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作者|张杉

购物节期间,我买了几个双肩包、几双鞋、几件T恤,收到后我都要偷偷地拆,因为家人看到后肯定会说我重复购买。有的拆都不拆就收起来了,因为一时用不到,之所以出手,只是因为喜欢其设计,或者觉得有优惠,不买就亏了。这样买买买,是多大的罪过吗?德国心理学家廷斯·弗斯特在《买与不买的心理学》中说:“我们看到冲锋衣的广告,冲动地下单购买,虽然已经有一件了。下单的人是贪婪吗?虚荣上瘾?自私?也许他正经历人生低谷,这件衣服是一个便宜的可以帮助他重拾自信的工具。或者他在犒劳自己。或者他认为自己长得丑或毫不起眼,而买了这么一件衣服。”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剧照
所有人冲动消费的结果是,西方人每天要消费掉55公斤的东西,包括塑料袋、牙膏、水、汽油、食物、衣物等。光是一杯外带咖啡就包括杯子、塑料杯盖、搅拌棍等九样东西。德国人购买的衣服是十年前的一倍,每年有75万吨被扔进了垃圾桶。弗斯特说,人们购买用不着的东西是在聚敛。
比聚敛更严重的是病态消费:下单时毫不在乎自己的账户余额,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毫不珍惜,很多商品买回来就扔在一边,甚至连包装都不曾拆开,这样的购物狂占人群的7%。这样的人在消费的过程中常常感到更加快乐,但在结束之后往往会感到一种持续的负罪感与自我厌恶,也常常不再会喜欢买到的物品。
我们买个不停的一个原因是“身外之物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我们想通过自身拥有的物品证明我们是谁,或者我们想成为谁”。服装不仅会影响他人,也能反过来影响我们自己。“当通话进展困难时,我们都喜欢穿上西装外套。我们都觉得即使对方看不到我们,这件盔甲也带给我们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物品能展示我们所属的群体。“人是群居动物,喜欢待在小规模、可识别的群体中。消费、资产和拥有的物品,可能是让所在群体接纳自己的一种手段。”买球鞋就是想成为年轻人中的一员,买手账和台历就很文艺。
《老友记》剧照
我们买东西的时候一般都会精挑细选,但最后你跟别人买到的东西还是雷同的,“虽然没有具体的条文强制进行一个特定的消费行为,但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社会压力,使消费者趋向于特定的行为。某些标配应运而生:每个人都要拥有一台纯平电视、一台电脑或者一辆汽车(目前流行的是只有在捕猎大象时会用到的超大尺寸的SUV)。很多父母以品牌的名字给孩子取名。可能在哪个地方,阿玛尼和香奈儿在一起玩沙子,那个淘气的保时捷正抓着可爱的欧莱雅的头发”。
有钱人什么都不缺,是不是反而体会不到购物的乐趣?“一些富人,与正常收入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孩子花钱更少,因为他们的想法是,占有会使人丧失活力并变得懒惰。我曾问过自己,有钱人在取得一切之后是如何忍受无聊的,他们的做法很简单,让自己感觉不到自己是有钱人,让自己觉得离目标还很远,总有某个人比你更富有。如果第一个100万充满了值得庆祝的乐趣,那么许多股票经纪人会认为,赚到第二和第三个100万都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义务。”
排版:南溪/ 审核:同同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生活圆桌”栏目读者投稿文章。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三联生活周刊》投稿邮箱
个人问题投稿
微信公号投稿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读者来信投稿
[email protected]
生活圆桌投稿
[email protected]
头条号“粉丝信箱”
[email protected]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