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夏夜,学校的宿舍还没有装空调,每个桌上都有一台耗尽最大功率气喘吁吁转圈的小电扇,大家各自忙着手上的活儿,突然寝室的门被一个脑袋挤出一条“excuse me”的缝儿,抛下一句“看电影不”?于是所有人放下手上的活儿,披上不系扣的衬衫,拖着比脚大一倍的脱鞋,从寝室里、图书馆里甚至大澡堂里呼唤朋友,手捏十五元学生折扣电影票,结伴观影。
电影《神偷奶爸》剧照
上《论语》课的时候,老师讲“吾与点也”的和谐世界,看着“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满脑子都是我们踩着仲夏夜的月光跑去看电影的景象,有些还没洗完澡就被生拉硬拽出来的哥们儿也会“春服”不整地一路“咏而归”——“看撒子电影哟,老子洗头膏还没洗尽,阿西吧!”
后来,我们学会了熟读某瓣影评,被某些惊世骇俗的观点和闪瞎钛合金狗眼的细节帝深深征服,并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后来,我们熟练掌握了流派、主义、结构、技巧等行话,从有样学样地照葫芦画瓢到最后故作高深的骚话满篇;
后来,我们不再随意地用好和坏、喜欢和不喜欢来划分电影,而是用一个满分为十分的评价体系给每一部电影标星上分,颇有感触的时候还不忘得意洋洋地写下看起来很聪明的一百多个字儿配着截图爽快地分享:这片儿我给X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我们看电影的时间越来越少,看电影的过程越来越复杂,那些好不容易能挤开门缝儿的脑袋开始问“打麻将不?”“泡澡捏脚不?”“股票涨了不?”很少再说起看电影的事,后来这些脑袋都各奔东西,各自长胖,窝在各自的家庭影院前面忆苦思甜。
再后来,电影越看越累。观影之前,如果不做功课了解一下导演、编剧、文化背景,似乎都对不起IMAX的大屏和动辄上百元的票价;观影之后,如果不评星、打卡、写短评表示到此一游似乎都不好意思跟人说看过电影;评完分不去读几篇深刻的影评,似乎都没资格和有文化的朋友们一起撸串吹牛......
△电影《让子弹飞》台词
有人说,世界变坏,是从姜文这样的文艺中年装X成性开始的。其实这关姜导什么事,世界变坏,是从文艺中年看个电影都想装X开始的。这股很装的风气从学院内弥漫开来,感染了很多有表现欲望的各个年龄段的文艺人士,最终强行制造了某种观影的鄙视链:
看欧洲文艺片儿的鄙视看好莱坞的,看好莱坞的鄙视看港片儿的,看港片儿的鄙视看国产的,最后逼得一帮颇有反骨的文化人揭竿而起,俺们就喜欢范德彪,爱咋咋地。
看直觉的鄙视看风格的,看风格的鄙视看技术的,看技术的鄙视听配乐的,听配乐的鄙视看剧情的,看剧情的鄙视看不懂剧情的,留下一群只会说“卧槽,烂片儿”的朴实观众瑟瑟发抖,不敢发言,最后养活了一大群“一口气看完”“十分钟看完”的博主、up主。
不知不觉,看电影变得又装又累,尤其成为了文青业余生活中不小的压力。很多人到现在才回过味儿来,以前看电影纯粹是娱乐休闲,现在我们还得回炉重造,学一学究竟应该怎么看电影。
RECOMMENDATION
谁来教我怎么看电影?
强迫观众学会用专业的眼光看电影,就像强迫郭德纲放弃“我是你爸爸”的伦理哏整天去背小学生行为规范,追求所谓的寓教于乐,既无效又无聊还无耻。
如果就是想坐在电影院里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发泄一下郁积的感情,甚至就想伴着奢侈的白噪音好好睡一觉,谁又有功夫搭理那些深刻的剖析、细致的观察和翻来覆去的拉片儿。
△电影《天使爱美丽》剧照
如果就是想带上心仪的对象增进感情、拉近距离、捅破暧昧的窗户纸,与其和对方头头是道地分析镜头、配乐、演技、摄影技巧,不如直接拉上对方的手,让舌头换一种忙碌的方式。
如果真的不甘心做一个只会用“卧槽”进行评价的观影小白,其实也完全不需要有人装模作样地告诉我们如何看电影,毕竟华北首席影评人潘跃然也只会五个字的电影评论,就像老郭相声里说的那样,高雅不是装出来的,孙子才是装出来的。
如今,大量导演类、演员类的综艺节目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关于电影投资、制作、拍摄和宣传的各种流程也不再是老百姓看不见、听不懂的行业秘密了,而影评人一度在行业内外脱去光环,普通观影者已经不需要追在影评人的屁股后面不明觉厉地仰望和唱和了,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
RECOMMENDATION
重磅推荐
对于想要提高观影专业性的朋友来说,多看书,多观影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由约瑟夫·M.博格斯、丹尼斯·w.皮特里编写的《看电影的艺术》是目前美国热门的电影教材,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400余所高校采用,细致地讲解了电影有关的各类艺术、技术、产业和社会问题。然而,即使是这样一本面对专业学生的教科书,在谈及如何观影的方法问题时,也没有摆出说教的派头,规定学生们必须如何做,而是用简单的四页纸给学生们提出了观看和评论电影的建议,说明专业观影并不是什么玄妙的武林秘籍,而是一个并不复杂的且需要主观感受的审美过程。
《看电影的艺术》建议电影专业的学生和观影爱好者尽可能在看电影的时候保持流畅性和完整性,断断续续不流畅地观影会极大影响我们对电影的整体感知,毕竟电影不是短视频,只有连续放映状态下的电影才是真正意义的影片。
道理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却并不好做。对于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观影朋友们来说,挤出一块完整的观影时间,确保自己能够从头到尾看完一部影片就是摆脱小白身份的第一道难关,如果连这一关都过不了的话,不如退一步想想,是否有必要花费时间提升自己的观影专业性,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拼凑完一部电影娱乐休闲,也挺香的嘛。
如果我们能够保证最起码的完整观影时间,《看电影的艺术》建议我们面对比较重要的影片时,可以养成多看一遍的习惯。毕竟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们更在乎情节、主题、中心思想和主要情感,没法在流畅观看的情况下关注到电影的所有因素和细节,当我们已经完全熟悉了剧情和情感,不再被它们带走注意力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在第二遍观影时看到更多镜头、光影、技术、演技以及叙事上的细节和亮点,这些发现和感受就是我们提升鉴赏能力的关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影评家怀特·麦克唐纳看影史经典《八部半》的时候,就在第二遍观影时发现了新天地:“我第二次看的时候,比第一次进行了更多的记录,才发现自己曾对如此美妙、精致和令人迷惑之处视而不见。”
△电影《八部半》剧照
《看电影的艺术》还提醒观影者注意电影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主题、故事情节、戏剧结构、象征手法、性格刻画、胶片类型、对白配乐、声效表演等等因素都会影响电影的呈现和表达,而我们平时比较喜欢的影评也都无一例外地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精彩细致且极富个性化的重点分析,从而看到了我们忽视的亮点,解释了我们不懂的冲突。
然而在对电影因素的观察和分析中,《看电影的艺术》强调电影爱好者们应该对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给与更多的关注,毕竟电影是一门技术成就,而我们往往陷入剧情和情感中忽视了电影技术的技巧和运用,这也是为什么在观影的鄙视链中,很多人会对“讲好一个故事”的评价标准嗤之以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像所有的绝世神功最开始都得从扎马步、长短拳的基本功开始练起,观影的基础方法也没有那么神秘,无非在于多看、多想、多写,当我们能够养成观影和分析的习惯,对电影的主题、技术运用、导演风格、演员特色、道德社会表达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察和个性化的表达,我们已经在朝着更懂电影的路上飞奔了。至于你是想吃着爆米花一直躺平看个热闹,还是要孜孜不倦地阅读学习看出个门道,全是个人选择,也无高下之别。
最近,看着围绕《蜘蛛侠:英雄无归》的热闹讨论,又一次感受到曾经上学期间的观影快感,有人去看情怀,有人去凑热闹,有人吐槽剧情不合逻辑,有人大骂人设崩塌,有人脑补下一次平行宇宙的烂梗能玩出什么花样,有人拿着钛合金放大镜看出来三十多个彩蛋,好在没有影评人骂观众无知傻缺,也没有观众骂影评人傲慢做作,更没有投资方一边赚着观众的钱一边骂观众需要提高审美水平,一切都在见仁见智,求同存异中乘兴而去,兴尽归来,求情怀者得情怀,求爱情者得爱情,求爆米花者得爆米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观影的方式如同睡觉的姿势,一开始都是个人选择,怎么舒服怎么选,最后都变成了个人习惯,想改也未必改得了,祝愿天下观影人都能找到自己最舒服的观影姿势,并且自信地看出快乐,看成习惯,看懂电影的艺术和魅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