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各位晚上好,今天八卦一篇新鲜出炉的重磅paper。
虽然暂时还是预印本状态,
但有北大谢晓亮老师和肖俊宇老师两位大佬亲自镇场子,质量显然是有保证的。
这篇paper涉及的知识面太广,很多部分咱这样的小学渣最多也就看了个半懂,所以就不班门弄斧自行解读了,
今天直接搬运谢老师他们自己发的推特介绍贴吧。
——请品鉴:
哦对了,至于说为啥要取这么奇怪一个标题?
因为谢老师他们这篇paper,一不小心又双叒叕实锤了抗原原罪现象……
最后,关于抗原原罪的其他一些八卦请见:


——开门见山啦,请品鉴:
标题翻译成人话:
BA.2.12.1、BA.4和BA.5对BA.1感染产生中和抗体的免疫逃逸
Pango命名编号实在不太记得住,所以咱顺便解释一下标题里的BA.1、BA.2.12.1、BA.4以及BA.5都是啥呗(其实主要目的是豁胖),其中:

下面正式开始搬运。
——请品鉴:
翻译成人话:
咱们家关于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几种子毒株(BA.2.12.1、BA.2.13、BA.4以及BA.5)逃逸体液免疫的最新结果上线啦!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21203/rs.3.rs-1611421/v1)
——请再品鉴:
翻译成人话:
(1)咱们解析了BA.1、BA.2等几种Omicron家族子毒株的刺突糖蛋白冷冻电镜结构,然后测量了它们与ACE2之间的受体亲和度,还有热稳定性。
(2)咱们发现BA.2及其子毒株具有最强的ACE2受体结合力,而BA.4和BA.5的ACE2结合却最弱(比BA.2低10倍),原因在于刺突蛋白F486V和R493Q两个突变,这一发现显示BA.4和BA.5的传播效率可能不如BA.2.12.1。
(可能需要点开大图)
拍老师的画外音:ACE2 binding这个很多团队都在做,而且结果差异往往不小。也有其他组做出来BA.4/BA.5 受体亲和度更高的…

——请继续品鉴:
翻译成人话:
3)咱们分别用接种三针的受试者血清,以及接种三针并感染过BA.1的受试者血清,跟上述各款Omicron子毒株做了抗体中和测定,结果显示BA.2.12.1、BA.4/BA.5逃逸体液免疫能力最强。
4)中和测定拉胯最厉害的是既打过三针疫苗又感染过BA.1的受试者血清,这一试验结果跟之前Sigal老师他们家的研究结论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咱们还用了打过三针且既往感染过SARS1的受试者血清来做了中和测定……结果极为感人……
拍老师的画外音:
Sigal老师的那篇预印本咱这边儿其实已经提到过一嘴,见这里:《南非,第五波,爆发前夜》
另外,各位不妨横向对比上图的b和d,然后思考一下:为啥SARS1的既往感染史反而会导致中和测定成绩全面拉胯?



——重点来了,重点来了,重点来了:
翻译成人话:
5)接种疫苗并感染BA.1,主要唤醒的是原始株诱导的记忆B细胞,而产生的中和抗体,则是具有原始株和BA.1交叉免疫保护的抗体,抗原原罪实锤。
拍老师的画外音:下面请让我们例行挖一挖坟,看看当初某NIH御用免疫学家兼病毒学家的精彩表演……
——请品鉴:


当然了,BA.1(以及SARS1)感染的抗原原罪现象,
并不是谢老师他们这篇大作的重点,
他们的研究还涉及了其他很多方面,
但由于篇幅和精力有限,这里就不再一一搬运了。
最后简单翻译一下abstract就收工吧~

——请品鉴:
翻译成人话:
由于最近出现的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BA.2.12.1、BA.2.13、BA.4和 BA.5都包含刺突蛋白452位点的突变,并表现出比BA.2更高的传播速度,所以亟需研究这几种新变异株的受体亲和度和免疫逃逸能力,特别是刺突蛋白L452位点突变的相关作用。
结合结构生物学方面的比对结果,我们发现BA.2亚谱系——包括BA.2.12.1和BA.2.13都表现出了相对于BA.1更强的受体亲和;而BA.4/BA.5由于(刺突蛋白F486V和R493Q的作用)而受体亲和度最差。
与BA.2相比,BA.2.12.1和BA.4/BA.5面对已接种三针疫苗的受试者血清表现出了更强的中和抗体逃逸;更令人吃惊的则是BA.2.12.1BA.4/BA.5针对BA.1既往感染康复者血清的抗体逃逸
为了摸清楚潜在的免疫逃逸机制,我们筛选出共1640种RBD结构域中和抗体,其中包括从BA.1康复者血清中分离的614种,并确定了它们的逃逸突变谱、表位分布,以及它们针对上述各款Omicron子毒株的中和能力。
有趣的是,疫苗接种+BA.1感染史主要激活原始株诱导的体液免疫记忆,并主要产生对原始株和BA.1有交叉免疫保护的中和抗体。这些具有交叉免疫保护的中和抗体很容易被刺突蛋白R346位点和L452位点的突变逃逸掉,比如R346K (BA.1.1)、L452M (BA.2.13)、L452Q (BA.2.12.1)和L452R (BA.4/BA.5)等。这表明R346K、L452R或者L452Q等突变在Omicron家族新发子毒株频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针对BA.1感染康复者的免疫逃逸选择压。
BA.1既往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以有效中和BA.1,但由于N501、N440、 K417和E484等多位点突变的原因,这些中和抗体几乎不能响应原始株感染。并且这些中和抗体的免疫保护还会被上述各款Omicron子毒株逃逸掉(主要是刺突蛋白D405和F486突变的功劳)。因此,BA.1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广度(breadth)非常有限。
市售单抗药物方面,Bamlanivimab和Cilgavimab仍然能有效中和BA.2.12.1、BA.4和BA.5,而其他多种单抗则由于刺突蛋白S371F、D405N和R408S突变的存在而无效化。
综上,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 针对BA.1既往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Omicron可以持续演化出针对性的突变以实现免疫逃逸;
  • 这种持续演化的现象对新冠病毒群体免疫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 基于BA.1的疫苗加强针设计可能无法提供广谱的保护效力

以上,各位感兴趣的话不妨自行啃原文:https://doi.org/10.21203/rs.3.rs-1611421/v1
墙外的朋友也可以去他们的推文捧场:https://twitter.com/fucyanOvO/status/1521210589032288256

如需留言评论,请移步后花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