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都是欧洲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个共同文化财富的继承者。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最好的继承者,至少是之一,他是这么一个姿态。
他没有去美国,昆德拉如果去了美国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法国的文化氛围以法国的方式滋养了昆德拉,这非常重要,但是这种滋养,后来成了昆德拉觉得需要去打破的东西
许   钧
被误解与被“创造”的昆德拉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都说昆德拉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他引起的误解。对昆德拉的作品,对昆德拉本人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有特别多的误解,有人甚至说误解可以主宰他小说中人物的命运。
他不同意把用法文写的作品翻译成捷克文,我一直就在想为什么。
捷克人很多对他有误解,说他是报复,是一种傲慢。实际上我觉得对昆德拉而言,他真的对小说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因为他有世界性的参照,他有发展的时间维度的参照,他是小说的捍卫者。他特别希望他的作品不要成为政治的注脚,也不要成为个人经历的一种说教、一种注脚。他希望当历史慢慢消退,当政治不再成为焦点,他作品本身的艺术之光、思想之光才能闪现出来。
余中先兄翻译的《被背叛的遗嘱》里有一句话,昆德拉说:“对于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实践某一种文学题材,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一种排除了任何同化于某种政治,某种宗教,某种意识形态,某种伦理道德,某个结体的立场,一种有意识的固执的不同化,不是逃逸或者被动,而是作为抵抗、反叛、挑战。”
昆德拉有作为小说家的立场,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反抗、挑战。作为一个小说家,他说小说家最大的目标就是拓展人的存在。恰恰是对“存在”,他让我们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世界的立场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考,而这一切又是建立在他独特的小说立场、小说艺术和小说所投射的思想上。
我特别希望大家把昆德拉当成一个小说家去阅读,看他在小说中怎样透视人生,拓展人生,批判人生。所以我觉得阅读本身就是参与一种创造。
余中先
撕下昆德拉的标签
当时对昆德拉的一些标签,其实可能是因为对捷克这个国家在欧洲的地位不是十分敏感而贴上的。实际上,捷克处于东西欧之间,很难有发展空间,又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昆德拉离开了这么一个国家,于是“不同政见者”这个身份就被贴上去了。
昆德拉是一个背井离乡的作家,选择用母语写的东西要经过很多审查,到了法国以后试图用法语来写一些随笔,慢慢地就试图把他自己跟作品进行某种割裂,然后又把以前的作品,跟后来的作品进行某种程度的梳理,排斥掉一些东西,又留下一些东西。就像我当时拿起照相机说可以给你拍照吗?他说不行,我就乖乖把相机放下。他不希望以自己的这种形象示人,或者说,他不希望自己作品里的某些东西给别人留下某种印象
我是总觉得他心里有一个解不开的结。到法国后他更加强调他作为小说家的身份,而不是不同政见者什么的。
现在人们再去读昆德拉恐怕不会把他当作一个政治敏感人物,或者试图从他的作品里看出对于当时社会的种种反叛性,更多的是面对他的那种艰难的存在,在生存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态度,比如说以嘲笑、戏谑、幽默、举重若轻的方式来写出他的人生。
提问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阅读昆德拉?
余中先
在今天,在一个不再为因为说真话就倒霉的年代,我们读昆德拉还有意义吗?是有的。有文学表达上的意义,有价值判断上的意义。昆德拉时时处处都在表现出对既定规则的一种蔑视和挑战,他从讽刺和幽默当中寻找文学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即便作品涉及的都是关于人类生存的基本主体。总之,在世界走向多边化,文化也趋向于多样化的当今社会我们更能够在昆德拉的作品当中读到一种文学模式上自由表达的小小声音,而这种小小的声音读出了昆德拉那种独特的也富有普遍意义的审美价值。
许钧
这个问题每个读者最有发言权,我觉得读昆德拉的途径特别多,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种途径,带着自己介入式的、质疑式的、批评式的、思考式的,都可以。我觉得读者一定要带着自己的这个“我”进入他的小说。
董强
“年轻人怎么读昆德拉”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甚至是一个课题。昆德拉是一个很成熟的作家,他的很多思维是反幼稚、反年轻,甚至是反青春的,读昆德拉是需要智慧的。
昆德拉为什么到后来否定了很多原来自己写的东西?他愿意做一个晚熟的人,他要作到最深刻地思考人生。他觉得很多年轻人的想法很幼稚,因为年轻人愿意趋向一些激进的东西。而他是带着距离带着去写的。年轻人也许就没有这个距离感,或者不拥有他所拥有的这种人生智慧。
我对年轻人读昆德拉有一个希望,读文学跟欣赏任何艺术一样,就要读最好的。从本质上来说,我觉得昆德拉并不一定适合青少年去读,他是需要有沉淀的人,越有沉淀越能理解他。他有一种智慧,智慧这个东西不是年轻时就有的,需要有生活的阅历。但是我希望年轻人读,因为他是经典,你上来就读好的东西,这样你对文学的理解能力就会比别人高。
(完)
米兰·昆德拉主题播客回顾
米兰·昆德拉作品及传记
当当、京东平台
满100减50

点击下方图片或链接加购

上海译文出版社旗舰店
5折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

图文并茂,勾勒“人生拼图”

《寻找米兰·昆德拉》

一手资料+社会关系梳理,揭开作家身上诸多谜团
👉 点击购买纸质书(当当)
👉 
点击购买纸质书(京东)

扫码前往上海译文旗舰店购买👇

风靡全球的“人生选择之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轻”与“重”的相对论之中,思考人的“存在”

👉 点击购买纸质书(当当)
👉 
点击购买纸质书(京东)

扫码前往上海译文旗舰店购买
👇

昆德拉移居法国后,用法文创作的首部小说

《慢》
昆德拉最轻松的一部作品,“通篇没有一句正经话”
👉 点击购买纸质书(当当)
👉 
点击购买纸质书(京东)

扫码前往上海译文旗舰店购买
👇

昆德拉首部长篇小说,作家人生奠基之作

《玩笑》
一场始于玩笑的人生闹剧,是你想象不到的荒诞
👉 点击购买纸质书(当当)
👉 
点击购买纸质书(京东)

扫码前往上海译文旗舰店购买
👇

充满故土情结的自传性作品

《无知》
祖国、历史、现实、爱情、自我……

多重主题交织的精神“寻根”之作

👉 点击购买纸质书(当当)
👉 
点击购买纸质书(京东)

扫码前往上海译文旗舰店购买
👇

米兰·昆德拉创作方法与思想自述

《小说的艺术》
探讨什么是“小说的精神”,追问人应该如何“存在”
👉 点击购买纸质书(当当)
👉 
点击购买纸质书(京东)

扫码前往上海译文旗舰店购买
👇

以上5部昆德拉作品,均随书附赠互动贴纸

创造专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昆德拉作品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昆德拉作品
先前已有
电子书、有声书
上线

图文传记
亦推出
电子书
版本

点击阅读、收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