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石谈芯,一起探究芯片本质
微信的推送规则进行了调整
如果文章对你有用,请在文末点击“在看”,“分享”和“
这样就不会错过老石的每一篇推送了
经常有读者问,你整天做视频、写文章,还要兼顾日常工作和家庭,是怎么管理时间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经验、踩过的坑,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但对于我来说是有用的,特别是最后一点。
管理优先级而不是时间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原则,我们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做事情的优先级。
很多时候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生活和工作中充斥着大量琐事。各种需求不断提出来,每个同事都有需要别人帮忙完成的事情,似乎都非常紧急、需要第一时间处理。在疲于奔命的时候,自己负责的事情反而没有完成。
这个时候,就是优先级管理出现了问题。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TED演讲,在油管有超过700万次播放,就是讲的这个事情。里面有个例子:如果现在让我立刻把房间打扫一遍,我大概率会说没时间。但如果打扫一下房间就给我一个小目标,那我肯定分分钟就起来去做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并不是没有时间,而是这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它并不是高优先级的。
事实上,这个思路在很多「学派」和理论里是相通的。
绩效管理里有个重要的OKR方法,这三个字母是目标(Objectives)和关键结果(Key Results)的缩写。它是英特尔传奇经理人Andy Grove创立的,并且由他的门徒、谷歌投资人John Doerr引入谷歌,并且发展光大。
和KPI相比,OKR更加人性化,也更加灵活。它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关键结果。这就给了每个人说「不」的权利:如果一个任务和关键结果无关,那就可以不做,无论是高管、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如此。这其实本质上也是优先级的体现。
作家Greg McKeown在他全球百万销量的书《Essentialism》也写过:人生不是完成尽量多的事,而是去完成更多对的事。我们太习惯于来一件事、处理一件事,而缺乏对优先级的安排。因为这样最简单、不需要思考。其实我们应该做的,是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事情,这样反而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
我的做法是,每天开始工作前我会思考今天要做哪些事情,并且选择一个「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每日重点(Daily Highlight)。一旦完成这件事,我会觉得今天过得很有意义,这就是我选择每日重点的依据。剩下的事情也会按照优先级排列,依次处理。
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会开启Mac或iPhone里的「勿扰模式」,它会切断所有应用的通知,包括各种微信群、邮件、飞书的提醒等等。由于所有苹果产品都是连通的,在一个地方设置,就会让所有设备都静音让我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专注状态。可以设置勿扰模式不阻止电话通知,所以如果有紧急事情,仍然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到我。这种机制其实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微信或者邮件沟通的成本太低了,会不自觉的产出很多不必要的内容。而电话沟通的成本更高,会迫使双方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于沟通本身。
必要的权衡和取舍
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但我们不可能无休止的工作。为了优先保证重要事项的完成,不可避免的就需要放弃其他的事情。
首先就应该意识到,权衡和取舍是不可避免的,这样才不至于在很多事情没做的时候心态炸裂。至于保留什么、放弃什么,其实是个永恒的难题。
这是个走心的问题,需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从OKR的角度,这就是你的「目标」。之后做的所有选择,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做的努力。
比如我曾经是重度游戏发烧友、高分剧捕猎者、综艺八卦小达人,但现在游戏、刷剧、追综艺这三件事我都基本已经弃了。很多人觉得放弃娱乐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但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时间被更有意义的事情取代了,工作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是陪伴家人、和朋友社交,并且通过阅读、看展等其他线下的方式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
时间复用:
把一个小时「变成」N个小时
虽然时间不能变的更多,但我们能把在一份时间里做的事情重复利用很多次,这就是时间复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现在花时间写了这篇文章,其实也可以把这篇文章里的内容做成一期视频;也可以把文章里的一些关键想法(比如时间复用)提炼出来,在知乎或者小红书这些平台发布(是的,我有小红书账号,还没关注的朋友欢迎关注);也可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引用。积累多了,甚至还可以做成课程或者写成书。
也就是说,花同样一份时间做的事情,可以用在很多地方,这就变相节省了时间。
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就是一种「不要重复造轮子」的思想,它在设计芯片的时候也有很多体现,最典型的就是IP的复用。IP是一些标准化的模块,类似于一个一个轮子、方向盘、座椅。设计芯片很多时候都是各种IP的组合,而不是从头设计所有模块单元,就像造汽车的时候不用从轮子造起一样。
所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一定会想这件事情能否被用在多个地方,或者能否拆解成能够被重复使用的IP和小事情。同样的,我会思考这件事能否用现有的东西组合而成。在绝大多数的时候,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允许自己做个废物
前面介绍的几个方法,是帮助我们做更多事情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事情真的多到做不完。随之而来的,就是压力、焦虑、身心俱疲。
而这个时候,不如就停下来。
最近被安利了一本书《猫和狗的生活哲学》,第一章就是提醒我们「记得捍卫自己做废物的权利」。
在社会里我们经常会遇到来自其他人的压力,比如看到其他人写的文章阅读量很高、做的视频数据很好、粉丝增长很快等等。但归根到底,这些压力和焦虑其实是源于我们自己。我们为了证明自己不输其他人,就会给自己发起这场无形的战斗。
这本书里就写道: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在遭遇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你有一个选项是「后退一步」:允许自己暂时停止向前的脚步,成为一个短暂的「废物」
「废物」并不代表自暴自弃,而是学会自我接纳,想清楚自己真正努力的意义和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不需要和别人比,更不需要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追求内心的愉悦和平静,其实是我们做很多事情最大的动力。
周杰伦有句歌词:做自己胜于跟太紧,最大的敌人,就是那内心的自己。
三句书摘
《罗永浩:我一定不会坐视我的命运走向悲壮》
从前他常常嘲笑别人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不如自己坚强,但这些年逐渐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早在基因深处就注定了,每个人都有擅长与薄弱的部分,“有些缺陷是显性的,比如瘸子,一眼就能看出来;可有些缺陷是隐性的,别人发现不了,也没有人能理解。你不该去指责一个瘸子跑不快。
——来自公众号“GQ报道”
《学历有点用,但不多》
众多学者,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和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很早就指出,学校教育已经不再创造有助于生产的人力资本,而是通过颁发文凭制造非生产性的象征性资本(nonproductive symbolic capital),如此体系下的文凭可以是货币、是奢侈品、是社会地位的符号象征,但一定不是个人职业能力的凭证。
——来自公众号“看理想”
《疫情中的毕业生们,不想成功了》
当生命的欲望能够满足时,人们愿意忍受一些痛苦;但当欲望注定无法实现时,忍受痛苦变得不再有意义。这些毕业生们的努力,不过是在为生活造出新的欲望,让当下的痛苦变得可以忍受。这可以被视作一种值得称赞的乐观主义;同时也是一种无力改变根源的消极主义。
——来自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任职单位无关。)
更多芯片技术解读和资料分享,并与老石一对一交流,欢迎加入知识星球:“老石谈芯-进阶版”,一个关乎技术与观点的互动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