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原佩合英
一位年过五十的“领导”,几位坐怀不乱的“老人”,一群战战兢兢的“新人”,以及一个棘手却绕不开的议题。
突然,某位向来给人稳重感觉的老人叛逆起来,会议渐渐脱轨……直到新人中的“孤勇者”振臂一呼,会议的紧张氛围抵达顶点。
这像极了职场人的日常经历,也跟学生时代开班会如出一辙的场景,竟出现在一档被众人围观的真人秀里——《五十公里桃花坞2》(下文简称《桃花坞2》)。
桃花坞的会议“名场面”。/《五十公里桃花坞2》
当新老“坞民”会聚一堂,他们因立场和经验不同而导致的冲突一触即发,超多节目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然而,与“综艺三件套”即话题、吵架、冲突强关联的内容似乎不再是观众最好奇、最乐于讨论的,他们的关注点开始向代际问题、职场众生相等紧贴日常生活的话题上转移。
那些原本巴望着更激烈的争吵和冲突的观众渐渐失望,他们惊觉原来《桃花坞2》里没有“花学2.0”,而是蕴藏一门新学问——“坞学”!
新旧碰撞,唯有吵架?错错错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节目组在“重逢篇”结尾打出“面对尴尬是坞民的必修课”,这个口号可谓拉足了真人秀尴尬爱好者的期待值。
但不属于任何一类爱好者的观众,不由得在心中缓缓打出一个问号:《桃花坞2》要把尴尬进行到底了吗?
不好意思,恐怕很多人要失望了。
这个“失望”并不是说正片里没有了尴尬,而是尴尬不再是主旋律,它持续的时间也没有一些人预期的那么长。并且,一些勇气可嘉的新坞民试图从一开始就打破这种尴尬。
譬如自荐当“坞长”的武大靖。
他在节目里展现出“反客为主”的积极主动,也化尴尬为笑点,迸发一系列金句,堪称新人社交技巧与情商的范例。另几位同车的新坞民也在他的带动下,释放出阳光的活力,渐渐融入到新集体当中。
自荐当“坞长”的武大靖。/《五十公里桃花坞2》
可惜,尽管开朗型新坞民非常努力地避免尴尬,但这个老矛盾还是在新老碰撞时,以新的面貌出现了。不过好在,新的应对和化解矛盾的方式也应运而生。
对老坞民来说,他们的社交技巧和心智在经过上一季之后有了明显成长。其中原本就情商较高的老坞民,更是越来越会照顾他人感受,譬如让许多网友感慨“嘴能不能长我身上”的汪苏泷。
代入职场和生活,主动给新坞民分享tips、充当两代人黏合剂、帮李雪琴“翻译”想法的汪苏泷,像极了那些既社交天赋,又被现实历练过的高觉悟青年比如家长和老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抑或公司里处于上升期、人缘很好的前辈同事。
心思细腻,善于“向上管理”的汪苏泷。/十公里花坞2》
这类人通常心思细腻,深谙“向上管理”和团队协作的精髓,既是新人的学习榜样,也能打破长辈的社交壁垒,在必要时调剂团队气氛。
对新坞民来说,一个新的集体和环境,激发了一些他们意料之外的社交行为和冲突,如内卷与反卷、老一辈与年轻人的观念碰撞。
节目组用“曝光效应”来形容抢着干活的新坞民,他们的“卷”和一些职场中的内卷不尽相同,他们不是为了具体的奖金或其他看得见的好处而抢,而是出于好心,单纯地想要帮忙及化解尴尬,想要更快融入大家。
虽然不难理解他们的心情,但一些老坞民仍觉得太“卷”并不好。当他们表达不同观点时,代际问题和社交技巧欠缺等情况,导致“尴尬9分钟”“王传君说不”等名场面出现。
桃花坞里反映出年轻人与长辈相处时的普遍困境。/《五十公里桃花坞2》
第1集结束时,很多人以为下一集的硝烟味会更浓、争吵会更狗血。
然而,观众却在第2集看到了一反社交类“综艺三件套”的走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名场面背后的成因,以及它们所对应的现实议题,从而收获真实生活的启发。
例如#窒息是有话不直说的晚辈共同制造的#话题,许多网友发帖表示自己和父母、长辈相处时也遇到过类似困境。对此,不仅有路人上线支招,《人民日报》海外版也给出了9条建议,希望能让大家在现实中获益。
关于“如何好好说话”的九条建议。/微博@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由此可见,坞学绝不是花学2.0,它比花学更具有现实价值。
社交名场面,浅尝辄止?莫莫莫
这些迹象都表明,坞学不是简单地把社交名场面集合起来,它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深刻、更广博、更暖心。“扯头花”式的冲突可能在一开始表现得比较抢眼,但它们绝对不是节目的主旋律。
“社交窒息”中有话不直说的晚辈也有责任、人加入新集体后容易“卷”等话题和讨论,也都从侧面证明了一个结论:《桃花坞2》的社交观察,观察的是代际问题、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个人思维等影响下的社交行为、社交心理。
在讨论的同时,观众也通过换位思考、代入现实等方式,获得了真正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启发。有时,这些思考和启发超越了社交的范畴,为职场、成长乃至人生提供了tips。
以第2集核心内容篝火晚会为例,在决定是否办、怎么办的各个环节中,代际问题和“刺猬效应”即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表现得十分显著。
前期,年轻人对这个提议普遍抗拒,本以为他们被迫接受后会消极怠工,但晚会节目的排练和最终呈现竟出人意料地愉快,就连“包袱很重”的吴牧野也跳起了舞。
最终晚会的呈现出人意料地愉快。/十公里花坞2》
一些热衷于思考社交名场面背后成因,并代入现实和自身汲取灵感的观众很快反应过来,原来尴尬、碰撞乃至冲突的产生并非谁的错!它们都不过是社交的必经之路罢了。
随大流的辣目洋子、照顾长辈的董璇、离群索居的王传君、在自己节奏里生活的李雪琴都很好,“慢慢在变成我想象的样子”的王鹤棣、渐渐找到归属感的费启鸣也很好。
随着节目进程,不断做出改变的“坞民”。/十公里花坞2》
短短两集节目,已经有“坞民”展现出了明显的改变。
例如一开始憋着劲要“独活”的王传君,他不仅渐渐松弛下来,也主动思考起能为集体做什么;乍看之下跟活泼的艺人们格格不入的吴牧野,也慢慢变得开朗,一点点打开真实的自己……在这个具有温情底色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得到了治愈,走向成长与成熟。
坞民们的社交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却不影响他们放下紧绷感,快乐地团结在一起。
“坞民”们在集体中逐渐放下紧绷感。/十公里花坞2》
“君子和而不同”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古往今来的许多例子都告诉我们,不要惧怕分歧和争论,有交流才能有更好的理解,持不同观点的各方也可以和平共处。
观众亦然。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种坞学的面向,坞学没有单一构成、没有模版,它是社交状态的真实体现。这些被启发并开始思考的观众组成“坞学家”,在社交观察中,他们与坞民产生社交共鸣,进一步发现坞学、讨论坞学,这些节目相关话题才是坞学真正的核心内容。
因此,每一位坞学家都是坞学的缔造者。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那么,坞学家们具体收获了哪些现实启发呢?
首先,职场。
据《2022职场人求职行为观察报告》显示,90后、00后职场人对工作氛围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80后。这样看来,“尴尬9分钟”被奉为职场实录绝非偶然,因为年轻人实在太怕被职场社交中的“锅”误伤。
害怕在职场社交中被“锅”误伤的年轻人。/《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这也是《桃花坞2》能频频引发观众共鸣,让社交观察照进现实的原因之一:节目里表现各异的坞民既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经历,也让他们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他们一定能扬长避短,更机智地应对职场内卷,以及一个个从天而降的“锅”。
对于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领导、同事,相信看过节目的观众和坞学家们,也能拿出更多的理解、包容与耐心。
其次,代际。
代际问题被广泛讨论的盛况,大致发生在“xx后”说法诞生之时。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些代际被贴上“不靠谱”“自我”“老顽固”等标签,带着固有思维和有色眼镜的看待问题的方式,都会或多或少地使问题复杂化,使讨论的焦点模糊化。
回到《桃花坞2》,一些“闭眼黑”地将矛头指向宋丹丹的舆论与之类似。不过可以欣然看到,已经有理智的坞学家抛开偏见,寻根溯源,一步步接近问题的核心;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代际问题不是某一代人的问题,而是与每一代人有关。
“中国式家长”“中国式长辈”有时候确实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作为子女和晚辈,也不应一味地抗拒。每一方都要努力,每一方都有进步空间。
每一方都要努力,每一方都有进步空间/十公里花坞2
然后,生活。
坞民的欢声笑语、暖心瞬间,再一次展现了人性的和谐、温暖与治愈。观众在坞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他们的困惑里看到了自己的困惑,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
坞民和坞学家们的反馈都表明,当代人性格及心理上的一些创伤,的确需要被群体关系治愈,而节目面朝大海的拍摄环境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群体生活的向往……
有冲突,也有治愈与美好。/《十公里花坞2
一言以蔽之,坞学是复杂的集合体,尽管也有冲突,但其相较花学更加真实、温暖,多了治愈与美好,它代表的正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积极向上、和而不同的态度
节目中的社交现象既是热点社会议题影响下的社交行为的真实呈现,也让观众找到现实关照和社交灵感。
如果有人提出“《桃花坞2》不仅是一档有看点的真人秀,而是有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相信坞学家们与许多观众都会表示赞同。
他们也有了这样的自信:在坞学加持下,“桃花坞”离社交观察类IP天花板又近了一步。
《四味毒叔》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编委会成员有马戎戎、毛尖、王雁林、李尚龙、路金波(以姓氏笔画为序),是一家影视文化行业垂直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