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学校还是专业,我用尽一生始明白
文/侠非侠
自主选择,比选择什么更重要
我真不想让你觉得,我是在教你如何填写高考志愿!
我一直认为,人生即选择,这句话是极好极对的。对于每个人来说,他的人生除了他没得选,比如何时生,何时死之外,其他的一切都得由他自己亲自去选择,外人甚至父母,都不要越俎代庖。而且愿赌服输,自己对自己所有选择负责,无论好坏,不怨天,不尤人。
因为做一个独立自主,敢作敢为,勇于选择,敢于负责的人,这本身就比什么都重要。高考志愿填报什么,尽管也很重要,但是它毕竟只是人生无数次可选项中的一项而已。人生漫漫,诡异多变,对对错错,孰对孰错,谁能参得透?说不定,今天认为对的,若干年后就错了,今天觉得错的,若干年后又对了。甚至将错就错,也可以收获一个圆满的人生。人生漫长,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你去调整,纠错,重新选择。
因此,自主选择,比选择什么更重要。这是因为若所有的选择,都是你自己作出的,你就会主动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能做到什么?这样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会让你去主动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并去寻找其中的最佳契合点。这是极为重要又宝贵的人生经验。
而且,因为是你自己的选择决定,也可以让你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力,去面对应付选择所将面临的一切后果。即使是这次觉得选择失误了,也能很快想法去调整去纠正,并作出新的选择。
这样的经历,对于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重要。人的能力中所最宝贵的判断力决断力执行力承受力改正力,都是在一次次选择实战中培养出来的。人的自信,理性,积极,从容,负责等良好心态,也可由此养成。而有了这样的能力和心态,一定能很好地把控好自己的人生,过着自己想过的日子。能过自己想过的日子,是多少人费尽一生都得不到的幸福,这样的人生怎会差呢?
自主选择,比选择什么更重要。自主能力,比一时得失成败更关键。选择当要自己选,人生当得自己过。
这是我近乎用尽一生,方始明白的道理。在早已年过半百,人生近乎尘埃落定时,方始明白清晰。想起来,我更多的是惭愧,岂敢好为人师?
这些话都说清了,我才好接着往下讲。与其说我在以一个前辈的身份传授一些选择经验,不如说,我是想借此机会,讲一个我们父子俩跨代填报志愿的故事,以展现时隔三十多年的时代变与不变。我且姑妄言之,你也姑妄听之。如果对你有所帮助启发,那就善莫大焉。
博雅塔内部,图片来自少君朋友圈

无知无畏报北大,机缘巧合事竟成
有句话叫什么来着?“你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所以,我那三十多年前的故事虽老,不妨先听我说道说道。
我是1984年参加高考的,我当时选的是文科。我预考成绩不错,考了全班第一。按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两个上北大清华的,我这样的成绩可以报考国内任何一所大学。
我们当时,高考是考前填报志愿。可怜我长到19岁,连县都没出过。学校里连报纸都很少看得到,对外界的信息了解极少。报考前只有一张报纸大的招生信息,贴在学校公告栏里,上面只有不多几所高校介绍。哪里知道天下大学谁好谁坏?至于学什么专业,更是两眼一摸黑。
不过,我们的班主任吴老师是六十年代浙江师范学院毕业的,他对于高校的情况是比较清楚的。在他的介绍下,我们知道了文科生可报考的大学和专业的大致情况。
我在权衡再三后,对于填报志愿确定了这样两个原则:一是报离家比较远的大学,可以走远点,多长长见识;二是报中文,新闻等专业,我有个作家梦和记者梦。或者是法律专业,听说既可帮到人,又好赚钱。符合我的侠客梦。
本来吴老师是建议我报考武汉大学的,我婉言谢绝了。并不是我心中有什么主意,或者是对武汉大学不满意,纯粹是因为武大离家太近了,上武大好像还没有离开家一样,让我无法借读大学之机遨游神州。我当时对外面的世界太好奇了。
当时,我最向往的几个城市是,北京,上海,西安,重庆等大城市,离家远,景点多,又有好大学。于是在填志愿时,我第一志愿:北京大学中文系,第二志愿:复旦大学中文系,第三志愿:武汉大学新闻系。后面是南开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五个志愿全是文科中最知名的。
班主任吴老师在看完我填的志愿后,先是露出十分惊讶的神情,然后很快改变了情绪,故作平静地对我说:有志气!但一定要填好第二批高校志愿。
我第二批第一志愿是:西北政法学院,第二志愿是:西南政法学院,第三志愿是:长沙铁道学院。第三批都是大专,我基本没填,我自信无论如何不会跌入第三批。
事实上,我的志愿是个十分冒险的填法,因为那第一批志愿中,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是文科中排名前五的名牌大学,绝对不会录取一名第二三志愿的学生。而北大是文科中最难考的大学,当年在湖北总共才招三十多人。也就是说,如果北大不录取我,后面的几所大学都不会录取我,我就只能上二批高校。我等于把自己逼到了非北大不可的绝路上了。吴老师当然是看出了这个志愿填报的太凶险,太大胆,但恐怕又不好打击我的雄心壮志,只能是看破不说破,尽量帮我想个万一不行可以补救的办法,这也许就是吴老师说那番话的深意。
其实,我那时哪里有什么雄心壮志,哪里真正懂得其中的凶险,实在是无知者无畏。在当年我那因长期闭塞而幼稚单纯的头脑里,我觉得那些名牌大学都差不多,上哪个都无所谓。甚至是一批二批也不是什么问题,我只要能考上大学,跳出农村吃上商品粮,不用回家种田就好!北大,在我眼里,也就是名气稍大点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
正因为无知,因为没有什么方向和目标,没有非什么不可的雄心壮志,反倒是让我报考北大没有一点畏惧,我觉得北大上不了,上第二批学校也没什么。或许正因为这样的糊里糊涂,鼓起了我莫大勇气。而我如果当年确切知道北大的厉害,以我求稳的性格,我应该是不敢贸然报考,那么,我的人生恐怕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然,当时考前填志愿,对于我这样有点冒险有点赌徒精神的人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如果是得知分数后填志愿,我恐怕也是不敢报考北大的。其实,我后来高考是有点失手的。我高考最终分数是533分,在全班仅排第三,仅比北大在湖北文科录取分数线高3分。
我之所以能被北大录取,可能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因素,那就是我在填报志愿时,因为不懂,只填了中文系,并没有填具体专业。而北大中文系有三个专业,其中的古典文献专业,是属于中文系八十年代初新设的,估计懂的人不会太多,报的人更少,录取分数线应该是比较低的。而我恰好就被这个专业录取了。当然是调剂过来的。
当时我们班高考排名第二,高考分数比我还高5分的同学,也报了北大。只不过,他报的是经济管理系,那时正是最热门的。他没被北大录取,而上了华中工学院新闻系。
我之能上北大,其实是险过剃头刀,其间有太多未曾预知的因素,凑巧都在帮我忙。人生啊,人生,就是这么诡异。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我报了北大。敢报才有后来的一切。所谓幸运更多地青睐勇敢的人,正是此之谓吧?!
图片来自少君朋友圈
北大虐我千万遍,我待北大如初恋
其实我和北大,就如同盲婚盲嫁的一场糊涂姻缘,既门不当也户不对,纯属彼此误会的一场错配。只不过,北大虐我千万遍,我待北大如初恋。
北大是典型的大户人家,百年历史底蕴家底深厚,万千宠爱集一身的最高学府,声名赫赫,位高权重。
大户人家当然有大户人家的规矩和标准。格局不能太小,品味不能太低,关心的事不能太俗,出品不能太差。北大对本科生的要求,有点相当于很多大学对研究生的要求。作纯理论性基础研究,培养的目标主要是搞理论学术。专业分的很细,很专。即便同为中文系,其三个专业文学,汉语,古文献,就如同隔行隔山,学习的内容,未来的方向天壤地别。
上北大的人,应该是基础比较好,心性比较高,有志于终身搞研究搞学术,视功名如粪土的素心人。想以北大为敲门砖升官发财,谋个人前途,北大是向来不欢迎,鄙视之。至少在八十年代的北大,蔡元培老校长这一定位仍存。
尤其是我被录入的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是中国最经典的传统学问,搞考据训诂版本等,国家设立此专业,既是适应当时整理古籍的需要,也是在延续传统。干上这一行,一辈子都要坐冷板凳,钻故纸堆。要在这一行混出头,没有上千本古书在肚,那简直是笑话。
而我的个人情况,别说是小户人家,甚至是连丫鬟都不如,纯粹是一面有菜色的饥民。
我祖祖辈辈生活在楚北一个穷山村里,从6岁起就下地干农活。长到19岁,没有走出过我们县。高中毕业前,连中国四大名著都没看过,更别说传统古书了。
我之所以能考上大学,最重要的应该是我的记忆力特别好,我可以把从初中到高中的所有课本,全部背诵下来。可以说,我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产物,也是应试教育的获益者。
上北大时,我满脑子还停留在上北大等于点状元,是鲤鱼跃龙门,可以光宗耀祖的封建意识中。我跟北大要求之间的距离,就如银河系一样遥远。
以这样一个胸无点墨近乎白丁的文化基础,以如此落伍不合时宜的心态上北大,以如此遥远之落差,被鄙视,被虐,被打击,那是必然的。在北大的四年,我几乎一直处在别扭,不适,格格不入,自卑状态中。我在中学做学霸累积下的仅有的一点自信,到了北大早被虐到片甲不存。
在突围无望后,我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喜欢这个专业,也不会从事这个专业。于是决定采取应付专业,自找新路的策略。在大学的四年中,除了不得不上的专业课,其余时间和精力全都花在专业之外。
而北大,在其专业性严肃面孔之外,又是一个异彩纷呈的缤纷世界,一个深不可测的汪洋大海。
那里汇聚了中国最知名的泰斗级学者专家,如冯友兰,张岱年,朱光潜,宗白华,王力,林庚,季羡林等,他们的大门还向我们随时敞开着。那里有中国高校中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可以供我们无限遨游。那里每天开办着全国最多的各种讲座,社团组织,各种影视座谈会,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新锐的学者,专家,新锐,纷纷把自己最新最奇的思想设想作品带来交流分享。那里也有全中国最聪明的脑袋瓜,最稀奇古怪的奇人奇想,让我时时脑洞大开,大受刺激。
而且北大还有最自由灵活的制度,是当时高校中最早最彻底实行学分制的,只要专业基础学分达标了,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全校任何课程,拿足学分即可毕业。而北大的课堂永远都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随进随出。这样,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看我喜欢的书,做我喜欢的事,去哲学系,社会学系,历史学系,甚至物理学系学习,并拿足学分,蹭学蹭教。
在北大的四年,我就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把祖祖辈辈未曾见过的新奇看了个遍。也如金庸笔下的笨郭靖,把惨遭各类奇人高手胖揍的功法,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囫囵吞枣于体內,无论会不会消化不良,左冲右突。
北大到底是北大,其宏大,其丰富,其多彩,令我心迷神醉,如痴如狂。这足以补偿了我的不满和失望,让我在卑微中也照样产生了脱胎换骨似的质变。
可以说,我是揣着满脑子新鲜和一肚子杂七杂八和不合时宜,自我逐离北大的。临离校前,我把四年来所有专业课课堂笔记一把火全烧了。我觉得,此生再不会与其有染。跟北大也缘分已尽。
但是,到了这社会大学中,我才赫然发现,不适,冲突,打击,暴虐,不仅不比北大少,反倒比在校时更多,更重,更密集了。北大所教我的那些,仿如屠龙术,大而无用,形如鸡肋。而且随着时光流逝,我发觉自己北大回不去,社会融不好,变成了两头不靠的荷戟者,世人眼中的怪胎。
我知道是北大给我心中种下的那些种子在作祟,永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对良知的坚守,对自由的珍爱,对生命实现的渴望。像一个标杆,一个铭牌,一个底线,怎么也挥之不去。每当我想懈怠,颓败,堕落,它们就会蹦出来,将我抓回去。因为做了北大人,就不能不努力,不能不优秀,不能不洁身,不能不超越。北大于每一个北大人,既是高度的荣耀,也是高度的压迫,时刻的警钟。一入北大门,终身北大人。北大就是这样打造,定义了我,让我的一生因此完全不同。一座学校于一个人,影响就是这么大这么深。
我所在的那个班共有32名同学,三十多年后,真正留校从事本专业的仅有一人,近似本专业工作的约有五六人,其余的从政,经商,新闻,证券,互联网等。
时隔三十年,儿子蹈覆辙
时隔三十年后,时间来到2014年,我儿子高考填志愿。
因为我吃了一辈子文字饭,深知其苦。由此深深敬佩鲁迅先生当年教育儿子且不可当空头文学家,学一门技能养活自己的教诲,实在是高明。在儿子还小的时候,就有意引导他向技术方面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效果不错。儿子在很小时就对计算机感兴趣,小学三四年级时就身掛几个网站站长,在网上做买卖批奏折挥斥方遒,好不潇洒。后来高中时顺理成章地上了理科班。
所以,当高考成绩出来后,他的分数超出了中山大学录取分数线3分,超出华南理工大学7分时,我毫不犹豫的建议他选择华工。因为尽管我很希望他上中大,但根据他的分数情况,报中大,没有多少选择,最终只能被调剂到最没人愿去的专业。而报华工,他还有一些选择,他兴趣所在的计算机类基本可上。这一回,我让儿子吸取我的教训,专业优先。
当然,还有几个重要原因是中大有好几个校区在其他城市,计算机类就在珠海,这样即使上中大,也享受不到本校的资源,还要去到外地,不划算。而且中大和华工在声誉上伯仲之间,差距极微。华工以工科见长,工科肯定强于理科见长的中大。综合考虑,我给儿子的建议是报华工计算机类。
儿子对我的建议原本没有异议,他也早有此意。原以为这事就这样定了,没想到正式填报志愿时,儿子在几个计算机类中,插进了一个机械类车用发动机专业。因为广东是实行平行志愿,前几个是冲,中间几个是目标,最后几个是保底。这个汽车专业插在中间极可能被录取。我问儿子为什么,儿子很有主见,他让我别管。我只好闭嘴。
图源网络
果然,最终儿子被车用发动机专业录取,跟计算机类擦肩而过。我后来听说,这是儿子听取他一个老师的建议决定的。我当时就有些担心,这个专业他会不会真喜欢。
不幸言中,儿子进校后才发觉专业前景不好,专业课也非常不喜欢,学得很痛苦。他曾申请转专业,回归计算机类,未成。考虑把计算机类作为第二学位,由于学业压力太大,只能放弃。有一段时间,他陷入极度苦闷中,失眠,暴躁,就以电子游戏解忧,整夜联机游戏,口中大呼小叫,粗口不断。令我和家人都十分焦虑,非常担心他就此沉沦。
有几个学期考试,儿子都出现挂科。班主任老师打电话家访,我都不知道如何应对。
好不容易熬过四年大学毕业,儿子找工作时,他想找回计算机类工作,但因为他的专业不对路,接连受挫。后来好不容易在一家外资银行找到一份软件开发工作,这还是看在他华工的牌子上。他工作起来后发觉自己业余自学到底不专业,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于是儿子决定申请去美国留学,修读计算机类硕士。结果,此时,华南理工大学的招牌又起了作用。申请的学校都有了积极回应。最后他选择了去纽约,留学一年后,他对留学的决定愈发肯定。他觉得现在的路宽广多了。
对于他一度有些不满的华工,他也重新认识,认为,没有华工招牌,他要顺利申请美国大学没那么容易。他庆幸,尽管当年专业选错了,但学校却选对了。这让他改错变得容易多了。
我想儿子不走我曾走过的弯路,但事如愿违。时隔三十年,他不仅重蹈我之覆辙,而且,比我当年还危险。真是千算万算终究败给天算。不过好在殊途同归,最终靠学校的光环,得到修正。唉,这一父子跨代覆辙,谁能想得到呢?
小结:看清时代的变与不变
从我们父子俩时隔三十年跨代故事中,你看到什么呢?你有没有看到其间的变与不变?
首先是不变。名牌毕竟是名牌,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高校的排名有大变化吗?基本上没有。
竞争度变了吗?尽管大学扩招,入学率成倍递增,但是高考压力依旧。人们对高品质要求更强烈了,而高品质总是有限的。
人本身的素质永远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因此,修技不如修能,这句话还是适用的。
其次是变。可报考的学校,专业,方式都在发生改变,而社会对人的需要,更是日新月异。任何人想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只能是徒劳。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看清时代的变与不变,当下和长远,轻重和缓急,方能少走弯路,少犯错!
当然,即使一时犯了错,也不是塌了天。对与错,并不是那么绝对的,天机谁又能测得透呢?
这些道理,当然不止于高考志愿填报!你以为呢?
作者简介
侠非侠:六零后,现居广州,媒体人。爱读书,爱思考。奉行真知真见真实真人“四真”主义,虽常遭头破血流犹未悔。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自己选择自己扛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