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健委:入境人员隔离期间应排查新冠和猴痘
7月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明确现有入境人员隔离期间,在排查新冠病毒感染的同时,各地应主动对入境人员进行猴痘病毒排查。
指南对猴痘目前的疫情概况,疾病特点,诊断等做了介绍。指南从预防角度指出,出入境人员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
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尽量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不直接接触动物的血和肉,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以及在屠宰过程中,应佩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
疫区归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
指南指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日常接诊发热伴出疹病人时,应注意询问病例流行病学史,同时进行病原学筛查,排除水痘、风疹、麻疹或其他明确病因引起。
现有入境人员隔离期间,在排查新冠病毒感染的同时,各地应主动对入境人员进行猴痘病毒排查,特别是入境前21天内有猴痘疫情报告国旅居史的人员,密切监测出疹情况,发现可疑人员或疑似病例,应按相关规定及时报告辖区疾控机构并转送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今年5月,一种名叫“猴痘”的病毒突然在以往从未出现过本地流行的英国出现。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里,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报告了4000多例确诊的猴痘病例。在新冠大流行尚未结束的当今世界,对各国的卫生防疫部门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既可以从动物传播给人,也可以人际传播。王新宇介绍,猴痘于1958年在食蟹猴群中爆发脓疱疹时发现,与痘病毒的牛痘-天花亚组密切相关,有包膜,是双链DNA病毒。
6月14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就发布了《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要求提高医疗机构诊疗猴痘能力。随后6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猴痘健康提示”指出,本轮猴痘疫情在全球的病例数和波及范围均增长较快,为非地方性流行区的历史之最。中国疾控中心还提示,如发现猴痘输入病例,主要在其接触者中存在一定感染风险,一般人群暂无感染风险。
猴痘已传入台湾,已发现50个突变
6月24日,中国台湾疾控部门首次监测到一例输入性猴痘病例,一名20多岁在德国留学的男子回到中国台湾后出现症状,被确诊为感染猴痘,目前已在隔离治疗。
科学家正在研究为何此次猴痘疫情会在短期内在全球迅速流行。
《自然医学》杂志6月24日发表的一篇来自葡萄牙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与当前全球暴发的猴痘疫情有关的猴痘病毒株,较其亲本株发生了大约50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突变,这远远超过人们对这种相对稳定的正痘病毒的预期。
猴痘有哪些症状?
最初症状包括发烧、头疼、肿胀、背疼、肌肉酸痛和全身无力。

开始发烧后,就会出现皮疹,往往先从面部开始,然后蔓延到身体其他部分,最常见的是在手掌和足底。

皮疹可能会非常痒,在最终结痂脱落之前会发生不同变化和不同阶段。皮肤破损可能会导致疤痕。

感染会持续14到21天,通常会自行消失。

怎样传染?
猴痘可以通过与感染者密切接触而传染。病毒通过破损皮肤、呼吸道、或是眼、鼻或口腔进入人体。

猴痘之前并没有被描述为性传播感染,但它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染。

同时,它也可以通过接触受感染动物,比如,猴子、老鼠以及松鼠而传染,或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比如床单被褥以及衣物感染。
猴痘病毒有多危险?
大多数猴痘病例比较轻,有时有点像水痘,几周之内可以自行消失。

但猴痘有时会更严重,据报,在西非曾经造成死亡 。

爆发有多普遍?
该病毒最初是在一只人工圈养的猴子身上发现的,自从1970年以来,在非洲10个国家零星爆发。

2003年, 美国曾爆发了一次疫情,这是该病首次在非洲以外地区出现。患者因与土拔鼠(当地人称草原犬鼠)密切接触感染。土拔鼠则是从进口到美国的各种小型哺乳动物那里感染的。当时共有81例病例,但没有造成任何死亡。

2017 年, 尼日利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爆发,距离该国上一次确诊病例大约40年。当时,共有172例怀疑病例,75%的患者为男性,年龄在21-40岁之间。

如何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猴痘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通过预防感染来控制爆发。

天花疫苗被证明在预防猴痘方面有85%的有效性,并且有时仍在使用。
看来猴痘病毒不容小觑,大家不要掉以轻心啊!
参考来源:国家卫健委、北京日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