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点,接班后做了一个阑尾炎的刘医生刚想休息会。突然,手术室的电话响了。
产科打来电话:急诊剖宫产,马上进手术室。
这种情况,麻醉医生一般是没有时间术前访视的,因为太急了!于是,他以最快的速度跑进手术间做好麻醉前的各项准备。
刚准备好,门口就传来让他震惊的声音。那声音,显然是要做手术这个产妇的哀嚎声。
声音很大,直接穿透了几道门。踩开手术间电动门,声音更大了。
很快,护士把产妇的平车推进了手术间。这时,刘医生惊讶地发现,这个人居然已经做了分娩镇痛。
按理来说,不可能这么疼啊!即便宫口开全孩子娩出的时候会疼,但那个时间很短。再说,如果是那种情况,一般不可能再转剖宫产啊!
带着各种疑问,刘医生一边安慰产妇、一边把监护仪上的各种导线安装在产妇身上。
心率出来了,140次每分。
再看产妇脸上已布满了泪水。很明显,她真的很疼。
面对这种情况,他必须快速了解为什么转剖以及产妇既往的疾病情况。
当查看过凝血等项目没问题后,麻醉开始了。
在产妇浑身肌肉颤抖中,刘医生的技术经得起了考验。不到3分钟,麻药就注射到了蛛网膜下腔。
随着麻药的起效,产妇的“哀嚎”变为“呻吟”,最后变成“哼哼”。这时她累了,甚至连眼皮都不愿意睁开了。
很快,孩子就剖出来了。随着孩子的一声啼哭,所有人的心都放下来了,精神也没那么紧张了。手术室,也恢复到正常手术状态。
当手术台上的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个人太不坚强的时候,刘医生没有接话。他知道,这件事没有这么简单。
在撤掉分娩镇痛那根硬膜外导管的时候,他注意到导管刻度只剩下了5厘米在身体内。
如果产妇后背比较厚,这根导管很有可能就没到达目标位置。也就是说,这个分娩镇痛是无效的。
此时,刘医生已经不敢再想下去。显然,眼前这个产妇刚刚经历了一场无效的分娩镇痛。
回头分析,夏天出汗、胶布松了是主要原因。
如果从技术上避免,可以采用粘性更好的胶布或者切口敷贴。留置导管的时候,留3-4厘米在硬膜外腔。粘贴胶布的时候,让产妇恢复正常体位再粘胶布。
从管理上看,当发现产妇第一次异常疼痛的时候,就立即查看导管的问题。
产科方面,如果产妇疼得厉害,这种情况就不要急着用催产针了。正常宫缩疼,和催产针的疼能一样么?
虽然只是一个个例,但再次暴露出麻醉科人员不足的问题。
在没有分娩镇痛这个工作任务的时代,麻醉科医生每天都要疲于应付与日俱增的外科手术量。
然而,分娩镇痛来了,麻醉科医生还是那些人。可想而知,开展分娩镇痛的麻醉科都是在硬着头皮开展的。
以前,当麻醉被说成只是“打一针”的技术时,麻醉忍了。因为,不管你怎么认为,麻醉科也要全程陪着患者,全程保护患者生命安全。有麻醉效果异常时,当然也能及时处理。
分娩镇痛就不一样了,这时的分娩镇痛真的成了“打一针”的技术。
不是麻醉科不陪,实在陪不了了。因为,没有哪个麻醉科有那么多兵力可以做到一对一。
即便一对多,都不可能实现。因为,麻醉科值班不仅要负担分娩镇痛,还要负担急诊手术的麻醉。有的医院麻醉科,还要负责急诊急救、深静脉置管、术后镇痛以及术前术后访视等很多工作。
总之,还是太缺人了!只有想办法让麻醉专业成为学子们向往的行业,才能让这个专业负担起更多的救死扶伤、舒适化医疗的责任!
推荐阅读:

《海牙协定在中国生效,医护人员迎来春天》


学术文章、科普文章约稿:
麻醉MedicalGroup全国性学术、科普平台,文章可同步刊登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百度以及人民日报等平台。总粉丝30万+,年阅读量一亿人次+。文章请发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添加微信weitiegang999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