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Financial小伙伴”,关注标星置顶,不错过每日最新热点
来源:粉丝投稿,作者:南国守望者
Part 1 理想的精英主义者,抑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谈“主义”之前,先来分析下李女士的择偶要求,(篇幅有点长,见谅)
从硬性的择友(偶)标准看,和公园相亲角的那些简历似乎没多大区别,无非是年龄,身高,学历,智商,志趣等。在每个社会,优质男士都是稀缺的。同时满足身高178cm+, 985或名校海归的青壮年(20-50岁),就是要优中选优,结果可能是少之又少。
在985的男性毕业生中,身高178cm+,落在20-50年龄段,占比不超过10%。无论是全社会范围,还是仅限于985高校,身高增长曲线都呈上升趋势,20岁的00后身高显著高于50岁的70后,不过这种增长趋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我们取中间年龄段35岁左右(1987年前后出生)男性985学生的身高作为依据,他们在校的时间(本科+研究生)大致应该落在2005年—2012年间。以985头部的清华大学为例,基于权威文献《2007年度清华大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结果与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2007级清华大学男生平均身高为172.7cm(见下图)。根据正态分布的原理,167.7cm—177.7cm(类似于标准差范围)人数最多,占比应该在70%-80%(这个区间是基于中国,韩国,还有西方各个国家的军检数据推导出来的。数据太庞杂,无法一一列举,但都是官方数据)。因此,167.7cm以下和177.7cm以上分别占10%-15%。其中,178cm以上(不包括178cm)的数据应该在10%左右徘徊。也就是说,35岁这一中间年龄段基本能反映出了20到50岁的178cm+的985高校男生身高数据:100个人里,大概10个人满足身高要求(178cm+)。
同时,李女士要求“身材匀称身体健康”,基于同一文献,清华大学2007级的男生体质优秀率和良好率相加约为33%(下图)。综合身高要求,178cm以上身体健康的大概为10%x33%≈3%。也就是说100个男生里,只有3个人,符合身高和健康两项指标。
上述数据是基于最健康年龄段的青年人的分析。从常识判断,那些年龄22+的职场人,大多数人都会随着年龄增长,体质逐步下降。
以李女士生活的上海为例,《2019上海白领健康指数报告》指出:上海白领体检异常率99%,脂肪肝、超重、高血脂排前三。另外一份报告《2015上海白领健康指数白皮书》发布了“白领亚健康指数、健康意识指数、健康行为指数等。其中,亚健康指数为83.9(指数范围在0-100,分值越高亚健康程度越严重),表明上海白领的亚健康状况已相当严重”。
因此,满足李女士3%的目标人群中,步入职场后,年龄越大,越无法维持这个数值。20-30年龄段可能勉强维持3%,但30-50年龄段,只能更少,徘徊在1%-3%之间。
这个比例已经很低了吧,在此基础上,颜值必须排在前20%。一些知友和乎友把前20%,理解成颜值8分,我觉得不能这么看。中戏北影上戏北舞北服的表演类专业毕业的男生也不全是颜值能上8的。记住,帅哥永远比身高180+男人稀缺,“180+的帅哥”更是稀有中稀有(不要用幸存者偏差来抬杠)。因此,985毕业生和在校生的前20%。能有1%是帅哥就不错了,剩下19%也就比普通人好看那么一丢丢。从这个角度看,李女士的要求并没有多高(要么就是她错误的理解了帅哥的比例)。
解释完了,用上面得出的1%-3%身高和健康指数的幸存者乘以20%的“帅哥比例”=0.2%—0.6%(26‰)。也就是说, 985在校生或者毕业生里,男性,身高较高,长相小帅,身体健康,1000个里面有2个到6个。
最后谈20岁-50岁,985毕业的男性基数,由于1990年代(现年50岁左右大叔的求学年代)和2000年代相关数据通过网络难以获得,准确的数据也就无法量化,通过最近几年才有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也无法准确推算两次扩招前的1990年代和2000年代毕业的985大学生(本硕博)数量。抓取几个学校的最新数据。北京大学2022届毕业生总数过万,本硕博相加为1200多人。男女比例大致相当,每年北大男生毕业生数量应该在6000多。倒推十年,2013年,毕业生总数为9071人,男性约为4500人。假设这十年,毕业生增加率恒定,十年数值相加,也就是5万人左右的规模。但问题是,1990年代和2000年代,毕业生数量远小于2022年和2013年的,尤其是硕士和博士数量,包括为数不少的MBA和MPA等专硕。粗略的估计,过去三十年,北大男毕业生总数10万人
其他学校粗略统计:清华大学男毕业生总数4862人(2021);厦门大学为4243人(2021年);四川大学7420人(2018);电子科技大学6800多人 (2021);武汉大学6949人(2021);西北农林3800人左右(2021);中南大学7000多人(2021);中国农业大学2228人(2021);中山大学约7000人(2021);复旦大学 约5000人(2021);上海交大5302(2021);吉林大学8927人。上述几所985的2021年的平均值约为6000人。倒推30年,估算所有39所985男毕业生数量约为400万人。
同时,根据李女士的描述,海外名校并列于985,除去数量占比不多的985本+海外名校硕,那些第一学历为211非985的,其他一本的,还有二本三本也符合条件(英澳前100硕士里,本科是一本二本三本全占),这些占比最多,但数据一样很难量化。基于研究留学大数据的经验,从2010年开始,大概每年有小几万人的非985学生奔赴世界前100名校,以英国(比如UCL, Manchester, Leeds)和澳洲(ANU, USYD, UNSW, Melbourne)的一年制硕士为最多。
985+海外名校(QS或者THE前100,或Shanghai ranking),近30年的数量(1990年代和2000年代出国的数量无法和2010年之后的人数相比,而且早期出去的也不全是海外名校,公派为主),粗略算大几十万人,其中有一批以985为主力的群体出去后选择移民定居(以美国为多,其次是加拿大,美国以定居加州和纽约州为多),这意味着,30年间,回国的名校海归还要减少,从大几十万降到几十万(甚至小几十万)。目前,985+名校海归在国内发展的男性人数估算在400万-450万之间(减去过去三十年移民的+减去985本海外前100硕)。
用400万-450万乘以幸存者指数26‰,最大值为小几万人,不超过三万。
在这小几万人里,结合近几年的婚姻数据(结婚率和离婚率),2021年,上海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34.43岁(985和海归大多晚婚,平均值应该高于这个数据),非常接近35岁这个中位数。当然,其他一线二线城市的男性初婚年龄小于30岁,高学历的初婚年龄差不多落在30岁左右,因此,30+的985毕业生少于35-的,加上小部分重回“单身状态”的离异人士,这小几万人里,一至两万人未婚或离异,大几千人或者一万多人已婚。在未婚离异的万人里,还有一定比例是有固定女友的,最后估计的粗略结论是:大约一万人。这个数据已经不少了。
满足硬性指标这一万人,还要满足软性要求“两个人的关系是平和温暖的。各自坚持自己的事业或者专业,了解对方的偏好和需求,默默给一些对方真正需要的陪伴,安慰,照顾和支持。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过多要求对方。不宣泄情绪,不炫耀式恋爱,不要搞得动静很大”。
写在前面:985分布在全国多个省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三十年男校友里的26‰遇到李女士的概率远远小于同等条件下的复旦校友(没有歧视,完全是地理和专业造成的区别)。因为考虑到人才的聚集效应,李女士生活工作在陆家嘴,满足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985+名校海归占比会更多。
但是,北上广那些准备毕业或刚毕业年龄20+的优质男生,真的可做到和你交流没有代沟,可以为你提供相当的情绪价值,包容你,理解你?要知道他们(曾)在各自的学校可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多少女孩子惦记着,他们自己比谁都清楚。更重要的是,你确定你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理解和包容这些可以做你女儿哥哥的男生?
他们自己的事业刚刚起步(或还没有起步),在越来越内卷的环境下,他们最需要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助力,才能更上一层楼。他们一样会理性思考:我能从李阿姨那里得到什么?从情感上讲,即使不说服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如何说服处在青春年华的自己,去和一个39岁离异带两个孩子的财富自由女士进行身体和精神的交流?他们要背负多大的精神压力?所以,20岁的帅小伙,和你在一起,做到你要求的平等、平和、不闹腾,是很难的。你们之间年龄和阅历的差距就注定了交往的不平等,矛盾的种子在你们认识之前就会埋下。
虽然不知道李女士的前男友年龄多大、背景如何,处在热恋期的李女士将前男友形容为“天使”,那时候,她真的很快乐。但后期矛盾爆发,她无法再容忍一个爱打游戏,熬夜,吃宵夜的天使。三年,意味着,一切都敌不过时间。事实上,她恋上的只是基于前男友治愈的笑容背后的一种自我想象—把“实然”(男友真实的样子)不自觉地偷换成“应然”(期望男友应该有的样子)。更多的时候,她爱上的是一个抽象的“男友角色”,并试图在两性关系中,重新定位自己。最终理性战胜了感性,一段感情就此结束。但是,熬夜,夜宵,打游戏等年轻化的生活方式,在其他年轻的优质男生里一样也会有,没有这个,会有那个。
30-40岁的未婚或者离异男士,会更接近的你的年龄和价值观,也更能理解你的诉求。成熟稳重,事业有成是这个年龄段男人的标签。但他们也是绝对理性的。爱情对你们来说越来越像奢侈品,但不妨碍和你成为事业的合作伙伴。无奈的是,这些优质男的财富值大概率小于你,和你在一起,就要面临如何处理自尊心的问题,还有随着而来的流言蜚语。
如果牺牲的自尊成本不能换来等值的收益,和你交往是没有意义的。要知道,年龄30-40,身高178+,单身,身材好,名校毕业或海归,长相小帅的人,正处在事业的黄金期,外在条件和稳重的谈吐让它在多数场合充满自信。但到了你面前,他们看到了真实的差距,会不由自主地不自信起来。这完全是基于财富差距造成的一种不平等。而财富的不平等会自然传导至精神层面。他大概率不会像你前男友那样,说出“长得帅的没我聪明,比我聪明的没我帅”这些自我安慰的话。相反,他们会问,甚至会怀疑自己,我到底算不算一个成功的人?在你面前,和在别人面前,他们会看到不同的自己。
其实,阅尽千帆的他们,完全可以去追求更年轻漂亮,有自己事业的单身待嫁女孩(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非常多)。爱情,也许有,也许没有。但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人不禁要问,难道这种向下兼容的择偶方式就是平等的吗?当然不是,但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这都是相对稳定、被社会广泛接受的配对(不完全是交换),同时两个人在各方面的差距都没有那么大。
40-50岁的优质男人,遇到上面二三十岁人的困惑,会处理的比较洒脱豁达,他们对一切事情都早已看开,甚至看透。他们大都离异,未婚极少(随着年龄增长,这一群体往往会逐步过渡到不婚主义者),有的早已爬升到事业的顶点,要么搞点副业,要么培养一些情趣(书法,收藏,高尔夫);有事业心的人,可能会告别之前的自己,利用早已累积的人脉和专业素养,开启一段创业旅程(稳健型的,他们既能创业又当能导师,和车库咖啡那些20多岁靠PPT搞AB轮融资的不一样),并活跃在各种金融论坛,气候变化会议,教育基金会议,生物科技会议等高大上的场合。
无论是搞副业的还是创业的,他们更老道,也更圆滑,当然,也就更懂女人需要什么,应该是最契合李女士软性需求的一类人。但问题是,绝对值真的很少,很难遇到。此外,最大的问题是,两性关系在他们心目中地位是非常靠后的。愿不愿意花时间和李女士随时能来场灵魂的交流,或者抽出时间去普罗旺斯或者托斯卡纳风花雪月。更难。
他们求学的年代,第二次思想启蒙已从高校退潮(海子和顾城先后离开,其他知识分子避谈国是),迎接他们的是90年代的纷乱与复杂。他们来不及准备和思考,改革的巨浪就奔涌而来,他们是被动经历社会巨变的第一代年轻人。去食堂不再用粮票了,有人炒股票或做生意发家了,打口碟也可以随便听了,一些人偷偷收起写满四线方格纸的诗与情书,和上个时代匆匆告别,尽管他们曾在某个校园英语角或者地下民谣演奏会上遇到过真爱。
在那个不知内卷为何物的年代,一些人幸运地赶上最后一届毕业分配工作,进入体制内;同一时空下,外企陆续进入中国,他们把自己投向更大的市场。时代把他们打磨成一群最务实的一群人。因此,这个年龄的男士更爱“说教”,诉说他们的身份变迁和过去的荣耀,包括学历(讽刺的是,40多岁的他们,当年求学的90年代中后期,985还仅停留在顶层设计;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才成为985,多数更晚)。
在2020年代,他们遇到李女士,会发生什么?氛围应该是轻松的,但结局也会很务实。让一位习惯把T恤扎进裤子、穿透眼凉皮鞋的大叔平等地为你提供情绪价值(请自行脑补画面),并同时输出“陪伴,安慰,照顾和支持”,很难。这一年龄段,建议找个英国真绅士或者美国真白左代替,真左派真心能做到无私的陪伴,让你听到烦的持续不断的安慰和夸赞,直到你嘴角上扬,当然还有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支持(包括对你的孩子)。
想一下,以上三个年龄段相加后,得知征友信息的并有意愿给李女士写信的,理想状态下,还能剩下几个?记住,这还都是初选条件。
李女士强调:每个细化的择偶指标都很重要。但并不必然推导出她一定会执行,而且她很可能会在部分要求得到满足后,自动降低其他标准!!到时候 “每一句话都很重要,都需要满足” 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未来,她的新男友,大概率是只满足部分而非所有条件的男士。
为什么?那就要开始谈精英主义了。
她的每一条择友标准,无不是在宣告,我在找和我相似的人。对优质男士的苛求是对自己同样优秀的变向认可。换句话说,那些框定的硬性和软性指标,是自身条件在对方身上的一种心理投射。潜台词是,定的标准高,那是因为我足够优秀,优秀到完全可以吸引到相似的人。但根本上说,她是在隐晦地宣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一种基于精英阶层和非精英阶层的分野,并通过择友这个外部条件进行二次确认。
举两个大众熟知但可能造成强烈心理冲击的两个人物作反例。
第一个是泳坛冠军级小鲜肉宁泽涛,年龄,身高,身材,颜值每一项都远远超过李女士定的标准,唯独学历是硬伤。在精英主义的视角下,宁鲜肉只能算知名成功人士,而不算精英男士。一些粉丝可能鸣不平,会认为宁鲜肉在任何情况都比李女士更成功,更知名,甚至更有道德修养。但“万恶”的精英主义者不会这样思考问题。他们觉得知识分子才是精英;只有精英主义者才有权定义精英。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在他们来看,宁是没学历,甚至没文化的圈外人士。其他那些还没有进入名校进修的奥运冠军也在此列。
更残酷的对比是黄金单身汉胡歌,学院派科班出身,身高183+,型男身材,台上台下都是敬业的典范,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从不参加综艺,也鲜有八卦,简直是娱乐圈的一股清流,也最符合李女士的软性需求,对事业“眼里有光”,等等。但可惜的是,上戏毕业的胡歌虽然名声在外,母校不是985,再优秀也没用!这就是精英主义之恶—狭隘与偏见!一种不自知的藏在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
有人可能会反问,宁泽涛们还是胡歌们,都不会看上离异带两孩、奔向更年期的大龄李女士。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在这里,是要通过反差式的对比,揭露这些精英们制造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精英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
在这一语境里,体育圈的宁泽涛和影视圈的胡歌是无法被定义为精英的,因为精英和它的内涵,是由像李女士这样的、身份同质化的、在精英群体内部自我定义的。它的背后是一种可以外延的话语权力(福柯的表述),高学历(985)是获得这一话语权的直通车。在各行各业里,他们通常以知识分子的面目出现,通过占据公共资源分配的话语权,如著书立说、公开演讲、参加会议、网络发帖等途径,来宣扬精英阶层的价值取向。广泛传播后,最终将其价值观固化为一套逻辑自洽的公共知识体系。最近几年,精英主义表现出越来越僵化的态势,群体内部开始大规模的分裂,一些人被打倒变公知,一些人开始向主流话语靠拢,还有部分人开始反思。尽管如此,这个群体依然掌握话语权。
理想化的精英主义者并不等同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投资圈内,尽管李女士和与梁博士之前的婚姻颇像投资伉俪,在资本市场强强联合,呼风唤雨,指点江山,但至少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精致利己倾向。李女士有更大的追求:一个纯粹的自由主义者(参见疫情期间她在公号的文章)
可悲的是,这种自由显然是以小布尔乔亚的面目出现,一种被包装后的精致和小资而已;自由的中心永远是她自己,自由的终点也是她自己的自由。财富的自由是最能合理化这种说辞:我的钱是靠自己奋斗而来的(类似罗振宇狡猾的回答:我就是个商人)。但这显然脱离了自由主义的应有之义—为生民而奔走的真正自由主义精神。一个自由主义精英,应该有更大的关怀。遗憾的是,除了在意自己受众,粉丝,和其他“所有喜欢李女士的人”外,我们看不到这些关怀。How dare you!(北欧低龄气候白左的话)
因此,李女士是一个精英,同时也是一个伪装成自由主义精英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可以试问:李女士,财富自由的你,是否愿意为国家共同富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比如拿出自己财富的百分之0.001去帮助一小部分暂时还无法吃上营养餐的山区儿童,哪怕仅仅是给他们每餐的饭菜里多加个鸡蛋或一块肉?对你来说,这并不难,你愿意为这些非精英的底层民众做这些吗?退一步讲,即使没有做,你曾经想到过这些吗,在你的两个孩子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想到过大山深处她们的同龄人还挣扎在底层吗?如果也没有,请不要把你的财富自由和真正实现内心解放的自由画上等号,因为前者自由是沾满自私和铜臭的。
Part 2 继续追问和批判:“眼里有光的男人”,“行稳致远”,“不要搞得动静很大”
李女士要求“你热爱自己的事业,专业或爱好,并能够持续自我驱动,为之持续努力,因此,你的眼睛里应该有光”。
从任何角度看,说一个人眼里有光,多是形容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或者积极人生的态度,而非工作和专业。这凸显了李女士矛盾的认知:希冀一个对工作和专业眼里有光的人同时做到对李女士感情需求的平衡。可以想象,对工作两眼有光的人,即便不是工作狂,也是很难平衡工作和生活。李女士前夫就这样的例子,蜜月旅行期间,提前回国打卡A股票市场。我相信,前夫在收拾行囊的时候,眼里是有光的,而且,目光坚毅,绝不回头。
此外,李女士公号里的一分部小作文凸显了其语文功底不足的小问题:措辞不是很到位。比如,她最新一篇回应主流财经媒体的小作文中,有个排比局势:愿大家不忘初心,保持风骨,在专业上行稳致远。
不忘初心和保持风骨两句和上下文逻辑关系是一致的:不要忘记主流财经媒体应该干什么,要保持一贯的高水准和专业性,同时不要关注专业外的东西,即不要把李女士私人的东西泛娱乐化。但是,“行稳致远”用在这里极其欠妥。在文学语境下,行稳致远多和戒急用忍搭配,所谓“戒急用忍,行稳致远”,意在表达一种不骄不躁,不急于求成的处事风格;在我国当代官方话语里,行稳致远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只是多用在经济和民生领域。无论怎样,两个语境都和李女士要表达的“不要八卦我”相差甚远,因为媒体完全可以“行稳致远”地去八卦你。
另外一个类似排比句式出现在她的择偶标准里:“不宣泄情绪,不炫耀式恋爱,不要搞得动静很大”。
很认真的问:动静不能很大,肯定不是怕孩子听到什么,那是对不宣泄情绪和不炫耀式恋爱的进一步阐释吗?如果是递进关系,那就属于逻辑相悖—你都要求不宣泄和不炫耀了,既然这些都没有了,那就肯定不会搞出任何动静了,遑论动静大不大的问题。如果不是,那这三句话就是并列关系,那么第三句“不要搞的动静太大” 就要和前两句一样,需要明确“什么动静不能搞太大”。
顺便提一嘴,李女士其他一些非专业文章里,也经常引用官方话语,文风显得混乱。别介意咬文嚼字,作为公众人物,你的文字输出,一字一句,即使达不到高质量的行文水平,但必须保持最低限度的写作水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Part3 :年龄,衰老,时间,和一个自信精英的不自信
李女士的自我介绍里,年龄只给出35-40岁这个区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年龄是跳动的,徘徊在两个数字之间。相反,它应该是具体的,可言说的。话说那些喜欢并善于自欺欺人的中华田园独立女性一向标榜年龄只是个数字,会自信地说出年龄,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李女士对具体年龄的回避,说明她的不自信。她可以自信满满的介绍自己北大本硕、厨艺佳、跆拳道黑带等,有学历,有情趣。但是,实现财富自由、追求灵魂自由的她,败给了年龄自由她无力说服自己接受这个冷冰冰的数字,因为年龄永远都不是自由的,也永远都无法战胜,它意味着一种不可逆的东西—衰老,女人永恒的天敌。
“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会为谁停下”,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和所有徘徊在35-40岁的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一样,精英李女士也会在时间的催促下,不可逆转地持续衰老。但是,总有一些普通姑娘正年轻,她们可以用“时间”去做一件叫“长大”的事情,暂时不用去和“时间”对抗。此刻,时间这把刻尺,显示出最大的正义!
若干年后,留给她的,是回忆里碎片式的点滴美好——东京的树叶,香格里拉的雪山等。活在当下?不存在的,流动的时间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存在静止的当下。不然,拿什么去追忆似水年华!
写在最后:优质男的稀缺性与缘分的不确定性
把两者放一起实属无奈。即便按最宽泛的标准衡量,优质男士也是稀缺的,是被哄抢的对象,但考虑到缘分这个东西时,1%就可能变成100%。因此,李女士们到底能不能找到她们标准内的男士,没有确切答案。这就像爱情片一样,有些人坐在海角上,回眸无数次,直到白发苍苍,也不见七封情书里的情人再次出现;有些人,缘分总是不期而遇,转角就能遇到爱,也许就发生在百无聊赖,一手拿着咖啡杯,一手撩拨头发的瞬间,那种感觉一点点靠近,心动一刻即将到来。
虽然,你想要的爱情,岁月不一定给你。但可以确定的是,它一旦降临,你的理性,你的坚持,你的标准,都会被抛之脑后,变成浮云。
但是,当理性回归时,你会发现,“爱情原本是无奈而又伤人的,两情相悦,不一定能相伴到老,好男孩与好女孩不一定能终成眷属。而两情若是久长时,只能在朝朝暮暮。”
所以,等待你的,只是下一个轮回而已。
相关阅读:

Financial小伙伴
由清北复交人金融校友发起 
泛金融微信群互助平台
求职招聘 业务对接 最新热点
关注公号,申请入群
于微信更改了规则,不再按照时间顺序推送,读完请点一下在看点赞,这样每次新文章的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感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