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在图书馆偶尔借了一本书,梭罗的《瓦尔登湖》,后来,它成了我的一生之书。
那段日子我正频繁思考“孤独”的问题。从小到大我都算不上合群,对世俗认定的价值也多少有些怀疑。很长时间里我惴惴不安,担心自己是否是个怪人,对今后怎样融入社会也满怀忧虑。
图 /《青之炎》
在这样的心境里,我在《瓦尔登湖》中读到了这样的话,“我发现大多时候孤身独处有益身心,与朋友在一起,即便最要好的朋友,很快就会让人感到乏味倦怠而身心散逸。我喜欢离群独处,从未觉得有什么伙伴比独处更能让我享受美悦的友情。很大程度上,我们觉得置身人群比独处室内更加孤独。思索或劳作的人总会孤独,哪怕是在自己中意的地方。

梭罗
梭罗又说,“交际通常过于廉价,我们频频谋面,无暇从对方那里得到更多益处。一日三餐我们相互见面,拿自身那点发霉的乳酪交换品尝。如此频频谋面,为了相互容忍避免冲突,我们得认可一套名为仪范和礼节的规矩。我们谋面于邮局,相逢在晚会,每晚围坐在炉火旁,因而拥挤不堪,相互妨碍、跌跌绊绊,所以我想,彼此之间也丧失了些许敬意。即便是不可或缺的衷心交流,相互往来再少一点也绝对无妨。”
原来,让我不安的“孤独”,竟是梭罗主动寻求的。1845年3月,梭罗拿着一把斧子走进湖边的森林,砍下几棵树,在湖边盖了一个小房子,房子是10英尺乘15英尺,不到15平米。他在这房子里住了两年,后来写出了《瓦尔登湖》。梭罗在屋外种了点儿土豆、菜豆,饿了就在湖里抓两条鱼吃,还吃过土拨鼠,他不买衣服,更没有别的什么消费。
在午后,梭罗带着笔记本、铅笔、显微镜、望远镜,带一把折刀,一本植物学的参考书,出门散步。他说:“我们要学会推崇真正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世人说有价值的东西。”
01

我们为什么感到孤独?
对大多数人来说,孤独是被动的,是某种“被扔到、被推入”的境地。然而,历史上的不少智者,选择主动走进这种生活。存在主义就“孤独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这样一种真相:
一旦你开始主动跟他人,跟世界保持距离,甚至脱离关系,就说明你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了,开始领悟自己的存在,开始有了一种探问生命的需要。

图 /《伦敦生活》第二季
02

孤独,居然是件好事?
孤独,在一般人看来,总是一种负面消极的,乃至悲观的情绪。而事实或许正相反。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辨为孤独正名——在《时间概念》和《存在与时间》里,他反复谈到生存的领悟,“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一个能够自我追问、自我关切的个体,我可以跟你们不一样,而且我应该跟你们不一样。”
孤独的终极体验是“自我感”,剥去你身上所有社会性的东西,唯有一个东西能够剩下来,那就是对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feeling)这种“自我感”所确证的孤独,能够作为反思生命的真正起点。

图 /《两生花》
03

警惕“大多数人”,警惕“安全感”
当你环顾四周,会发现,人们普遍对孤独有一种不满,有一种歧视,甚至是一种敌视。张楚有首歌就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为什么呢?人们之所以不喜欢孤独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跟大多数人不一样,而且并不仅仅是不一样。当他们坚持孤独,我行我素的时候,挑战的是大多数人小心翼翼地遵守的那些基本的生活规范。
大多数人最怕的是什么?是特例。科学哲学里面经常讲一个例子:“天鹅是白的”是一个普遍命题吗?还真不是。因为有一天在什么地方突然发现了一只黑天鹅,大多数人自鸣得意的知识体系顿时就受到了严重挑战。
孤独也是这样。大多数人之所以兢兢业业,不敢越雷池一步地去生活,恰恰就是因为规范的力量。规范的最大力量也许不是去控制你,让你听话,或者说这只是次要的目的。规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日常的生活里让你获得一种“安全感”。当大多数人都遵守着同一套价值标准,都按照同一个生活模式去生活,都追求着大同小异的人生轨迹的时候,他们所追求的,恰恰是那种彼此相濡以沫的“安全感”。

图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似乎人生只是一场赛跑,目的是在这场赛跑中获胜。你必须要在大多人认可的人生跑道里一直跑下去,不能落后于其他人。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如果你只想做这样一个赛跑者,那么是不是你都无所谓了,因为你只是其中的一个设定好了的角色,只是其中一个棋子,你可以去跑,别人也可以去跑,只不过是谁先到终点而已。但谁先到终点又如何呢?既然跑道已经都铺设好,终点其实也早已都设定了。
04

积极进取式“随波逐流”
海德格尔强调的“能在”能力(“成为自己”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说如此重要,却常常被剥夺。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当下才是最真实的,“活在当下”,是他们对生活的执着“筹划”。海德格尔指出,对常人来说,筹划是一种“某种确定的掌握住的”的方式。但是,一种明确了的,掌握住的,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筹划还是真的“能在”吗?还有朝向未来的可能性吗?这毋宁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随波逐流。

图 /《蓝色大门》
类似的观点,在东方哲学中亦有精到的阐释。很多人读庄子《逍遥游》,对其境界心向往之,也将“逍遥”作为自己目标。但在实现它的过程中,会发现存在阻碍。比如,当我们对某事有了执着,就很难“逍遥”。
翻开《说文解字》,你会发现“逍遥”的本字是“消失”的“消”,“摇动”的“摇”,字义都是否定性的。要“消解摇动”什么呢?——现实生活中“用”层面的,各种各样的欲求。因为这些欲求对我们构成了束缚,遮蔽了“知”,令我们局限于“小知”的境界,不能获得“大知”。通过消解摇动这些束缚,我们走向大知与真知的起点。

图 /《开罗紫玫瑰》
就像梭罗对于财富的看法那样——按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观点,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就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这也符合如今大众对财富的认知。但梭罗认为,这样一来,人生就是在获取与享受、生产与消耗之间无限地循环。他说,一个人的富足程度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不需要购买这些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他相信,一个人能够舍弃的东西越多,他就越富有。当人们愿意去过一种简约智慧的生活,才能为自己赢得时间去开发精神潜质,领会生命给予的启示。
05

因为孤独,所以创造
话题又回到了我们最初的命题——孤独是既定的,它不是一种审美的姿态,而是存在于每分每秒的现实,该如何与之相处,并让它丰盈自己的生命?
哲学家萨特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态度:正因为你的人生是一个空洞,你的生命是一场失去,它反而会激发你不断地去追求变化,去创造新的可能。因为你是空的,所以你希望变得丰富;因为你是空的,所以你有更多的选择。

图 /《当哈利遇到莎莉》
在人生这一趟孤独的旅途里,死亡是终点,不断失落是常态(即使你并没有“失去”什么,你的人生无疑也是在不断的“失落”的状态中)。
而关于“失落”,20世纪很多伟大哲学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向死而生,把失落当成是创造、超越的动力,当成是激活生命的力量。
  • 弗洛伊德:失去是一个心理的事实,是一个本能,甚至是一种焦虑,所以它需要被压抑被遮蔽,然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转化,被升华。
  • 萨特:失去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种事实,相反,它是一种可能。而且失去它也并非仅仅是一种缺乏,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状态,相反,它更是激发我们精神意识创造的真正源泉。
  • 海德格尔:失去也并不仅仅是精神的一种可能,相反它是可能的终极的界限。也正是面对这样一个终极的界限,我们每个人才有承担起自己生命的那种终极的领悟和行动的力量。
以上内容与观点,均来自三联中读下列知识课程:
我们建议您花费388元开通「三联中读·知识年卡」,即刻解锁上述总价696元的四门课程。
知识年卡还能畅听300+门大师好课,囊括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各领域。让三联中读陪你,一路精神求索。
388元可以买一件衣服,吃一顿不错的晚餐,还能入手「三联中读·知识年卡」,获赠精美实体书《瓦尔登湖》,成为精神世界丰饶自足的人。
↓点击下图

现在入手知识年卡,获赠《瓦尔登湖》纪念版

三联中读 知识年卡——
梭罗有句名言,大多数人都是在平静的绝望中度过一生。人们之所以迷恋各种消遣、娱乐,就是要掩盖自己的绝望。
《瓦尔登湖》的第二篇叫“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讨论的就是生命的完整性。梭罗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要急于成功?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不是太荒唐了?我们每天是不是都陷入琐事当中,我们的外表是不是一副可怜相?
这些都是千百年间人们问了又问的问题,似乎从来就没有答案。但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试验,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住在湖边的森林小屋里,种点儿庄稼,没事儿看看书,思考一下自我是怎么回事,在湖中划船,晒太阳,看月亮,这种生活多美好,简直是难以实现,但正因其难以实现,才显得更加美好。

梭罗小屋的内部环境
梭罗说:“不要给我爱情、金钱和名声,给我真理。”
“一个忙于劳作的人,根本没有闲暇每天关注真正完整的生活。他除了当一台机器,根本无暇顾及其他。经常需要用到自己的知识的人,怎么还能牢记自己的无知——人的成长需要无知。”
在中读的知识课程中,你能搜罗那些远古的智慧与经验,也能检阅近世大师们的真知灼见和玩笑话。当你对一个观点笃信不疑,马上又有另一个与之相反的观点冲击你的认知。你能在中读看见101种生活方式,每种都活得率性恣意;习得101种思维方式,每种都能给你新的启发和洞见。
马丁·塞里格曼说:“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情绪。20 世纪50 年代是焦虑的时代。这种情绪基调是弗洛伊德奠定的。他亲眼目睹了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在顷刻间土崩瓦解,而新世界又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当旧的价值体系被破坏,而新的还没建立起来时,那个时代就会充满焦虑和不安。

图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中读制作这些人文课程的初心,亦是为了缓解这个时代人们的“成功焦虑症”和“价值单一病”,恰如梭罗所期望的那样:“我希望人们意识到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
也许你会问,听了这些课,真的足以改变一个人吗?
我们也不知道。但就像本刊陈赛老师写在《学会幸福: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发刊词里的:“在正确的时间,听到正确的智慧,是可以深刻的改变一个人的。比如,目前为止,对我自己的人生启发最大的一句话是,幸福的真义是低期待值。”“在对欲望忙碌的追逐中,我们忘记了自己想要的和内心真正需要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忘记了在努力与回报之间还有命运的不确定性,忘记了我们只是有限的存在。”

图 /《朗读者》
这也回应着梭罗反复强调的“自我教育”——“让我们建造高尚的居民区,而不是去当贵族”。这种自我教育的理念是内向性的——“自我完善”,终其一生,不懈雕琢深处的自我。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我们赠送的这本《瓦尔登湖》并不那么好读,梭罗在这本书第三章《阅读》中叮嘱读者:“有质量的阅读,亦即对真正的书籍发乎真意的阅读,是一项高贵的练习,需要耗费巨大的气力。阅读需要的训练,就像运动员接受的训练,而且人们差不多要终其一生追求这个目标。”当然,我们的知识年卡权也包含了《瓦尔登湖》有声书,方便你看、听自由切换,互为调剂。
388元可以买一件衣服,吃一顿不错的晚餐,还能入手三联中读知识年卡,获赠精美实体书《瓦尔登湖》,成为精神世界丰饶自足的人。
↓点击下图

入手知识年卡,获赠《瓦尔登湖》纪念版


本文内容来源:

《文学的30次夜游》课程文稿,苗炜

《姜人生哲学到底》课程文稿,
姜宇辉

《学会幸福》课程文稿,陈赛、姜宇辉

《谁
塑造了我们》课程文稿,杨立华

《被误读的梭罗》《梭罗的田园生活可以效仿吗?
》,贝小戎


编辑:君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