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史》(上下册) 限时特惠包邮99原价¥198 ),2022年7月10日活动结束。
零几年的时候,在我生活的南方小县城,不少人专门收购96年的硬币,基本上一枚可以换四五块。这导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拿到一元硬币,都会下意识看看国徽面的生产日期。
那时候我就奇怪,为什么都是一元硬币,仅仅是因为年份不同,有的就会更值钱?这是第一次,“钱”——这个如同空气般充斥在我们身边的东西,让我有了陌生感。
是的,对于社会里的人来说,花钱,就好像吃饭一样寻常。也正因为我们太熟悉钱了,导致我们常常忽视,“钱”其实是个既神秘又神奇的东西。
为什么老板从银行卡上划拨几个数字给你,就能支付你的劳动成果?为什么这些数字在银行能换成不太“值钱”的金属和纸张,而我们还能用这些金属和纸张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什么都是钱,一英镑就比一人民币贵?
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中国货币史》,便可以解答这些问题,揭开笼罩在货币上的神秘面纱。
本书由我国著名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彭信威先生撰写,从1943年开始动笔,经历重写、增订和补充,洋洋洒洒近百万字,终于在1965年定稿,成为研究中国货币史的扛鼎之作
全书为32开硬壳精装,造型迥异的各代货币列于古典精致的书皮之上,内页为高级胶版纸,纸色柔和,油墨清晰,不易伤眼,非常适合对中国货币史、经济史感兴趣的读者和学者阅读收藏。
__
千姿百态,有趣的货币
钱,在我国古代有个别致的外号:孔方兄。
因为古代铜钱在铸造时为了铜钱不乱转,所以将铜钱当中开成方孔用一根棒子固定,这才有了外圆内方的造型。
后来工艺进步,硬币中间的孔消失了,可这“圆”的造型依旧保留了下来,甚至到现在全世界用的都是圆形的币。那么,有其他形状的钱币嘛?
答案是肯定的,看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最开始的中国货币造型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美感,非常有趣。
比如不少人知道,古代人曾经把贝壳作为货币。我曾因此萌生过一个很可笑的想法:假如现在人们还是用贝壳结算,那我去饭店点一盘炒花蛤,吃完了把花蛤壳洗一洗串一串,是不是就能用来付钱了?
读了这本《中国货币史》,你就会发现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古人用的货贝,并不是常见的扇形蛤类贝壳,而是现在我们理解的“宝螺”,所以不存在去滩涂上赶赶海就成了富翁的情况。
这些螺基本产自热带的南洋,古代中国人很难获取,因其美丽稀少,才逐渐从装饰品变成了货币。也是由于数量太少,不方便流通,后来就有了仿制宝螺形状的贝币。仅用材料区分,就有珧贝、骨贝、石贝、铜贝、陶贝、金贝等。
后来春秋战国期间,铜铸币广泛流通,除了仿制贝状的蚁鼻钱外,还多了布币、刀币和环钱。布币形状酷似铲子,而刀币像是一把大刀,至于环币则是我们熟悉的圆形。
在《中国货币史》每一个章节的注释后面,都附有章节内讲述时代的货币照片,对照来看,文字一下子生动起来,也方便加深读者的理解和记忆。
欣赏这些货币,研究它的历史和内涵就像是在玩拼图游戏。即便秦朝以后铜钱都统一采用外圆内方的造型,但不同朝代间的货币依旧各有特色。
有时候小小的一处花纹都藏着动人的故事,比如开元钱背面的月文,据考究很大可能是皇后的甲痕,说是初进蜡样的时候,皇后掐一甲,铸币者不敢动,结果就遗留在了钱的背面,至于是哪位皇后,则说法众多。
不同的形状,不同的雕纹,不同的文字,不同的大小重量,小小的铜钱内蕴含着穿越时光的美感,这也正是研究货币的乐趣之一!
__
理解货币,更是理解历史
《中国货币史》共分上下两册,合计八章,讲述了从殷商时代到清末中国货币的沿革发展,对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制度、货币购买力、货币理论和货币信用都做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多方面。
“货币史是历史的一部分,研究货币史,总的目的是帮助理解历史。”
这是彭信威先生在《中国货币史》开篇绪论的第一句,也点明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货币本身。甚至可以说,本身就不存在纯粹的货币研究,原因无他,货币和我们的生活实在太紧密了。
彭信威先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的大米,现在我们购买的价格远远低于古代。而古时候不同朝代,甚至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粮食价格也大不相同,这便是货币的购买力问题。
若是说,货币的形制是它的躯壳,那么流通状况则是货币的灵魂。前人研究多偏重货币的形制,而彭信威先生开创性地将目光投入流通领域,在货币理论研究之外,花费很大的笔墨介绍各朝各代货币购买力的变动
按照书中的数据,中国自汉代以来,物价飙升万倍以上的至少有五六次,另外天灾人祸,物价上涨百倍的状况更是数不胜数。购买力的背后,是无数百姓的生活状况、悲欢离合,也侧面反映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水平。
颇为有趣的一点是,书中提到,两三千年来,中国农民的收入并没有什么增加。而官员的真实俸禄收入则是在唐宋达到了最高峰,此后不断下跌,呈一个抛物线。某种程度上,这也正好吻合中国国力的消长。
扎实的数据和注释是这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每一章节结束后都有极为详尽的注释附录,为文中的观点提供支撑。
同时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货币的购买力,彭信威先生经常在书中将枯燥的文献数据罗列成表,而且目光没有止步于国内,大量类比同时期的国外材料,详实鲜明,一目了然。
从贝币到铜钱,再到金银和偶尔作为等价物的丝帛与粟米,独特的货币文化如同丝线,串联着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理解货币,就是在理解历史。
文字:明也
版式:Xman.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连岳的新书,点击以下图片可以购买。
▼ 点 阅读原文, 购买 《中国货币史》(上下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