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广度、热度、高度、角度

· 全文共 1600 字,时长约 3 分钟
· 本文来源:亚当斯密经济学(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文/刘胜军

自“三条红线”问世以来,新一轮房地产下滑开启。房地产不仅仅是房地产,它和经济增长、金融体系、地方财政交织在一起,形成极为复杂的链条
观察房地产局势,最重要指标的不是房价,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一旦房地产开发投资陷入冻结,那就意味着与房地产相关的经济活动急剧下滑、土地出让金蒸发导致地方财政收入锐减。从2021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已从18.3%下滑到目前的负增长。
在不改变房地产与整体经济、地方财政和金融体系“钩稽关系”的情况下,通过类似三条红线的“硬调控”,不可能不冲击到金融体系、地方财政和整体经济。
2022年前五月土地出让金降幅创近年新高,累计地方财政赤字额创下近年来新高。截至6月21日,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已超过4.4万亿元,且不断加速——4月不到3000亿;5月超1.2万亿元;6月超1.5万亿元,上半年有望接近5万亿元。
从2015年的经验来看,土地出让金下滑对地方财政的压力应引起重视。尤其是在“稳字当头”的2022年稳房地产是 2020 “稳字当头”的关键
“三条红线”的初心,是防止房地产头部企业“金融化”,导致大而不倒。恒大的问题,证明了这种限制的必要性从许家印恒大帝国崩塌看“两个健康”。长期以来,头部房企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原因就在于头部房企的品牌优势、经验和人才优势、规模经济,以及远胜于中小房企的境内外融资能力。由于房地产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融资能力成为头部房企的扩张利器,导致“规模促进融资,融资扩大规模”
的滚雪球效应,最终酿成了恒大这样的“大而不倒”难题。

头部房企市场占有率

眼下的问题是,全行业乃至全社会都要为“头部房企”的“拆弹”而埋单。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指出:“去年下半年,恒大等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显性化,受此影响,房地产各类主体避险情绪上升,金融机构也出现了短期的应激反应。”
在购房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驱使下,刚需买房者也陷入观望状态,这显然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CRIC监测的成交备案数据显示,2022年五一假期间50个重点监测城市商品住宅累计成交44.7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0%。
我们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同时,要全面理解房地产调控的目标:“防止房价过快上涨”才是合理目标,“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才是最终目的恒大可以倒,房地产行业不能倒。在坚持对房地产头部企业“三条红线”的同时,要满足一般房企的“合理资金需求”,避免一刀切伤及全行业的健康发展,并冲击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从实际情况看,房地产企业依然普遍陷入“资金链危局”,只有破解这一困局,才能实现全行业平稳健康发展,避免房地产调控与新冠疫情“叠加紧缩效应”。
3月16日,人民银行行长、金融委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银保监会会议指出:持续完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房地产长效机制,积极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变发展方式,鼓励机构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重点支持优质房企兼并收购困难房企优质项目,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当前,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有效突破这一局面,快速降解房地产风险:允许房企在一定额度内,以建成但未销售的房地产缴纳地方税收。
这一方案,think out of the box, 一箭多雕:
第一,房企节约了缴纳税收的现金流支出,可以突破资金链困局;
第二,房企资金链改善,可以促进地方房地产市场的重新活跃,实现良性循环
第三,可以有效避免一些房企“骨折式甩卖”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秩序的冲击;
第四,地方政府可以以降低成本获得房源,这些房源可以作为招商引资或吸引大学生的“人才公寓”或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公租房”,或者待房地产回暖后择机出售,或者作为棚户区改造的“回迁房”资源。2021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